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欢
为确保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规定要求,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从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完善体质健康管理评价考核体系、做好体质健康监测、健全责任机制、强化督导检查8个方面提出了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指导性要求。《通知》中第4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指出,中小学校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一线体育教师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择其落实于体育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全过程之中,从而提升体育课的质量。
一、“教会、勤练、常赛”体系完整:设计思路清晰、实施要求明确
“教会、勤练、常赛”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可以说,“教会、勤练、常赛”是一个完整体系,既是理论体系,又是实践体系。聚焦于“教会、勤练、常赛”,能够让课堂教学设计有理论指导,科学合理;能够让实施过程有实践指引,要求明确。其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指导不同体育课课型的设计思路
体育课的课型一般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考核课。“教会、勤练、常赛”这一完整体系,指导体育教师根据不同课型进行教学设计。在新授课设计时,以“教会”为主,以“勤练”“常赛”为辅。教学设计中,可以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领会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通过教师正确的教、学生积极的练,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在复习课设计时,以“勤练”为主,以“教会”“常赛”为辅,可以设计多种有效、有趣的练习方法与手段,通过学生多次练习、教师适时指导(讲解与示范、纠正错误、提醒激励等),助推学生“熟练掌握”。在综合课、考核课设计时,以“常赛”为主,以“教会”“勤练”为辅,设计多种比赛方式,如游戏化的比赛、半正规的比赛及展示性比赛等,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比赛(以担任运动员的角色为主,偶尔担任裁判员)、教师指导学生比赛(适时担任裁判、运动员、比赛监督等角色),促进学生将所学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加以“运用”。
2.明确不同教学环节的重点要求
聚焦于“教会、勤练、常赛”這一完整体系,就明确了每一节体育课不同环节的主要实施要求。在教的环节,要以“教会”为目的,教的方法要合理。“教”中也要有“练”,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无法仅通过语言讲解而不进行练习就获得运动技能。在练的环节,要以“勤练”为根本,其练习手段要有趣、练习形式要多样、练习效果要有效。同样,“练”中也要有“教”,此时教师的“教”要侧重于对小组或个别学生的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加油鼓励等。在“运用”的环节,要以“常赛”为主,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当好“运动员”,并尽量体会不同的角色。当然,其中也不能脱离“教”,但此环节中的“教”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师主要以指导者的身份担任不同的角色,适时参与到学生比赛中,让学生在比赛中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获得成就感等。
二、“教会、勤练、常赛”实用有效:结构层次分明、操作路径互通
“教会、勤练、常赛”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指导价值是实用有效的。从结构上看,层次是分明的,即:“教会”是目的,“勤练”是手段,“常赛”是平台;从实际操作上看,路径是互通的,即:“教会”是基础,“勤练”是根本,“常赛”是归旨。
1.“教会”是基本目标,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础
“教会”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情境与活动,使其喜欢、懂得并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提高体育运动能力,促进健康技能形成[2]。笔者从一线体育教育教学层面理解,如果体育课“教不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或者无法让学生“学会”相应知识与技能,这样的体育课就是不合理的,其教学设计与实施则存在问题。因此,“教会”旨在学生“学会”,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等。显而易见,“教会”是体育课的一个基本目标。
然而,就“会”而言,不同的体育课其“会”是不一样的。如,并脚跳短绳教学单元,学练初期的“会”(单元开始几节课)是指学生能够连续做出几次并脚跳短绳动作;学练中期的“会”(单元中间几节课)可能变成单位时间内,能够协调、连贯地做出并脚跳短绳动作,不出现停顿或停顿的次数少;学练后期的“会”(单元即将结束的几节课),则应该是在连贯、协调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跳绳的速度,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完成跳绳次数等。因此,体育教师要在正确把准不同教材的不同“会”的基础上,基于学情设计满足不同学生“会”的不同要求,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具有前瞻性、生成性,从而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2.“勤练”是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
要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需要练习[3]。从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上解读,以及基于体育课的实际,体育课必须要做到“勤练”。“勤练”是体育课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体育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适量的运动时间,又要思考学生练什么、怎样练、练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勤练”,一是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学情分析,设计好体育课“练”的程度;二是要围绕主教材,做好教材分析,设计好体育课“练”的内容、时机、方法等;三是要根据体育课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状态,适时调整“练”的强度、次数、时间,以及内容、时机、方法、程度等。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从预设与生成的角度上看,第一点和第二点是“预设”,体育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教学思路与流程、具体内容与方法等。第三点既是“预设”又是“生成”,因为课前教师就要对“练”的强度、次数、时间等作好充分“预设”,而教学过程中,则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作好调整。
3.“常赛”是有效平台,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归旨
王登峰司长指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竞赛要面向每一名学生[3]。在体育课中的“常赛”,是指每节课中保证每一名学生有一定时间参与对抗、比赛或者展示。对于小学体育课来说,以游戏化的比赛形式或者正规比赛经过教学化改造后的比赛形式为主。
从字面上理解,“常”,可以是经常、平常、常态、正常等意思。基于“常赛”教学设计与实施,可以理解为在常态体育课中要经常设计对抗游戏、比赛及展示教学环节等,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在比赛中要学会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判罚、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善于与人交往、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等,这样的体育课体现了重要的育人价值。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往培养健康而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路径。
三、“教会、勤练、常赛”引领方向: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生上了12年的体育课,最后什么运动技能都没掌握。究其原因有很多,如,“低级重复”“蜻蜓点水”“放羊教学”等。而“教会、勤练、常赛”能引领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教出体育课育人实质,让学生练出强健的体魄,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赛出运动水平,从而切切实实地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变以往的现象及解决存在的问题。
1.教出育人实质,提高“教”的质量
提升体育课的质量要提升“教”的质量。在“教”的设计中,教师要立足于既要“教会”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等,又要“教会”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优秀的体育品德等。一些缺乏育人实效的“教”的内容在设计时就要杜绝出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预设”通过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智慧等变成课堂的有效“生成”。
如,在武术教学设计时,不要将“天马流星拳”“降龙十八掌”等动画片或小说中虚构的情境或事物引入体育课。从现实看,上了武术课、练了“武术动作”,根本无法学会这样的“神功”。这样的武术课让小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错误理解,因此类似这样、不合理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在设计时,可以引入具有正能量的真实人物和先进事迹,融入“保家卫国”“强身健体”“新时代武德”的知识或情境等。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懂得基本功是武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需要通过长时间认真地练习才能获得。武术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考验学生的恒心有较大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准确的武术动作示范、明晰的武术动作要领讲解,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武术动作,提升“健身育人”功效。
2.练出强健体魄,提升“练”的效果
提升体育课的质量要提升“练”的效果。“练”的设计既要做到“勤”,又要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要对每个教学环节单个练习内容、时间、次数、强度及相关标准等做好充分的预设。既不能将全体的练习时间变成个体的练习时间,也不能将练习重点内容变成次要内容,更不能让少数学生站着或者坐着看而没有达到应有的练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练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灵活、有效的调整。通过一节又一节身体练习效果好的体育课,助力学生体魄强健。
如,在障碍跑课的设计时,教师不能让指导学生如何用身体摆设“人体障碍”的练习占用课的大部分时间,应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次数内通过“障碍”完成快速跑。再如,跨越式跳高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分别请2名学生拉着横幅,以帮助其他学生练习“跨过竖立起来横幅的动作”。虽然在教案中,并未呈现学生轮换的字样,但是教师很快发现了少数学生没有练习的问题,于是迅速进行调整,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不同“角色”、完成不同“任务”,得到不同锻炼。
3.赛出运动水平,享受“赛”的乐趣
提升体育课的质量要提升“赛”的乐趣。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比赛时往往会存在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是面向部分体育“学优生”的;脱离了实施的可能性、可操作性等问题。如,在小篮球运球接力游戏比赛中,因部分学生球性不好而无法在快速移动中控制住小篮球,进而出现了不少学生不停“捡球”的现象,使得运球比赛也变成了“捡球赛”。在小足球脚背正面运球比赛中,也会出现因控制不了球而成为“追着球跑”的比赛。此外,还存在过分追求技术动作细节而出现重复枯燥、无趣无味的“随意比赛”现象,没有充分正确分析学情、教材等而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胡乱比赛”现象等。这样“赛”的设计与实施,学生获得更多的可能是“囧态”,而不是真正的“运动乐趣”。
“常赛”的设计理念是面向所有學生的,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比赛。因此,在设计时,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要有单元教学的意识,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统筹谋划各课时的“赛”;另一方面,教师要打破传统的竞技比赛思维模式的束缚,通过简化、游戏化、组合式、提取式等方法与手段,根据单元不同课型、不同课次,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比赛”。当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运动教育模型”,以赛季的形式整体设计。在实施中,教师一方面要展现较强的运动能力和比赛水准,给学生树立榜样和威信,让学生将所学运动技能在比赛中得以运用;另一方面,要适时扮演好不同服务者的角色,以身示范,以优秀体育品德鼓舞学生、带动学生,最终让学生赛出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真正享受比赛的乐趣,获得运动愉快感等。
体育教师要真正理解《通知》中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等,并系统做好顶层设计、认真开展教学实施,从而提高体育课质量,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7/202104/t20210425_528082.html.
[2]潘绍伟.加强与改进并举开创学校体育“健身育人”新局面[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12):1-2.
[3]王登峰.明确新目标 落实新举措 激发新动能 形成新机制[J].中国学校体育,2019,3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