汤艳梅
摘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习作,应是“我手写我心”。因此,习作教学应站稳儿童立场,于联系比较中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要求,培植适切的生长点;于读写结合中进行精巧的训练,更好地激发习作的动机和活力;于多元评价中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学会精当表达,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自主生长,习作并快乐着。
关键词:精准;精巧;精当;自主生长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习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心”,是轻松快乐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习作停留在为写而写层面的不在少数,学生还在为写什么、怎么写而烦恼,对为什么要写而感到困惑。
基于“教育即生长”理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笔者认为,小学习作教学也应如此: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精准定位,注重激发生长活力,提升习作能力,在阶梯式的训练中螺旋推进,以促进儿童的自我建构、自主生长,让他们感受到习作表达的快乐。
一、精准定位:于联系比较中培植生长点
联系,标志着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之一。要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自主生长的可能,教师应该加强联系比较,对教学的目标要求进行精准定位。
(一)纵横联系,建立连接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按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规律编排,从纵向的角度看,教材在习作内容的编写上是有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如写人的习作,教材从二年级下册《我的好朋友》到六年级上册《有你,真好》共安排了八次,每次习作突出一个着力点,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因此,教师要理清的是:在之前写人的习作中已经进行过哪些训练,在之后的写人习作中还会进行哪些训练,承前启后,有效衔接。
从横向的角度看,每个单元的习作不是孤立的存在,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习作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阅读与习作的语文要素紧密相关,学以致用。单元内容包含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1)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过程写清楚的,感知写法。(2)交流平台对写作要点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提炼。(3)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写。(4)习作例文提供范例可模仿,印证写法。(5)最后的习作是运用写法自主练写,整体建构,环环相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注重联系比较,找准本次习作的起点,着眼生长点,精心设计教学。
(二)联系生活,兼顾差异
习作是生活最真实的观照。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不同,笔下呈现出的就是不同的生活。笔者曾比较过两个班级的习作,同样写自己学会的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一个班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学会的大多是骑自行车、游泳、洗碗之类的事,另一个班的学生生活在城镇,选材相对丰富,学会了拉小提琴、煎牛排、做寿司、跳街舞……当然,这只是选材上的不同,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倡导学生说真心话、写真实事,因为只有真实的习作才有生命力。
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和思维活动特点不同,因此,习作训练的形式也应各有侧重:低年段以创造型的想象作文为主,中年段以观察作文为主,高年段则以各种实用作文为主。差异,是学生之间真实的存在。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从真实生活出发,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习作教学目标,调动最鲜活的素材,兼顾差异,使教学目标成为学生自觉的心理需要,这是实现自主生长的起点。
二、精巧训练:于读写结合中激发活力点
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习作要求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象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专家指出:“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一)聚焦语用,模仿迁移
教材只是个例子,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例子。要使学生善于表达,首先要指导他们会阅读,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用心揣摩文本语言,发现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之处,在大量的阅读中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积累丰富的语言图式。
吴忠豪教授曾在读写联系的实验中,指导一个五年级学生将课文《三棵银杏树》中描写银杏树的句子画下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梧桐树》中,提供给了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路径,那就是可以学习借鑒的文章的写法。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起,课后“小练笔”的安排提供了学生模仿练写的设计点。如三年级下册的《荷花》,课后要求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第2自然段描写了荷花的三种姿态:初绽的、绽放的、含苞的,迁移文本的语言形式,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学生的仿写有支架,比较轻松地将自己喜欢的一种花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除用好文后的这些小练笔外,教师还可以抓住文本的留白处灵活设计练笔形式,如: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故事续编、仿作小诗、代写回信……这样的练笔即时性、针对性强,既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又能丰富语言习得,于内化、思考、表达中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二)面向生活,拓展运用
习作分为两块,课内与课外,课内应该让学生掌握习作的方法,而课外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练习。仅有课内的这些练笔是不够的,基于年段特点和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读写结合的视角要向生活打开,向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方面延伸,鼓励学生主动迁移运用课上习得的方法,去体验,去尝试。
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目标为“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在教学古诗三首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发现古人观察内容和角度的变化;教学《爬山虎的脚》时,再重点指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连续观察,设计写观察日记的练笔,让学生对一种植物或动物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写作的具体要求,培养观察能力,这样的练笔既切合课标要求,又体现年段特点,还能使学生在练笔的过程中体会到连续观察带来的惊喜,提高语言的生活运用能力。
例如,蚕桑时节,请养蚕的同学把蚕宝宝带来给大家一起观察,看蚕宝宝如何“蚕食”桑叶,如何吐丝结茧;做好疫情防控,播放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纪录片,请父母是医护工作者、防疫志愿者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忘我工作的,自己有怎样的感受体会;奥运会比赛期间,组织学生线上一起观看赛事,交流观后感受……学会用眼、耳、鼻、舌、手摄取生活素材,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适时创设实践体验的时机,学会关注生活中的新事要事,敏感捕捉身边的小事趣事,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我手写我心”,习作成为学生倾诉的需要、表达的工具,自然就会活起来。
(三)丰富阅读,助力创造
阅读是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两大支柱之一。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是“吸收”,习作是“表达”。笔者经过比较发现,学生阅读量的多少和习作能力高低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当学生有了日渐丰厚的阅读积累后,必会有所思,有所感,从而有了表达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写各种类型的阅读作文,如阅读摘抄、读书心得等,在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的同时陶冶情操,厚积而薄发。
吴立岗教授认为:“要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必须抓住根本的东西,就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他们感受事物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习作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的过程,可以从模仿开始,从学习写作规范开始,但最终要达到突破既有规范,学会个性化表达的目的。
习作训练的形式不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方法也不同。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内阅读,在写作课上学习写作,观察生活来练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丰富语言,学习写作,结合阅读来练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各种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习作训练,使学生逐步悟得方法,学会运用方法,从而激发习作兴趣,焕发内在的自主生长活力。
三、精当表达:于评价指导中提升能力点
习作评改是促进习作持续提升的动力源,需要渗透到整个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注重发挥评改的作用,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在一次次评改中不断提升语言运用、表达能力,提升自主生长的动能。
(一)明确标准,学会自评自改
习作的评价修改要有明晰的标准,对照此标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习作的问题,清楚修改的方向。这个标准可以是教师根据习作的目标要求拟定的,也可以由师生共同来商定。如果评价标准要求较多,还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循序渐进,逐步达成。
以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我学会了_____》为例,写一件让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要学会运用的习作知识是“按一定的顺序写”和“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如何写清楚过程,再指导如何把心情变化写出来。在学写过程环节,第一步,先分步写出过程,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把过程写清楚;第二步,再以“困难、趣事”丰富过程。这样,先分解再综合,降低习作难度。每个环节练写之后,都有拟定好的三星评价标准来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修改。学生达到了3颗星的标准,感觉特别自豪,发现不足的地方立即修改,努力完善。其实,习作评价的标准也正是本次习作中学生学习表达的能力提升点所在,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多元评价,促进合作互助
习作需要合作,需要交流。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训练系统》一书中提出,要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作前指导后移到作后讲评,也就是在学生习作之后,教师在认真研读学生作文的基础上找出作文中的亮点,供大家一起学,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指导大家一起改,一起练。
习作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除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外,应倡导学生间的合作互助,进行生生评价、组间评价等。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反思感悟、自我改进;相互评价可供分享展示,彼此学习借鉴,促进共同提高。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实施灵活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评价、修改、再评、再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习作,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
总之,习作教学需要我们站稳儿童立场,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以精准适切的目标定位培植生长点,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习作动机,增添活力,引导孩子们在读写结合的自主实践中灵活运用习得的方法,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激发自主生长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7.
[2]谈永康.小学语文生态作文教学策略:上[J].語文教学通讯,2021(07).
[3]谭旭东.理解作文教学的三个“关键词”[J].语文教学通讯,2021(07).
[4]巫新秋.建立连接,间隔训练: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策略例谈[J].小学语文教学,2021(04).
[5]陈明亮.前后勾连 巧设支架 精准施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习作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1(03).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