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丹皮的妙用

2021-11-05 14:43于谦
视野 2021年21期
关键词:嗓子眼儿阿哥点儿

眼下好多谍战剧里边,差不多都能看见这么个桥段。这边俩人正忙着接头传递情报呢,那边,“咣”的一脚,屋门踹开,一大帮人端着盒子炮,呼呼啦啦就往屋里冲,嘴里还得嚷嚷一句:“不许动,老实点儿!”

这么个紧要关节上,传情报的人,多数把情报拿起来往嘴里一塞。剧情要是再激烈点儿呢,负责逮人的这位还得冲过去,一掐吃情报这位的嗓子眼儿:“不许咽!给我吐出来!吐出来!”

您再看吃情报的这位,闭着嘴,紧嚼,跟嚼酱牛肉似的,脸上还得挂着特不忿儿的表情,意思好像是说“不吐不吐就不吐,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嚼来嚼去,嚼到最后,吃情报的这位,腮帮子一努,眼珠子一鼓,那么一较劲儿,嗓子眼儿来回鼓涌那么两下,把情报往肚子里一咽,负责逮人的这位就算彻底没咒儿念啦。

公元1697年,清朝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上御驾亲征,亲率大军征讨噶尔丹。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就演过,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康熙远征噶尔丹的时候,跑在前头冲锋陷阵,当先锋官的,是他的大儿子,官称大阿哥。

大阿哥见天儿老惦记着戗太子的行,以后他好面南背北,登基坐殿,当皇上。好不容易逮着这么个机会,那得玩儿了命地表现呀。老话讲,露脸离显眼,就差那么一哆嗦。大阿哥光想着露脸,可就把显眼的事儿扔到脑袋后头去啦。孤军冒进,一个没留神,中了噶尔丹的埋伏。

只听得一声信炮响亮,紧接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那是杀声阵阵,人喊马嘶。大阿哥站在马鞍鞒上,手搭凉棚,四外一看,只见一排排、一列列都是连营,彻地连天,一望无边,兵似兵山,将似将海,簪缨滚滚,甲叶摇摇,战马嘶鸣,长枪林立,刀吐寒光,剑生杀气。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是风雨不透、水泄不通。

一般的人,见着这么个阵势,当时没准就能吓得尿了裤子。大阿哥可不含糊,手里抡着宝剑,督着手下的八旗兵丁,跟噶尔丹死磕,死磕到底。噶尔丹这边冲锋,大阿哥那边反冲锋。大阿哥这边要是冲锋呢,噶尔丹那边就反冲锋。兩边就这么你冲过来,我冲过去,拉锯战,谁也打不过谁,顶上牛了,耗上啦。

噶尔丹不怕耗,人家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打仗,有主场优势,想吃饭,想喝水,随时都有,二十四小时服务。大阿哥那边顶不住呀,随身就带了三天的干粮。身上带的那点儿粮食吃完,那就只能找根绳儿把嗓子眼儿系上,饿着肚子跟噶尔丹打了。

眼瞅自己这边要玩儿完,大阿哥不敢渗着,麻利儿的,给康熙皇上写了封告急文书,把自己这边的情况交代了一下,让爸爸赶紧发救兵过来。要是晚一步的话,咱爷儿俩可就见不着啦。

大阿哥写完告急文书,叫来身边的一个亲兵,让他带着文书和令箭,连夜闯重围,找大部队搬救兵。临把告急文书交到亲兵手里以前,大阿哥特意嘱咐了几句,大概意思就是说,这里边写的都是咱们的军事机密,你心里有点儿数。万一你没闯出去,让人家给逮着了,这个东西千万不能落在噶尔丹手里。要不然的话,咱们的底可就泄啦。

亲兵把告急文书贴身揣起来,把胸脯子拍得啪啪响:“爷,您放心,人在,情报在!”

嘴上说得挺硬,等到闯营报号,见真章儿的时候呢,三扑棱两扑棱,就让噶尔丹的人从马上给扑棱下来了,情报没送出去。情报没送出去,也不能落在敌人手里呀。这哥们儿还真不含糊,当时把那份告急的文书从怀里掏出来,跟手就往嘴里一塞。

噶尔丹的人知道这位身上有重要情报,不敢耽误,从马上跳下来,一个箭步蹿过去,伸手就把他的嗓子眼儿给掐住了:“不许咽!给我吐出来!吐出来!”

您再看这位,不吐不吐就不吐,使劲儿嚼,嚼来嚼去,嚼到最后,腮帮子一努,眼珠子一鼓,那么一较劲儿,嗓子眼儿来回鼓涌那么两下,然后呢,哇的一声……有朋友问了:“咽了吧?”

咽了?哪儿那么容易咽哪?!拍电影是拍电影,好多东西都是假的,做个样子,放到生活里边,不见得灵。就说吃情报这个事儿,我小时候真玩儿过。

那位问了,谦儿哥,您玩儿这个干什么?

您看您这话问的,小孩儿可不就是这样吗?电视上看见什么东西,觉得有意思,自己就得试试,要不现在的电视节目怎么都得特意打上几个字,说未成年人请勿模仿呢?

要是说这情报只是二寸来宽一张小纸条儿,当时赶上个急劲儿,一闭眼,一狠心,也就咽下去了。可要是说,一整张纸,哪位有兴趣可以试试,且得嚼呢,且咽不下去呢。光跟嘴里拿唾沫把这张纸给它洇透了,多少就得费点工夫。

我吃的还是作业本里边,普通的一张白纸。要是换成现在的A4打印纸,好家伙,要是不蘸点儿芝麻酱,撒点儿盐和孜然,再喝两口水, 润润嗓子,轻易您还真吃不下去。它根本就不往嗓子眼儿里走。要是赶上对方手疾眼快的话,掐住了嗓子眼儿,愣往外掏,十有八九,真能再把这张纸给掏出来。

康熙亲征噶尔丹那会儿,就发现这个问题了。遇见什么情况,军情紧急,派传令兵带着情报出去,走到半道上就让噶尔丹的骑兵给截住了。传令兵,那都是忠诚可靠的人,眼瞅着自己让人家给截了,第一件事儿就是销毁情报,把文件掏出来往嘴里一塞。

亲征噶尔丹,是跟草原上打仗。草原的环境本来就干燥,传令兵让人撵得跟兔子似的尥着蹶子跑了半天,那也是口干舌燥。情报塞进嘴里,嚼,使劲嚼,费老半天劲儿,还是干的,死活咽不下去。

咽不下去,可就给噶尔丹这边的人留了钻空子的机会了。脾气好点儿的,掐着嗓子眼儿,从嘴里愣往外掏,要情报不要人命。碰上脾气不好的呢,干脆“噗”地给一刀,然后从死人嘴里消消停停地往外掏。

一回不显,两回不显,三回,四回,老遇见这种事儿,康熙皇上就得想个招儿,解决问题。怎么个解决法儿呢?

那时候正好是秋天,离着军营没多远的山上,漫山遍野,红乎乎一大片,长的全是野生的山楂树。御膳房的厨子里有位高人,去山里摘了好多野山楂。把野山楂摘回来以后,拿小刀,一个一个地去籽儿,然后加上白糖,搁在大锅里煮。野山楂煮得烂烂糊糊,成了果酱以后,往干净的青石板上一倒,然后跟摊煎饼似的,再给它摊平了,摊薄了,弄成一整张。

山楂酱热的时候跟糨糊差不多,彻底凉透了以后,就凝住了。摊在青石板上这一整张山楂酱凉透了,定形了以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从石板上揭下来,裁成四四方方、一小张一小张的,就可以往上写情报啦。

写完情报,卷成一个小卷。传令兵怀里揣着这种情报出去,再遇见半道上有人截,当时就掏出来往嘴里一塞,那是入口即化,想往外掏都来不及。

那位问了,水果的品种多了去了,写情报,为什么就非认准山楂了呢?

这事儿,掰扯起来,也容易。望梅止渴的故事,好多朋友都知道。山楂跟梅子一样,它酸哪,不用吃,光看一眼,嘴里立马就能流酸水儿。传令兵骑着马,跑得嗓子眼儿都快冒烟了,山楂塞进嘴里,哈喇子立马就能下来。这么着的话,能加快情报销毁的速度。换成葡萄、大苹果、大鸭梨什么的,都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写情报的“纸”是拿山楂做的,北方好多地方管山楂又叫红果儿。古时候军队打仗,互相传递消息的文件,也可以叫“传单”,这个意思跟现在说的传单不一样。康熙皇上传递情报的这种山楂做的“纸”,从此就得了个名儿,叫“果子单”。

再后来,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老百姓慢慢就把这段故事给忘了,这才把传单的“单”改成了炼丹的“丹”,成了现在咱们吃的果丹皮。这事儿不是我瞎说的啊,康熙亲征噶尔丹那会儿,有个帮办军务的大学问人叫高士奇,他写了首诗叫《果子单》,专门讲这个事儿。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绀红透骨油拳薄,滑腻轻碓粉蜡匀。

草罢军书还灭迹,嘴来枯思顿生津。

(桑果摘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于谦:人间烟火》)

猜你喜欢
嗓子眼儿阿哥点儿
春天不应该做点儿什么吗?
心情过山车
让善良打点儿折扣
奇怪的梦
山那边的阿哥
当红军的阿哥回来了
点儿变魔术
阿哥的泥哇呜(外一首)
《元史·赵阿哥潘传》笺证
你那点儿拼,真的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