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正涛,王文利,李建康,朱俊志
(1.苏州大学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 苏州 215123)
1972年,Fujishima等[1]采用近紫外光照射二氧化钛(TiO2)电极分解水,产生了氢气和氧气,此后,光催化技术逐渐被人们熟知。TiO2凭借成本低、稳定性高、无毒性、催化性能优良、无二次污染等优势,成为光催化应用中研究最多的半导体之一。
TiO2是一种N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由导带、价带以及禁带3个部分组成。根据结晶形态,TiO2可分为锐钛矿型、金红石型以及板钛矿型3种晶型[2],如图1所示。光催化机理:在外界光辐射下,位于价带上的电子获得能量被激发,从价带迁移到导带上,形成空穴-电子对,如图2所示。产生的空穴-电子对在电场的作用下跃迁到TiO2纳米粒子表面,与空气中的水(H2O)和氧气(O2)反应生成羟自由基(·OH)和氧自由基(·O2-),具有强氧化还原性,产生光催化效应[3]。然而,TiO2带隙较宽、光催化活性较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图1 TiO2的晶体结构
图2 TiO2光催化机理
按照反应过程中化学物质的物态,可将TiO2的制备方法分为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
固相法是将固体通过机械外力或者煅烧制备相应的产物,包括热解法、高能球磨法和机械粉碎法等。
以高能球磨法为例,将硫酸氧钛(TiOSO4)作为原料,与氯化钠(NaCl)反应制备锐钛矿型TiO2纳米粒子。X射线衍射(Diffraction of X-Rays,XRD)图谱显示,当煅烧温度为600 ℃时,能得到结晶良好的锐钛矿型TiO2纳米粒子,颗粒呈等轴状,平均粒径在15~50 nm。
固相法的效率低,制备的颗粒粒径较大,粉尘到处飞散,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般很少采用。
液相法是将反应物溶解于水或有机溶剂中,通过使用沉淀剂或水解等方式制备纳米粒子。液相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水解法、微乳液法、液相沉淀法、微波合成法等。
应用实例:以四氯化钛(TiCl4)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稳定性高的TiO2纳米粒子。XRD图谱显示,TiO2纳米粒子的平均尺寸为68 nm,晶型为锐钛矿型,并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通过水热法制备硅/二氧化钛/硼/碳纳米管(Si/TiO2/B/CNTs)复合材料时,在电化学测试中,经过 200次循环后,容量在1 000.0 mAh/g下保留615.0 mAh/g,表现出优异的可逆容量。陈一凡等[4]采用水解法制备二氧化钛/二氧化硅(TiO2/SiO2)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着钛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有所提高,在可见光照射下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
气相法是指在真空条件下,将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气态,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后冷凝固化制备纳米粒子。气相法包括气相水解法、气相氧化法、磁控溅射法、原子层沉积法。
其中,气相水解法是以钛醇盐和铌酸铵草酸盐为原料,改变金属铌有机前驱体的配比,合成颜色可调、光催化活性可忽略的可见光吸收TiO2。有学者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和射频磁控溅射技术,以纯银(Ag)和TiO2为靶材,在聚酰胺砜基底上成功沉积了银/二氧化钛(Ag/TiO2)薄膜,作为织物隔热涂层,用于高性能防护服的开发。
TiO2的表面改性主要分为离子掺杂改性、贵金属沉积改性、半导体复合改性、染料光敏化改性。
离子掺杂改性一般可分为金属离子掺杂、非金属离子掺杂、共掺杂。
2.1.1 金属离子掺杂
金属离子掺杂是将金属离子引入TiO2内部结构中,替代TiO2晶体结构中的部分钛离子,导致TiO2晶体结构产生缺陷,抑制空穴-电子对的复合,提高光催化活性。
应用实例:(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以硝酸铁为铁源,经过混合煅烧制备了可见光响应的铁/二氧化钛(Fe/TiO2),结果表明,在可见光照射下30 min内,TiO2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只有15.55%,而Fe/TiO2能超过95.00%,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和循环性能。(2)以TiO2为前驱物、六氟磷酸锂为锂源,通过电化学反应、电化学锂化方法制备了高光催化的锂/二氧化钛(Li/TiO2)纳米粒子,结果表明,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射下的产氢活性比商业TiO2纳米粒子(P25)提高了近60倍。金属离子在含量适中时具有显著的催化活性;含量过高时容易覆盖TiO2表面的活性位点,降低光催化活性。
2.1.2 非金属离子掺杂
非金属离子掺杂是指TiO2晶体结构中的部分氧空位被非金属离子替代并发生轨道杂化,O的2p轨道和非金属中能级与其能量接近的p轨道杂化后,使得价带上移,导致禁带变窄,拓宽了光响应范围。
应用实例:(1)以钛酸异丙酯、尿素为前驱体,壳聚糖为载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含有可见光吸收的氮/二氧化钛(N/TiO2)复合材料的壳聚糖膜,在可见光下,相比于壳聚糖和壳聚糖/P25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性。 (2)以糠醛(C4H3OCHO)为碳源,采用水热法并经过煅烧制备了碳/二氧化钛(C/TiO2)复合物。当碳质量分数为1.00%时,活性最高。同时,禁带宽度由3.14 eⅤ转变为 2.94 eⅤ,提高了可见光的利用率,提升了光催化效率。
2.1.3 共掺杂
共掺杂是在非金属与金属的协同作用下,拓宽光响应范围、抑制空穴-电子对的复合,从而提升光催化性能。
应用实例:(1)以硫脲为前驱体,将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相结合成功合成了氮硫共掺杂二氧化钛(N/S/TiO2),研究表明,N/S/TiO2在氮硫协同作用、比表面积增大的条件下对有机气体的降解效率最高能达到94.00%。(2)以氯化铝和醋酸钴为原料,采用喷雾热解法在玻璃基板上合成铝钴共掺杂二氧化钛(Al/Co/TiO2)复合物。晶体尺寸在66~72 nm,粒子较小,晶体表面缺陷增加,提升了光催化活性。(3)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硝酸钆、硝酸铁、尿素为钆、铁、氮源,制备了钆、铁和氮掺杂的二氧化钛(Gd/Fe/N/TiO2)纳米材料。结果显示,掺杂改性后的TiO2光催化降解速率是未改性的10倍。经过5次循环利用后,光催化效率依旧可达95.00%,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
贵金属以金属单质的形式沉积在TiO2表面,产生肖特基势垒。该势垒能有效地捕捉电子,促使电子向TiO2表面迁移,抑制空穴-电子对复合,提高光催化性能。
应用实例:以硝酸银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Ag/TiO2粉末。Ag与TiO2表面能级的差异增强了电荷的转移,提升了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Ag/TiO2使禁带宽度由3.19 eⅤ减小到3.05 eⅤ、吸收波长从紫外区向可见光区偏移。
禁带宽度较小的半导体与TiO2复合形成异质结,两者的能级会发生交叉重叠,减小纳米TiO2的禁带宽度。当光照能量较小时,禁带宽度较小的半导体能产生电子,在异质结下更容易从一个半导体导带跃迁到另一个半导体导带,抑制了空穴-电子对的复合,提升了光催化活性。
应用实例:(1)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溶液浸渍法制备了二氧化锡/二氧化钛(SnO2/TiO2)核壳纳米粒子,改善了电子传输,通过不对称的异质结界面增强了载流子分离,结果表明,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转换效率是原TiO2基太阳能电池的2.59倍。(2)以硝酸锌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氧化锌/二氧化钛(ZnO/TiO2)纳米材料。将ZnO/TiO2纳米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阳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光电转换效率为3.71%~4.87%,同时在黑暗中接近85 ℃的温度下保持 500 h,光电转换效率能保持稳定。
染料光敏化是指将有机染料分子和TiO2半导体催化材料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进行结合,将TiO2对光的吸收范围扩大到可见光区域。
陈杉等[5]通过加热还原法制备谷膀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簇(Au/GSH),并浸渍负载到TiO2上,生成Au/GSH/TiO2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当Au/GSH负载量为3.36%时,光催化活性最佳;经过60 min,光催化率可达78.00%。同时,Au/GSH/TiO2光催化反应速率常数是TiO2的8倍,活性显著提升。但是,由于有机染料分子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与TiO2结合的,敏化后的TiO2存在稳定性差的缺陷。因此,后续可以重点提升其稳定性。
工业生产、城市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容易造成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传统的环境治理方法有物理吸附法、化学试剂法和生物法,存在资源消耗大、占地面积较大和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光催化技术是近年来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研究较多的绿色化学技术。TiO2在光催化剂中具有活性高、无污染、成本低等诸多优势,针对水污染中的农药、工业染料、医药等有机物和无机物污染以及大气污染中氮氧化物、甲醛、氨气等有害气体,都能无选择地进行催化降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Fattahi等[6]研究了Ag/TiO2对水污染中的药物和个人护肤产品中23种不同的有机物进行降解,经过改性的TiO2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有一定的持久性。有学者通过光催化与微生物降解相结合的技术,将TiO2负载聚氨酯海绵,并使用硅烷偶联剂增强附着力。相比于粉体状,光催化剂在载体上减弱聚集和增强粘附提高了整体光催化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稳定性更好、方便回收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太阳光中包含对人体有一定辐射作用的紫外线,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导致晒黑、晒伤,甚至引发皮肤癌等疾病。TiO2对紫外光具有反射、散射、吸收等效果,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无毒性等优异,是长期以来主要的防晒剂,在防晒化妆品、防晒服中应用十分广泛。
应用实例:(1)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口唑(PBO)纤维上修饰TiO2纳米颗粒。改性后的PBO纤维经过紫外光照射144 h,强度保持率提高到80.80%,比原PBO纤维提高了34.40%,具有优异的抗紫外性能。(2)将硅烷偶联剂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改性后的TiO2纳米粒子吸附在泡沫麦秸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上,暴露在阳光下,发现TiO2纳米粒子改性后具有更好的抗紫外线稳定性。
太阳能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目前,太阳能电池主要是硅太阳能电池,因成本过高难以大规模生产。纳米TiO2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良好的光电化学稳定性、快速充放电性能和较高的容量等特点,并且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是取代硅太阳能电池较好的选择。目前,TiO2主要应用于染料敏化、量子点和钙钛矿等太阳能电池中。
应用实例:(1)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薄膜,应用于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过500次弯曲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弯曲稳定性,获得了16.11%的高功率转换效率。 (2)以硫/钴/碳纳米管/二氧化钛(S/Co/CNTs/TiO2)作为锂硫电池阴极材料制备太阳能电池。结果表明,在0.2 C下,提供1 134.9 mAh/g的高初始比容量,循环稳定性超过500个循环;在1.0 C下,每个循环的低容量衰减率为0.072%,具有出色的光电性能。
细菌作为微生物,能成为特定的病原体,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分析发现,纳米TiO2材料拥有优异的抗菌性能。纳米TiO2受到光照时,表面形成的强氧化还原自由基与细菌接触能直接对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细胞内部发起攻击,使各个部分发生氧化,达到抗菌的效果。目前,纳米TiO2的抗菌消毒特性已经被应用在涂料、建筑材料、塑料、织物等多个领域。
应用实例:(1)通过水杨树枝和芽的提取物绿色制备TiO2纳米粒子。对变异链球菌、弗氏乳杆菌和真菌3种不同类型的菌种进行抗菌测试,结果表明,质量浓度在100 μg/mL时对变异链球菌和弗氏乳杆菌两种细菌的抑制带为14 mm和16 mm。真菌的生物膜经过100 μg/mL TiO2纳米粒子液处理后,厚度由36 μm减小到10 μm,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效果和抗菌膜作用。(2)在海藻酸钠水凝胶中掺杂氧化亚铜和聚多巴胺包覆的TiO2粒子应用于牙周炎的治疗。Cu2O纳米粒子具有高效、长期的抗菌效果,聚多巴胺减小了TiO2的禁带宽度,在可见光下能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活性氧将Cu+氧化成Cu2+,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增殖和成骨。结果表明,在凝胶化过程中,由液态到固态的相变有利于各种骨缺损的修复。
TiO2作为光催化剂,在污水处理、抗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TiO2自身较宽的禁带和较低的量子效率,经过改性不仅能提升光催化效率,还拓宽了光响应范围,扩大了实际应用领域。然而,TiO2大多以粉体的形式存在,在回收利用、节约资源方面依旧面临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