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明 , 李 玲 , 丁国文 , 刘 竞 , 徐 蓓, 高继宾
(1.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口腔科;2.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3.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胸外科;4.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镇江 212000)
口腔、颌面部及颈部的感染可沿邻近间隙相互扩散,如治疗不及时,可发展成复杂的、具有严重并发症的多间隙感染,若进一步发展,可通过颈深筋膜沿气管前间隙、内脏血管隙和内脏血管后隙向周围扩散,加上重力、呼吸及胸腔负压影响,进而可下行至纵隔,引起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NM)[1]。及时应用抗生素、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及清创引流坏死物是治疗的基础[2],传统颈部切开引流是通过皮片、碘仿纱条或半管等让感染物被动引出, 治疗周期长,换药时患者疼痛,而纵隔脓肿的处理也较为棘手。 自2016 年开始,我科与胸外科一起使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7 年 12 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 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 2 例,女性 1 例,年龄 41~53 岁,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为3~8 d。2 例因咽痛就诊于耳鼻咽喉科,经我科会诊后分别在入院第2 天、第4 天转入口腔科;1 例因左面部肿痛伴张口受限及呼吸困难转入口腔科。3 例患者颈部均有广泛性红肿热痛表现,向下波及胸骨上窝,按压可及凹陷性水肿,皮下捻发音明显,有呼吸困难;其中1 例患者端坐呼吸,无法平躺,同时有张口受限表现。 入院后均行颌面颈胸部CT 检查,依据DNM 的诊断标准[3],确诊为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其中2 例为咽喉部感染所致;1 例为牙源性感染所致;按照Endo 提出的DNM分类法[4],2 例归为 2A 型,1 例归为 2B 型。 患者的详细资料见表1。
表1 3 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 患者的临床资料Table 1 Clinical data of 3 patients of multiple maxillofacial neck infections with DNM
VSD 装置 (广东美捷威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胸腔镜(KARL STORZ 公司,德国);负压为我院配备的中心负压吸引。
3 例患者住院后均被下发病危通知, 给予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首选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及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 同时请胸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内分泌科及营养科等多学科会诊。 完善术前准备,麻醉过程中给予气管切开,根据CT 显示的脓腔波及范围设计切口,常规行颈部弧形切口,必要时附加纵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充分打开感染波及的颌面颈部各间隙,包括颊间隙、颌下间隙、翼颌间隙、咽旁间隙、椎前间隙、血管旁间隙、气管旁间隙等,吸出脓液,彻底清除坏死筋膜组织;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及淡碘伏溶液冲洗,裁剪成与各脓腔大小匹配的VSD 敷料,用血管钳夹持其前端并填入脓腔最深处,末端用泡沫敷料覆盖,并将覆盖的敷料与周围皮肤创缘间断缝合;皮肤清洗后,用乙醇消毒,用聚氨酯贴膜贴敷在敷料及周围皮肤,连接负压引流装置。
随后,胸外科医生在胸腔镜下行纵隔脓肿引流术,于右腋中线第7 肋间,切开皮肤约2 cm,钝性分离进胸,置入30°斜角胸腔镜,分别在右腋前线第4肋间、右腋后线第7 肋间切开2 cm 切口,作为主、副操作孔,探查胸腔,打开脓肿受累的纵隔表面胸膜,吸出脓液,清除脓苔;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根据脓腔波及的纵隔范围经观察孔及操作孔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将VSD 负压装置连接床边的中央负压,负压源的负压值控制在 100~200 mmHg(1 mmHg=0.133 3 kPa)。根据术后引流液的色、质、量及患者情况将VSD 装置予以取出,一般为术后1 周左右,于创面内置入引流管,全层间断缝合创面即可。根据胸腔闭式引流液的色、质、量逐步退管后拔除引流管。 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生化及颌面颈胸部CT,观察白细胞、C 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变化,同时观察感染控制情况。
3 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VSD 装置取出时间为 6~9 d,未再置入VSD 装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为34~41 d。 复查血常规生化,结果显示各炎性指标下降明显,并于出院时趋于正常。 颌面颈胸部CT 显示颌面颈部、纵隔感染范围逐渐变小,气道受压改善明显,组织间隙积气好转。 气管套管拔除顺利,无带管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为 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 个月,感染未复发。
患者男性,41 岁, 因左面部肿胀伴张口受限及呼吸困难4 d 入院,在外院行头孢及奥硝唑抗炎,地塞米松消肿治疗,效果不佳,肿胀向颈部扩散,无法平躺,既往有糖尿病史。 入院时查体:端坐呼吸,左颜面部、颌下区弥漫性肿胀,上至颧面部,后至颌后窝,下达锁骨上水平,皮肤色红,按压可及凹陷性水肿,触痛明显,张口重度受限。颌面颈胸部CT 显示:左侧面部,咽旁、颈深部及锁骨上皮下软组织间隙肿胀积气, 前上、 后上纵隔片絮状影及少量积气(图 1); 血常规示: 白细胞 8.0×109/L,C 反应蛋白180.7 mg/L,体温 38.6 ℃,脉搏 116 次/min。 入院诊断:①左侧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②纵隔脓肿;③糖尿病。 入院当天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气管切开,左颈部弧形附加纵形切口,打开颊间隙、颌下间隙、咽旁间隙、椎前间隙、血管周围间隙及气管前间隙,吸出脓液,彻底清除坏死筋膜组织,用大量0.9%氯化钠溶液及淡碘伏溶液冲洗,在各感染间隙内植入聚乙烯醇泡沫材料,表面覆盖泡沫材料并将其与创缘皮肤间断缝合,贴敷聚氨酯贴膜,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图 2)。
图1 术前CT 显示感染从颌面颈部扩散至上纵隔,气道受压变窄Figure 1 Preoperative CT images showing inflammation spreading from neck multi-space to superior mediastinum, and the airway constricted and displaced by nearby abscesses
图2 感染患者清创后置入VSD 的术后观Figure 2 Postoperative view of debridement and installation of VSD in infected patient
同期胸外科给予胸腔镜下纵隔脓肿引流术,探查到上纵隔及前纵隔均有巨大脓肿(图3),分别在前纵隔及胸顶部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 术后患者转重症监护室治疗,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草绿色链球菌感染,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及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炎治疗。术后1 周拆除VSD 引流装置,更换负压引流管引流。 术后2 周血常规:白细胞12.9×109/L,C 反应蛋白74.1 mg/L。 术后颌面颈胸部CT 复查:左侧颌面颈部、咽旁及前上纵膈肿胀积气较之前明显好转(图 4)。 术后 36 d 时逐步退管,术后 41 d 时完全拔除。 出院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 6.6×109/L,C 反应蛋白1.2 mg/L,颈胸部创面愈合可。
图3 胸腔镜下见上纵隔大量脓液流出Figure 3 Pus from superior mediastinum under thoracoscopy
图4 术后CT 显示感染明显好转,气道受压缓解Figure 4 Postoperative CT images showing that the inf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and the constricted airway was relieved
由于口腔、 颌面部及颈部独特的解剖结构,单一的、控制不佳的感染易于向邻近间隙扩散,进而引起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 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诸如呼吸道梗阻、纵隔感染、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等[5]。 因此,迅速有效地控制局部感染,防止其沿着组织间隙扩散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目前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局部切开引流及感染控制后原发病灶的处理, 其中,有效地切开引流尤为重要。 传统方式切开后借助皮片、碘仿纱条及半管等的虹吸作用,将坏死物及脓性分泌物引出,每天进行1~2 次的冲洗换药,但常因脓腔位置隐蔽狭小或位置深在,换药时患者疼痛明显,出现引流不彻底,导致感染物蓄积,反而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延长治疗时间,甚至加重感染程度[6]。 1992 年,Fleischmann 等[7]将传统的负压引流与现代密闭敷料相结合,提出VSD 概念,治疗感染的四肢,效果显著。 现VSD 技术已在普外科、骨科、烧伤整形科广泛应用, 我科自2016 年起陆续使用VSD 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
VSD 是利用合适的负压,配合根据脓腔形态修剪的泡沫材料, 将脓液从感染创面持续不断地吸出,有效地减少局部有害物质对机体造成的生物性损害,使每个感染间隙都能充分引流,同时持续的负压使脓腔范围变小。 Saxena 等[8]的研究表明,负压能降低组织水肿,扩张小动脉,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提高局部氧分压,改善局部缺氧环境,加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其能彻底改变微环境。 长期的负压也能刺激伤口周围微血管生成,通过增加的血运提供更多的吞噬细胞及抗体成分,加强抗感染能力[9]。另外,创面覆盖生物膜能与外界隔绝,阻碍细菌侵入,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10]。VSD 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换药次数,减轻因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VSD 敷料放置时间以1 周为宜, 因感染控制后,肉芽生长迅速,过晚拆除会致肉芽爬入泡沫敷料空隙,一方面增加拆除的难度,另一方面会损伤新形成的肉芽组织,增加出血,同时覆盖在创面表面的生物膜会因颈部活动等原因造成封闭性下降,进而使负压效果下降。 当负压引流量低于20 mL,CT 复查显示感染无进展时, 可将VSD 敷料尽早拆除。去除敷料后可见原修剪的VSD 敷料外形样窦腔存在,无脓液渗出,此时可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全层缝合创面。如拆除VSD 敷料后见腔内仍有脓性分泌物,或者CT 显示有新进展的脓腔存在,则仍可再次放置VSD 负压引流装置。
若颌面颈部感染控制不及时,感染可通过颈深筋膜沿气管前间隙、内脏血管隙和内脏血管后隙向周围扩散,加上重力、呼吸及胸腔负压的作用,感染进而下行至纵隔,引起DNM[1]。 大部分DNM 与心血管手术、食管与支气管穿孔、肺炎的纵隔扩展有关,口咽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的扩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11]。据报道,DNM 的致死率约为 11%~40%[12-14]。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Estrera 等[3]提出DNM 的诊断标准: ①严重的口咽感染症状;②CT 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纵隔炎症; ③通过手术确认纵隔感染的存在; ④口咽部感染与DNM 存在必要的联系。 因此,当颌面颈部感染患者逐渐出现吞咽困难、颈胸部疼痛甚至呼吸困难时,颌面外科医生就要考虑感染可能波及了纵隔[15]。 CT 除了可以早期诊断DNM 外,也可以明确DNM 的分型[4],它还能帮助术者制订有效的治疗措施与最优的引流途径;因感染进展迅速,术后也需进行CT 检查,评估引流的效果。
鉴于DNM 发展迅猛,致死性高,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但是对手术的入路及术式未达成一致。 对于DNM1 型(感染位于气管分叉水平以上的上纵隔),可以通过颈部切开引流进行治疗,术中配合电视纵隔镜(video-assisted mediastinoscopy,VAM),可视化下将纵隔脓肿引流、清创[16]。 对于 DNM2A 型(感染位于下前纵隔),可以通过剑突下及颈部切口引流,必要时辅以胸腔引流,当出现心包积液时采用胸骨切开术[4]。 正中胸骨切开术因能提供较好的暴露视野,也常在前纵隔感染中应用[17],但是要掌握好适应证,其会导致潜在的胸骨感染,特别是胸骨骨髓炎的可能[18]。 对于 DNM2B 型(感染波及下后纵隔),若要彻底地清创引流则需要采用常规的开胸手术(后外侧入路), 同时需在左侧胸腔行辅助切口进行胸腔镜检查。 但也有学者指出,开胸手术对于DNM 患者,特别是全身状况极差、无法耐受的患者太过激进[19]。 Cho 等[20]指出,类似的手术入路会增加住院天数,使败血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 Qu 等[15]以第四胸椎为界, 对第四胸椎以上的Ⅰ型DNM 采用颈部及锁骨上窝的切口引流, 必要时行右侧开胸术,第四颈椎以下的DNM 采用后外侧入路, 以确保彻底暴露前后纵隔,彻底清创引流。 虽然开胸手术治疗DNM 的死亡率要比非手术治疗低, 但这一术式仍不被广泛接受,这也是争议所在。 随着微创理念的提出,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一出现便备受青睐,它具有较小的手术创伤、低产量的炎性因子、较轻的术后疼痛等优势。 因此,在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呼吸功能的恢复上,VATS 有巨大的潜能,并且应用VATS 后,术后瘢痕不明显,感染吸收控制良好,无须二次手术干预[21]。本次入组的3 例患者,为2A 及2B 型,感染重,其中有1 例患者术前CT 显示为1 型, 在胸腔镜下发现前下纵隔也有受累。 胸腔镜入路的选择主要根据脓肿的范围而定,一般以右侧为主,左侧有主动脉弓的存在,影响操作视野,会增加手术难度,并且左侧的脓肿也可以在胸腔镜下经右侧清除[15]。 我们所选的3 例患者中, 其中1 例左侧脓肿有少量脓液,后经右侧引出。 早期纵隔脓肿,所在位置的脏胸膜与壁胸膜间组织常疏松, 可通过钝性分离寻找界限,如局部粘连,一旦钝性分离出现间隙,循间隙找到包裹的脓腔即可,如实在无法分离,则可改用开胸术。闭式引流管拔除前需要行胸部CT 检查,明确无新生脓腔包裹,当引流液清亮,量低于100 mL/d 时,可考虑拔管,拔管时每日退管1 cm 左右,约1 周完全拔除,防止因一次拔除后形成管道脓腔。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 是由需氧菌及厌氧菌在内的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入院后需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在抗生素的选用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可作为参考,脓液细菌培养结果阴性不代表无菌生长,可能与取材方法、时间节点等多种因素有关[22]。 阳性结果也要排除院内感染的常驻菌群,在药物的更改上也要结合患者应用抗生素后的临床体征改变情况。 另外,进行多次血象检查、血培养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可根据炎性指标,如白细胞、C 反应蛋白、降钙素等结果及时调整或终止抗生素的使用。 在重症监护室,我们常采用50 mL 的0.9%氯化钠溶液与4.5 g 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进行微泵泵注 (每8 h 1 次),100 mg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加入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微泵泵注(每12 h 1 次)。除应用抗生素外,控制血糖也极为关键,该3 例患者均有糖尿病史,血糖控制欠佳,在患者鼻饲流质+肠外营养时,我们参考内分泌科意见,将胰岛素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滴注,动态监测血糖情况,待患者饮食恢复正常后,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 及早地切开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VSD 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清创彻底、创伤小、并发症少,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