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懿,韩亚光,韩延华
1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5180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近年来,女性情志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据报道,我国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达为6.3%[1]。《素问·举痛论篇》云:“余知百病生于气”[2]。女性每遇情绪低落,伤肝动气就会出现肝气郁结或气血紊乱。气有余,多进而出现气机壅塞,阻遏不畅,会引起经、带、胎、产各种临床病症[3]。由此说明“肝郁”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病机。情志为患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所以从肝与情志的关系论治妇科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4]。七情是人之常情,但过犹不及,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逆乱,耗伤气血,而七情之中以怒最为伤肝。正如王孟英云:“七情之病,必从肝起”[5],郁而不疏,肝失条达,头昏眼花,月事不利,不畅日久,冲任失调,则可引起气血逆乱、经行不定、痛经闭经、黄带下注、妊娠腹痛、产后缺乳等。肾志为恐,肝郁日久,必子盗母气,耗阴伤津,肝肾精血相互为用,而肝气郁结导致肾气不得通达于肝,《傅青主女科》云:“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正所谓肝肾同源,息息相关,制约协调,因果互生,肝肾在中医妇科病发病与治疗中占据的重要的地位[6]。从肝与情志论治妇科病的特点见表1。
表1 从肝与情志论治妇科病特点
肝为刚脏,“罢极之本”,主疏泄及藏血,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气机并能通达血液[7],正是肝的调畅与疏泄,才保证妇女特殊的生理机能。由于妇女“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生理特点,中医认为气血不足及亏虚[8],会使形体失养,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严重者还会心悸失眠。故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9]。
2.1 疏肝理气肝郁气滞,症见情志易怒,善太息,腹胀嗳气,妇人情志不遂,故经脉不利,肝气郁滞,两肋闷痛。肝气郁滞会出现月经不调和闭经。《济阴纲目》亦云:“人有隐情曲意难以舒其表者,则气郁而不畅,不畅则心气不开,脾气不化,水谷日少,不能变化气血以入二阳之血海,血海无余所以不月也。”[6]气机不利,郁而化热,则会出现湿热下注,带下黄白相兼、质稠秽浊之物。月经不调,更会影响孕产,也是女子无子的原因之一,正如《丹溪心法》云:“经水不调,不能成胎,求子之道,莫先调经”[7],肝气郁结日久,还会形成癥瘕聚于四肢全身,妇人常见于小腹,聚散无定数,阻滞冲脉,使胞脉不畅,不通则痛,更会使妇人腹痛,难以忍受[8]。治宜疏肝健脾,理气活血,临床常以小柴胡汤加炒白芍、枳壳、香附、王不留行等药物治疗,血瘀互结,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者,使用丹参、红花、桃仁等随证加减。
2.2 疏肝活血女子经、带、胎、产,数伤于血,常会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9]。气有余便是火,或阴虚化火,肝郁重者出现,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喜凉而恶热,耐冬不耐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木郁达之”[10]。概其治法归纳为补、通两法,补法中应用补益肝肾,养血和营等药物可濡养全身,平淡情志。通法之中应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药物可奏祛瘀生新之功。阴虚伤津,气血循于脉道内外,日久则不通。《医学准绳》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11]在治疗时应以虚者补之,实者泄之为基本治则,肝郁日久化热,临床症状多为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不宁,尿黄便干等,治宜泄肝火,临床常以百灵调肝汤加栀子、莲子心、龙胆草、知母、合欢皮等。而瘀血身痛者多加桃仁、红花、羌活、独活以活血通络止痛,审证度变,灵活加减,起到异病同治的功效。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妇女病经、带、胎、产、杂等56种疾病中,因肝致病者有21种,而其中因肝郁致病者占大部分,因情志致病者有16种,二者均可相兼发病者有11种,说明肝郁及情志因素作为致病因素的广泛性。《韩氏女科》提出妇人以肝肾为本,以精血为用,主张以滋补肝肾,调节气血为治疗大法,当养肾以敛肝,壮肾水以制肝火。临证时,每遇肝肾阴虚之人,多以熟地黄、白芍、山萸肉、山药、杜仲、牛膝、海螵蛸等药物滋补肝肾,或佐以石决明、木贼草平肝潜阳,或佐以香附、青皮、佛手、川楝子疏肝解郁,或阿胶、白芍、女贞子柔肝养阴,以调节因情志抑郁引起的各类妇科疾病。韩氏临证忌用大辛大热或过用苦寒之品,以防耗损阴液不及,燥热太过[12-16]。
综上所述,肝气不疏,情志不舒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因素,应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适当疏导患者的情绪,身心同治,从而调畅情志,疏泄肝气,通畅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