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震丙, 刘静, 冯利利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所诱发的一种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EB病毒进入口腔后患儿机体处于终身潜伏状态,其首先在咽部、涎腺上皮细胞进行复制,随之侵入至血液循环导致病毒血症,进一步累及淋巴系统的各个脏器和组织,肾脏损伤最为常见。IM疾病可累及肾实质和间质,急性肾炎发生率可达13%,主要表现为身体迅速水肿、尿液中出现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和蛋白,严重者会引发血尿、小管间质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竭等[1]。本文旨在观察β2-微球蛋白与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联合检测IM患儿早期肾损伤的价值分析。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住院的IM患儿85例,根据是否有肾损伤分为肾损伤组42例和无肾损伤组43例。肾损伤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1~10岁,平均(5.50±2.14)岁。无肾损伤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11岁,平均(6.01±2.11)岁。同期选取我院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12岁,平均(6.50±2.10)岁。3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IM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IM的诊断标准;(2)年龄1~12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合并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毒感染;(2)合并先天畸形、自身免疫性疾病。
1.5 方法
1.5.1 标本采集 在两组儿童入组后次日早晨留取尿液送至实验室,采用贝克曼库尔AvantiJ-E型号离心机以3 500 r/min离心15 min,检测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α-乙酰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glucosaminidasea,NAG)。
1.5.2 检测方法 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β2-微球蛋白和NGAL,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微量白蛋白/肌酐,采用低离子聚凝胺法检测NAG。操作步骤:将试剂均分为R1和R2,将尿液放置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内以终点法进行检测,检测波长为415 nm;设立3个空样杯,分别加入校准品、标本、生理盐水各15 μL,再加入R1试剂250 μL,孵育5 min后读取吸光度A1,再加入R2试剂50 μL,反应5 min后读取吸光度A2,并计算出ΔA。ΔA=A2-A1;ΔA测定为检测样本吸光度变化;ΔA标准为标准品吸光度变化。项目含量=(ΔA测定/ΔA标准)×C标准。
2.1 3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水平对比 肾损伤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水平均高于无肾损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肾损伤组和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水平对比
2.2 3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阳性率对比 肾损伤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阳性率均高于无肾损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无肾损伤组和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见表2。
表2 3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阳性率对比[n(%)]
IM疾病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EB病毒具有嗜淋巴细胞的特性,感染后细胞免疫被激活,侵犯淋巴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增生的淋巴细胞浸润至泌尿系统,进而引发肾功能损伤[3]。目前临床上对IM早期肾损伤疾病常用尿液或血液生化指标进行诊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反复进行抽血会加重患儿身体、心理痛苦感,使患儿不配合医护人员,增加医护人员的负担,因此选择尿液中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四项指标联合检测进行诊断。
β2-微球蛋白是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抗原的轻链部分,是指由淋巴细胞生成的游离小分子蛋白,与免疫球蛋白的稳定区结构相似;β2-微球蛋白分子量低,其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99%被近端肾小管吸收;β2-微球蛋白只通过肾脏分解代谢,大部分β2-微球蛋白是由肾近曲小管的小管细胞作用进入至胞浆内,微量部分通过尿液排出,进而反映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当早期肾损伤时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尿液中的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因此β2-微球蛋白对诊断早期肾功能损伤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4-5]。
微量白蛋白是经肾小球滤过的最小的蛋白,肾小管可完全吸收,当IM患者发生肾损伤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造成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提高和肾组织表面电荷发生变化,进而导致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加大,促使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持续性提高。肌酐是一种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随着尿液排出,人体每日排出的肌酐量较为恒定,肌酐与尿液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当肌酐作为校正时可降低尿液浓度对微量白蛋白的影响,可有效反映肾脏功能。微量白蛋白/肌酐检测时相对稳定,不易受发热、运动、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对诊断尿蛋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可作为评估局部性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的肾功能指标,是肾损伤发生的征兆[6]。
NAG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和各种组织器官内,是溶酶体内的高分子水解酶,大量的NAG主要分泌在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在正常人体中NAG无法通过肾小球滤过到达尿液,在IM早期肾损伤患儿存在肾小球高滤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体被激活,生成溶酶体增殖自溶现象;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造成细胞破坏、脱落和释放,导致NAG活性增高,尿液中排出量增多。IM早期肾损伤患儿由于小血管痉挛,造成肾脏血氧供给不足、近曲小管通透性增加,NAG因子得以释放,尿液中NAG含量提高[7]。
NGAL是在被激活中性粒细胞内发现的小分子量分泌性的蛋白,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特定的上皮细胞内,其不仅具有调节金属蛋白酶和运输疏水性小分子的作用,还可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信号传导的发展进程中。NGAL可激活肾祖细胞并向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分化,具有修复N-钙黏蛋白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当肾脏出现毒性损伤时,NGAL含量会在2 h内上升,在发生肾损伤24~48 h内的NGAL浓度对诊断IM早期肾损伤的准确率可达85%~88%,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NGAL,进而影响肾小球滤过对NGAL的清除,使NGAL含量在疾病早期大幅度升高[8-9]。本研究显示,肾损伤组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水平均高于无肾损伤组和健康对照组,肾损伤组尿液检测阳性率顺序为NGAL>NAG>β2-微球蛋白>微量白蛋白/肌酐,四项指标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单项检测,利于IM早期肾损伤患儿的诊断[10-11]。
综上所述,β2-微球蛋白、NGAL、微量白蛋白/肌酐、NAG四项联合检测可有效诊断IM患儿早期肾损伤,利于患儿及时确诊和治疗,并降低患儿肾损伤程度,提高预后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