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然
【摘 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影响,评价患者心理状况和躁动发生率。方法:使用对照分析法开展本案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期间手术室全麻患者80例作为统计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采取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躁动发生率,比较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手术室干预护理后,患者临床躁动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AS与SDS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心理问题得到改善,SAS、SDS量表分值组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患者苏醒期护理中,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产生良好临床效果,能够缓解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全麻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躁动
全身麻醉患者受到药物因素影响,其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紊乱,患者易出现躁动和意识模糊不良症状,相关症状主要发生在全麻患者苏醒期间。躁动症状发生后,可伴有短暂的血压值升高和心率加快情况,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临床中,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加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力度,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的护理方案[1]。本文研究了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对全麻患者苏醒期患者心理状况影响,研究内容如下所示。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期间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患者,随机选取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
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6岁~62岁,平均年龄(45.35±12.39)岁,体重48kg~70kg,平均体重(55.35±12.39)kg;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27岁~63岁,平均年龄(45.35±12.39)岁,体重指标49kg~72kg,平均体重(55.35±12.39)kg。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案,根据全麻护理指导,对患者进行身体和心理全面护理。
1.2.2 观察组行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方案如下。
1.2.2.1 制定护理方案。相关人员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结合患者临床资料,为其制定个性化、人性化护理方案。对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讲解,关注患者身体和心理变化,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降低患者焦虑感。
1.2.2.2 强化细节护理。手术室人员应增加细节护理,分析全麻患者康复特点,给予苏醒期间患者优质护理,注重改善病房环境,控制室内温度与湿度。细节护理中,相关人员应做好患者防坠床护理,并对躁动情况进行干预,降低不良情绪对护理效果产生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躁动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两组焦虑、抑郁不良心理状况,使用SAS自评量表和SDS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分数越低,患者心理越稳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2.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经过手术室护理干预后,患者躁动发生例数减少,对照组躁动出现例数较多,二者比较差异较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值比较
观察组SAS、SDS评分值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全麻患者苏醒期会遇到意识混乱、躁动不安等不良症状,倘若对患者护理不当,会增加切口感染率,出现留置针和导管脱落,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发挥作用,对患者进行良好护理,提升预后护理质量。全麻苏醒期间患者不仅会出现躁动情况,而且内心焦虑感和抑郁情绪积压,对心理健康构成威胁。研究表明,当患者出现躁动症状后,其意识较为混乱,动作幅度较大,会造成导管和留置针脱落问题。手术室护理的关键是预防躁动、关注患者焦虑症状改善情况。临床护理实践表明,大部分患者出现风险是护理措施应用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在护理实践中,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十分重要[2]。
综上所述,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护理实践中,推广使用手术室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患者焦虑、抑郁不良心理问题改善,躁动发生率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应认识到相关护理方式的应用价值,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护理。
参考文献
[1] 熊梦婷.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預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饮食科学,2019(8):170.
[2] 罗金.探讨全麻苏醒期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况及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效果[J].健康必读,20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