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敏 翁伟炯 杨峰
笔者所在区域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省级课题《基于大数据精准分析的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实践研究》(以下简称“大数据研究”项目)为载体,启动区域研修活动,并依据区域学校分布及教师名师骨干分布,形成“区、片、校”三级联动研训管理,借力四个驱动,即理论、专家、同行、课堂驱动,引领与培育青年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为区域教研搭建平台,有效助力一线体育教师提升教研能力。
一、构建三级联动教研模式
(一)建立三级联动教研体系
三级联动教研体系是指区、片、校三位一体的线上与线下区域教研活动体系,逐级由监督主体、协调主体、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与之相对应的是教研员、片区名优及骨干教师、校优秀教师;以区教研为总课题研究发起点,各片区为子课题单位,片区学校为课题实验实践基地,形成依托科研课题研究,牵动校际互动、横跨区域、校校联合、秉承教学特色同向或互补关系而结成的协同发展团队所形成的体系(图1)。
为此,在省课题“大数据研究”项目实施中,依据“地域邻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将镇海区划分为6个片区。区级层面,区教研室是教研活动的发起者,并对总课题组进行2年整体统筹规划,同时负责联片活动的规划和各项制度的颁布,聘任区内名优或骨干教师为6个片区教研共生体的负责人(图1中红色联结点);片区层面,片区教研共生体负责人是区级与校际联结的枢纽,6位教研共生体负责人申请主持子课题,参与联片协校子课题计划的制订、安排、落实,协调安排该片区教研活动实验基地学校(纵横涉及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并起到子课题项目整体推进作用;校际层面,片区各学校是子课题实施实验基地,提供场地、设备、学生等保障服务,为课题研究提供实施对象和资源。
(二)三级联动教研体系的教研方式与研究方式
1.教研方式。教研共生体采取集中教研和自主教研相结合的教研形式。在集中教研中,包括主题式、专家引领式、案例探究式联片集中教研活动。以专家引领式联片集中活动为例,先由区教研室发起,同时与片区负责人商定教研主题及内容,并落实教研时间、人员、地点,然后由区、片牵头邀请专家引领共生体教师进行校级实践基地现场观摩、现场互动对话、交流反思。在自主教研中,进行线下阅读活动,每月共读一本书,进行教科研理论知识层面的学习,同时共生体成员结合实验基地学校的教研活动,收集视频素材汇集成教学策略视频资源库,增强了成员收集提炼与归纳整理素材的能力;鼓励成员多动笔、勤动笔写学习日志,借用网络平台每2周进行1次线上汇报学习心得与体会,在实践中提高教师教研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2.教研评价方式。镇海区教研共生体在运作过程中,共同体设计了《镇海区体育教研共生体自评量化标准》(见表1)。首先学员根据此标准(当年10月至次年9月)进行自评,其次片区负责人根据自评材料进行核实认定,评出共生体“启航”奖与“扬帆”奖,其中“启航奖”颁发给工作3年内的新教师,“扬帆奖”颁发给工作3年以上的优秀青年教师,最后区教研室根据各片区负责人提供的学员自评分考核表,按照收取学员有效表格人数的10%、30%、60%发奖,评定片区负责人等级为“金舵手”“银舵手”“铜舵手”。
二、实施四驱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具体做法
教研能力的提升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专家引领为实践辅助,在同伴的相互帮助下,落脚在课堂实践中。基于此,镇海区体育教研共生体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在区、片、校三级联动协作模式下,依靠理论研究、专家引领、同行互助、落实课堂四力于一体的“四驱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四者以教研为中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教师专业“四驱”教研形态。
(一)理论驱动,加强学习
教师通过自主教研活动中线下阅读书籍学习理论的方式,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共识,把碎片化的知识形成系统的教研理论知识体系架构,进而拓宽视野,夯实专业知识,提高教研水平。镇海区在省课题“大数据研究”项目实施中,教研共生体以三级联动教研体系为运行载体,先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学习,组织每月共读一本书共读一本书挑战了3类书籍,第一类为教育数据基础知识书籍;第二類为统计学方面的书籍;第三类为计算机软件方面的书籍。
(二)专家驱动,问题相领
镇海区教研共生体通过专家实践辅助,形成了“问-练-答”递进式研训模式。第一步是“问”,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带着学科问题与资深学者进行沟通,并最终指向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有效观课为例,针对专家可询问“如何制订课堂观察框架”“如何确定课堂观察点”“如何运用课堂观察工具”“观察记录的方式有哪些”“如何处理记录数据”等问题。第二步是“练”,其要求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做中学,加强研究主题与课堂教学的联系。课堂中教学现场所呈现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问题,都是课题研究的原始素材,可在专家的帮助下,选定需要研究的主题,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筛选,并依据课题研究目标进行主题提炼。如课题研究目标之一是“清晰的结构化教学能够把教学过程中涉及学练的‘量科学合理地进行分配”,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行为”量化分析为例,课前数据资深学者对“师生互动”教学行为(互动的次数与时长、学生主动回答的次数与人数、学生被动回答的次数、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进行归类和编码,形成课堂观察框架,课中观课者依据此框架对课堂进行现场观察记录,并以视频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全程跟踪录像。第三步是“答”,课后复盘,专家答疑解惑,做好研究总结。在展示研究课结束后,将详细记录的成果进行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并在专家带领下分析解读视频录像课,采取回放、定格、截屏等方式,对课上教学的具体情况作出总结,形成重要的研究材料,为实验教学的方案优化和改进提供方向。
(三)同行驱动,交流分享
镇海区教研共生体在省课题教研中,积极增强其全体之间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教研中同伴互助、共同提升的目标。以主题教研“基于数据观察提升教师精讲多练策略”为例,在此教研互动中分3个环节进行。第1环节,阅读先行,理论输入,如学习教育数据的书籍;闪讲在后,逻辑输出,共生体成员撰写学习日志,并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每2周进行一次线上汇报。第2环节,架起桥梁,展示课例,以课例为载体,架起理论落地实践研究的桥梁,并在小学、初中、高中教研共生体中各确定2位成员承担研究课例展示的工作。第3环节,研讨发声,点评交流,其他组观课者针对第2环节中共生体成员展示的课例,以数据范式形成观课报告,在评课阶段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展示课进行点评,以便执教者基于数据报告对教学客观地总结和反思。在同行驱动的3个环节中教研共生体成员有研讨、交流、有学习、有借鉴,同时提升了个人的科研素养。
(四)课堂驱动,提升能力
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以研究课堂、改进课堂为宗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教研意识培养的。其一,教研应促进教师研判教育问题能力的提升。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随着深入运用,逐渐摸清数据的规律与属性,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影响学生练习成绩的相关因素,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如:在50m跑教学中,对本班学生成绩进行柱状图对比,呈现学生成绩间差异,为日后学生分组提供依据;在跳绳教学中,运用折线图可以显示随着时间变化的连续数据变化,从而可知晓学生跳绳的进步轨迹;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利用雷达图对比学生3个以上项目成绩,可显示学生的“突出面”与“突破短板”,能够为学生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其二,教研应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本课题研究目标之一为提高学生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为此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建立班级学生管理健康的岗位(见表2),让学生拥有自主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亚莉.区域教研工作转型的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4):10-11.
[2]张忠祥,杨永厚.转型升级 构模建制 提升品质——新时期区域教研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2014(9):56-58.
[3]付达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2017,27(7):12-18.
[4]杨现民,骆娇娇,刘雅馨,等.数据驱动教学:大数据时代教学范式的新走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2):1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