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新
新冠疫情刚发生的时候,我关注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公众号“华山感染”,他们的问候语让人印象深刻:“一旦关注,长期感染,无法治愈。”极具感染力的公众号后面一定是一群极具感染力的医生。这些医生的感染力,来自高超的专业素养,也来自高明的表达方式。
教师与医生一样,应是具备高素養的专业人士,也该让学生觉得具备感染力。那么,如何做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呢?
一、把规则形象化
每一个教师对管理自己的班级或者课堂,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规则。这些规则存在的最终意义,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于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益——尽量避免与学校里必然存在的“常规考核”挂钩。
如果教师动不动对学生说“地上不准扔纸屑,会被扣分的”,这样的表达唤醒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会被扣分的”是教师的担忧,淘气的学生根本不在意。
我常常是这样表达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管是学生还是大人,都要保持自己在公共场合的卫生。让人觉得你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正面的表达很有力量,大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规则前会主动检查自己的地面,而不是出于“会被惩罚”的恐惧才去做。
我也时常提醒他们:“做眼保健操时候如果睁开眼睛,就不能保护你的视力。如果近视了,很多学校不能报考。所以保护自己的视力很重要!”如此,每次“常规考核检查员”来我们班检查做操情况时,都会给我一个“扣零分”的手势。
很多时候,我是一个格外细致的班主任。比如,我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把当天会用到的教材、作业本放桌肚里后,书包就挂在椅子背后,并把拉链拉好。这个规则出于“尽量少占椅子后面的空间”的考虑——便于通行,也出于“培养学生及时收拾整理的能力”的考虑,当然更是出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的考虑。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培养一个能够感受美好、创造美好的合格小公民吗?如果学生在教室里的书包都是“咧着大嘴巴”,大家都熟视无睹,那么这个班级学生的审美层次无疑是比较低的。
但这样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似乎有些高。有时候他们早上把书包拉链拉好,但中途从书包里掏了一本什么书或本子出来,就会忘了再把拉链拉上。
我不指责,但是我会不厌其烦地每节课后都去检查、去提醒。最后终于想出一个类比:“在学校里,你的书包是你最重要的收纳地方。就像在家里,衣柜、抽屉是你妈妈最重要的收纳地方。你的书包拉链总是不记得拉上,我会联想:是不是你的妈妈在家总是把衣柜门、抽屉,都打开着?”后来的提醒,就变成:“咦?难道还有小朋友家的衣柜、抽屉都成天打开着?”
也许这个类比太形象了,渐渐地,孩子们的书包都能整天保持拉好拉链。这样便于教师在辅导作业时候在座位之间穿行,更能让孩子们随时都可以体验到整齐、有序的美。
二、把要求生动化
教师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一定有各种要求。这样的要求需要学生很好地配合,才能有序、高效地完成。
但是几十个学生在一起的时候,传递这些要求就会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当班级人数比较少的时候,教师很容易关注到学生个体。但是在我们的大班化教学里,如果不用合适的表达方式,教师很可能会把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转移到对班集体的控制。在各种要求面前,师生之间就会不同步、不合拍,让师生关系矛盾重重。
为此,我们可以把各种要求表达得更生动一点。
我的英语课堂上,常常会安排各种语言训练的活动。有时候是游戏,有时候是竞赛。为了调节气氛,我也常常会跟孩子们开玩笑。这样一来,活动之后,玩笑之后,总是有学生暂时回不过神来,还在那里大笑、大叫。
如果我立刻板脸、施压,也是可以控制住局面的。但是这样会把课堂氛围变得非常诡异:前一刻跟大家说说笑笑的老师,怎么翻脸比翻书还快?在那里大声训斥学生。这样长期的浸染,培养不出情绪稳定、好好说话的学生。如果下半节课还有教学活动,学生自己会犹豫:我要不要参与呢?
现在在我们班,我只要一挥手,同时念念有词:“切换!切换!”孩子们就心领神会,跟着我的节奏往下走,安静听讲。因为我从一年级的时候就反复提醒:“游戏后,玩笑后,笑是正常的。但是聪明的小朋友最懂得及时切换。老师往下继续了,你就要切换到听课状态了。我要观察,谁是最会及时切换的小朋友,那他一定是最聪明的。”大家都愿意成为老师眼里“最聪明”的小朋友,立刻正襟危坐。
我也兼这两个班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常常会带着他们去校园里进行各种考察和记录。因为是上课期间带着他们在教学区行走,也会担心他们会影响到其他班级的正常教学。有一次要考察校园的水电浪费现象,我们穿梭了教学区所有的楼层,去观察每一个教室、卫生间、电梯厅。孩子们几乎都悄然无声,实在需要讲话的,都对我打手势,让我走到他的身边,再凑着我的耳朵交流。
这样有序、美妙的状态来自我的两个表达。第一个是:“我们这是在上课,不是课间活动。我相信聪明的你能够区别,做到不影响他人上课。”第二个是:“我会在一路上观察,有哪些同学实在忍不住讲话,并影响到其他班级的同学上课。我不会点名,但是我会在心里记住你的名字。我决定要记住三个同学的名字。等会我们回到教室的时候我就宣布。如果你的名字这次被我记在心里并宣布了,下一节综合实践课你就不能来上了。”
考察完毕,回到教室,进行综合讨论之前,孩子们都热烈发问:“老师!你都记住了哪三个人的名字?”
“我一开始记住了三个人的名字。但是我给了他们一个警告的眼神后,居然被他们接收到了,所以后来我就根据他们的表现,在心里慢慢地把那三个名字擦掉了。”
“哈哈哈!”孩子们一阵大笑。
“切换!切换!”我微笑。
孩子们马上安静下来,坐好,开始好好听课。
三、把期待美妙化
我总是期待班上的学生都能不论学习成绩和能力,平等相处。也期待教室成为每一个孩子都觉得安心的地方,没有恐惧。这当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引导可以长篇大论,但这很难真正打动学生。教师需要不停地去发现契机、创造契机,进行有效的引导。
有一个上午的课间,我看到班上的W同学在悄声给一个同学讲解数学题。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灵感。我宣布:“今天下午的班队课上,我要表扬像W同学一样的几个同学。”孩子们纷纷问:“还有谁?为什么要表扬?”我笑:“让表扬飞一会儿。”
这个“让表扬飞一会儿”成功地让孩子们一整天都格外有序。下午的班队课上,我郑重地宣布:“W同学请你站起来,接受我的表扬。”W同学又诧异又激动地站起来。
“我今天看到你在课间辅导同学的数学。你牺牲了自己的活动时间,那么耐心,从不对同学大呼小叫,我觉得你真是太优秀了。数学老师一定也觉得你很优秀,才把辅导同学的机会给你。教一遍别人的同时,你就复习了一遍。你比别的同学多了复习的机会,我相信你的数学成绩会变得更好的。”我当然知道数学老师在每个小组都设立了数学小组长,帮助需要订正的同学。
“老师!我也想要得到这样的机会!”“老师,我也是!”迫不及待举手的小朋友一下子冒出来好几个。
“好好好!你们去跟数学老师申请。”
然后我话锋一转:“今天早上我说要表扬像W同学一样优秀的几个同学,现在你们知道是谁了吗?请所有耐心辅导同学的數学小组长一起骄傲地站起来,接受大家的表扬!”
班队课后,有组长告诉我:“我觉得辅导同学后我的数学成绩更稳定了。”也有学生告诉我:“我要去找数学老师申请。”
我期待班上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能善待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这样的期待,经由这样的表扬,是不是更美妙了呢?
前几天,我在班上宣布:“我要请一些同学到讲台上的盲盒里自己摸出一根书签。每根书签都不同哦!”孩子们既兴奋又狐疑。我解释:“暑假里请大家自学的内容全部完成打卡的同学,我说过要表扬的。为了给个别同学机会,我才推迟了两周统计。现在我把名单统计出来了。报到名字的同学请你上来摸盲盒,然后小组合影,我会把合影发在家长群里,让你们的爸爸妈妈仔细找找有没有你。”
一瞬间,孩子们各种激动或者失落——全班还是有10个孩子没有机会上台来摸奖。获奖的孩子抱着盲盒、举着书签分组合影留念,他们很高兴自己的爸爸妈妈会在合影的照片里找到自己。“盲盒的快乐”成了那天很多家长给我留言致谢的主题。而我的回复仍然充满了浓浓的期待:“各位爸爸妈妈要帮助自己的孩子多多获得学习的快乐啊!准备充分了,惊喜时刻都会不期而遇……”
体验到“盲盒的快乐”的孩子(以及家长),享受到了被表扬的美妙。而对于没有完成自学任务的孩子而言,未曾体验到的“盲盒的快乐”也是一种期待。
教师的表达很重要。当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规则、要求、期待都经形象、生动、美妙的表达而抵达学生耳边,才能真正触及他们的心灵。当然,教师要多多修炼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多了解学生,才能有更准确、更合适、更高明的表达,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有感染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