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种“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实验装置的改进

2021-11-04 10:22王金伟
物理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喉部液面流速

严 庆 王金伟

(南京市上元中学,江苏 南京 211100)

1 问题的提出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新课标颁布后增加的内容.[1]各版本初中物理教材针对此内容开发了许多有趣实验和相关装置.如图1所示,是一种用来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实验室配套器材,也常会被用来命制相关试题.但由于这个器材所盛液体量不大,导致演示时间较短且不可控,实验效果不太理想,所以不少教师在此装置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就是前面这个装置的升级版,换用一个较大的蓄水池装水,在出水口装个水龙头控制水流,当放水时,发现与窄处相连的竖管中液面比宽处相连的竖管中液面低,实验现象明显.

图1

图2

可在解释上述现象时,不仅要用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还需用到另一个物理知识,即连通器原理,但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未都介绍了此内容,如笔者所在地区使用的苏科版教材就未对此内容有所涉及,那怎么对这套装置稍作改进,不需要连通器原理,也能用类似现象说明问题呢?

2 改进装置与实验验证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都是安排在气体压强内容之后.学生对前面由于气体压强变化引起的现象分析较多,于是笔者据此对上述实验装置与使用进行了一些改进,如图3所示,即把图1所示装置进行倒置,入口端变成直管,液体改为气体.

图3

演示时,把C端插入水中(可在水中滴入墨水,便于观察液柱),用风机向A端吹气,B端出气,观察到C端中的液面上升,说明横管中的气体流动后,压强减小,外面的气压大于管中的气压,液体被压入竖直管中.学生根据前面液体与气体压强知识作为基础,不难得到结论: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这个装置的具体制作参数见图4.

图4

笔者用电吹风和风速仪测量发现,当用电吹风的弱风挡时,风速约为v1=15.46 m/s(数值会上下略有波动),液面大约上升3 cm左右,如图5、图6所示.

图5

图6

当用强风挡时,风速约为v1=18.66 m/s,液面大约上升7 cm左右,如图7、图8所示.

图7

图8

通过强风与弱风的实验对比,进一步说明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3 理论分析

注意此装置的横管不能设计成粗细均匀的直管,如果这样就变成了如图9所示的三通管.笔者曾用如图10所示装置实验,发现从横管的一端吹气,与竖管相连的液面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实验现象与预设的现象相反,不能用来演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图9

图10

此装置横管的主流管道需要粗一些,这样可以增加喉部气体的流速,使实验现象明显,同时减少了因管壁粘滞对气体流动的影响.实验表明,主流管道的直径大约是喉部的4倍以上效果才比较明显,即压差力变大,液柱上升高度较明显.此外,主流管道与喉部间的连接要用平滑的渐扩管,不能突扩,以使在喉部呈现平行的流线,尽量符合伯努利原理的要求.另外,竖管的直径要尽量小,否则可能影响喉部处的气体流动.专业测量管中气压时,一般壁面测压孔都是0.5 mm.当然,由于这里只是做定性的演示实验,不需要那么严格,综合考虑实验的可视性与制作的难度,竖管直径取2 mm比较适宜.

4 结束语

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实验装置有很多,但有些实验的思维跨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此装置能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为原则,降低学生理解这个较抽象原理的难度.

猜你喜欢
喉部液面流速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巩固
双辊薄带连铸结晶辊面对液面波动的影响
低压内缸落地凝汽器喉部结构设计
分子热运动角度建立凹凸液面饱和蒸气压的物理图像∗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电子喉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对喉部早期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讨
吸管“喝”水的秘密
爱虚张声势的水
GY-JLY200数据记录仪测试动液面各类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