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超奔 杨丹 谢凌媚 叶菁菁
[摘 要]国家越来越重视产教融合,而技工院校的产教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实训室作为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校园基地,起到了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桥梁作用。文章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分析了技工院校经管类实训室建设现状,并提出经管类实训室建设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非均衡;经管类;实训室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0.071
1 产教融合非均衡发展背景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给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11月,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高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融合高地”。可见,国家非常重视产教融合。但技工院校的产教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较多问题,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状态。
(1)产教供给制度“失衡”。人力资源供给和配制经历了“统包统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等过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时期,国家将人才进行集中统一“调配”,形成了“统包统配”制度,表现出产教高度融合。改革开放时期,教育系统育人主体模式不断变化,再次使产教融合的制度陷入教育系统育人的主体模式。新中国成立时期,在人才紧缺的背景下,教育系统的育人模式可以集中培养产业系统急需的各类人才,使产教融合恰到好处,进一步加深了教育系统育人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产业系统的人才需求沿用了教育系统育人模式,致使产教融合供给制度“失衡”。
(2)人才供需“错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改造,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导致人才的输出难以满足市场化多变的需求。产业系统育人模式要求先确定好职业,再进入对应的教育系统进行培养,构成产业系统育人为主体的模式。而目前重视学历的教育,却形成了“先教育后就业”的教育系统育人主体模式。同时,因产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不同,引起“高收入”“高社会地位”职业,引出教育系统的“热门专业”“冷门专业”。产业系统中“低收入”“低社会地位”岗位的需求不足,而系统教育中“热门专业”输出过剩,导致了产业系统的“用工荒”与系统教育的“就业难”问题,出现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
(3)产教融合制约体系“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行为制度体系“缺乏”。产教融合的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学校是以育人为目的,企業是以盈利为目的,两者制度体系不同,使得产教融合具有局限性。同时,政府尚未完全介入,对产教融合的主体行为没有严格的约束和监督,难以达到深度融合;二是责权制度体系“缺乏”。在政府出台政策后,虽然产教融合规定了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双方主体责权,导致表面融合、浅层次融合;三是质量评价体系“缺乏”。产教融合是一项大工程,涉及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多个方面。政府一直推行产教融合,但仍旧难以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产教融合的评价体系。
2 技工院校经管类实训室建设现状
技工院校学生培养一般有四个阶段:理论教学、实训、实习、就业。实训是从理论跨向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搭建“产”与“教”相融合的桥梁;而在产教融合非均衡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的不均衡性发展尤为突出。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技工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1)专业自身局限性。技工院校培养的是工匠人才,一般都以工科类专业见长,实践、技能上较为突出。工科类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明确,学生在教学、实训、实习上针对性较强,但技工院校的经管类专业比不上应用型的高校,其专业行业背景比较模糊,对应合作的企业比较难找。所以学生在实习就业时很难找到对口岗位,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合作企业一般会安排在车间、操作工、仓库管理等基层或打杂岗位,造成学生不满意。专业背景模糊给经管类专业的产教融合带来较大的阻碍,实训室的建设也存在困难。
(2)开放机制不完善。实训室一般以服务于教学为主,作为实训课程的教学场所、以软件和硬件为支撑的辅助教学、学科竞赛的培训以及临时实训教学的使用,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关闭的。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室开放机制,不能满足培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
(3)资源利用率低。为了更好地服务经管类的不同学科,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热潮,学校不断购买新设备,引进新系统,扩建单独实训室等。随着学科的完善,一体化教学的资源整合,却忽略了经管类学科的关联性高的特点,造成软件系统的闲置,硬件设备的重复购买,实训室功能模块的关联性差,致使资源浪费。
(4)师资队伍不足。经管类实训室都会指派专门的实训室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在已有的设备和软件上进行维护与管理。而在实训室的建设上,主要参考其他院校,或者根据实训教师平时教学所需采购软硬件设备,只有少数是按照企业需求配备的。实训教师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实训室建设人才的缺乏,导致实训室建设难以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
(5)校企共建不深。目前,多数校企共建实训室仅仅是签订培养协议,缺乏深度共建机制。学校希望通过共建实训室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但仍旧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基于成本的考虑,注重短期的效应。两者存在目标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极大影响了经管类实训室建设的深度合作。
3 技工院校经管类专业实训室建设的路径
在产教融合非均衡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对技工院校经管类实训室建设现状的不足,从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共建机制、实训室开放制度、虚拟仿真项目化实训平台四个方面提出经管类专业实训室建设路径。
(1)加强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系统的“输出”成效,关系到人才的质量。经管类专业的人才输出相比较工科而言较“虚”,实质性的技术较少。因此,在实训室师资上,要求具备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满足产业系统需求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集学科带头人、实训教师、企业教师和实训室技术管理员的实训室师资队伍。完善考核体系,鼓励教师参与实训室管理,激励教师入企挂职锻炼,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技能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以兼职身份加入实训室师资队伍,引进有创新实践能力和高层次人才从事实训室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