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宁
(嘉泉大学 一般大学院,韩国 城南市 13120)
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发展迅速,对外直接投资(FDI)迅速增长、跨国企业蓬勃发展.在以往的研究里,多选择作为投资目标国的新兴市场国家为研究对象,例如中国、印度等.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到,新兴市场国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中的代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John A.Mathews[1]认为,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来构建竞争优势,通过连接—杠杆—学习(Linkage-Leverage-Learning)来实现赶超战略.Yadong Luo等[2]提出了跳板理论,认为为了弥补国内市场不足,获取所需的技术、资源、市场和空间,中国跨国公司将进入国际市场作为跳板,通过参与到国际市场行列,从中获取外部先进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识别和学习,实现逆向转移,达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目的,其中企业的吸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Wesley M.Cohen等[3]128-152最先提出了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吸收外部新知识并将其商业化的一种能力.探索性学习可以帮助企业认知和理解从外部获得的新知识,并识别是否具有潜在价值;利用知识迁移将获取和学到的先进技术、信息与知识通过吸收、转化,运用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强研究性学习,将已经获取和吸纳的新知识、新资源、新技术加以利用,促使企业加快实现商业化产出[4].
通过对2008—2018年1 448家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整理、统计、梳理和分析,研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同时对吸收能力在此过程中如何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技术优势与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不仅取决于研发水平、资本实力和制度环境,还需要在国外市场识别和获取到的信息及研发资源.企业开展海外业务、发展国际化,可以帮助其打破地域和组织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检索吸纳自身所需的技术知识资源,摆脱桎梏,达到提升自身创新绩效的目的.UNCTAD 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对世界上30个国家157家跨国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引起的研发活动,显性成果主要是专利数量的大幅度增多,促进了投资者母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企业的国际化是提升其自身创新绩效的重要发展战略.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国内的技术和资源无法满足企业市场扩张和发展壮大的需要,想要保持足够的市场份额并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壮大,就需要企业不断地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即核心竞争力.基于组织学习观,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利大于弊,因而国际化经营是企业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国际化从为企业带来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企业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1.1.1 国际化给企业带来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企业开展国际化活动,需要一定的经验知识和运营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企业在组织和参与国际化活动中的感知.国际化把企业带入国外市场,语言、文化、政体、习俗等与母国完全不同,是一个全新境遇的新市场.要想在异域新市场有立足之地,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尽快缩短与新市场的心理距离,融入其中、融入当地.所以,国际化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国度下了解和学习所需具备的新知识,以及如何获取到这些新知识.由此,国际化是企业通过搜寻、模仿、并购、扫描获取新知识、新信息,采取“模仿”式、“探索”式、“利用”式等多维度组织学习方式,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加快获取企业快速拓展国际市场所需的有用知识.国际化与开放的国际市场,一方面为企业学习新技术、加强科研提供了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动力.众所周知,全球化使跨国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跨国经营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和生存空间,需要有很强的综合实力,这种实力只能通过自身过硬的学习能力来打造.跨国经营企业为了获得并保持这种综合实力,就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竞争力,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科研团队建设,快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以避免被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所淘汰[5].国际化是企业获取知识和提升技术学习与创新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快速成长的关键驱动要素,企业从国际市场中获取的知识越多,其创新绩效也就越好.
1.1.2 国际化促进研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技术知识创新与应用是企业在国际化中成长、壮大强有力的支撑.国际化给企业带来知识和学习机会,提升了企业的学习能力,同时拓宽了企业获取知识的渠道,强化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基础,增强了企业从自身固有知识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有国内同行的竞争,也有国际间同行的竞争.国际化愈强,市场开放度愈高,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便利度就愈大,参与国际竞争和抢夺市场份额的企业也就愈多.国际竞争靠的是技术知识,科技创新是核心,跨国企业为了抢占国际市场先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须高度重视研发活动[6].国际化迫使企业必须重视技术开发,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高薪雇佣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抢占新高地、拓展新领域,强化内核,增强实力,打造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上谋求到更大发展空间,使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跨国公司一方面需要满足母国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去拓展国际化市场差异化的新需求,由于地域不同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生活水平、风俗习惯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差异,导致市场及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与技术服务有更个性化的要求,国际市场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成为驱动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动力[7].为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企业一方面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有善于捕捉海外市场消费需求信息的能力和对市场消费需求走向的预测能力.国际化要求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驱使企业要不断地加大研发力度,鼓励创新,有针对性地、源源不断地开发生产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快市场产品的更迭升级,拓宽海外市场渠道,抢占国际市场,促进企业自身的成长.
因此提出假设:
H1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创新绩效正相关,其中,企业国际化程度起促进作用.即:企业国际化程度愈高其创新绩效愈显著.
1.2.1 企业吸收能力的含义
吸收能力最早由Wesley M.Cohen等[3]128-152提出,定义为企业获取来自外部新知识的价值及将其吸收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论断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其创新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企业攫取外来新知识到商用需要经历从“认知”到“吸收”再到“应用”的蜕变过程.企业吸收能力对其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一个企业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途径是多源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内研和外输.内研即企业自身科研团队的研发成果,外输即外部获取并通过自身科研团队的吸收内化和转化.加强吸收能力建设有助于企业从外部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并加以吸收内化创新,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市场化.Shaker A.Zahra等[8]在Wesley M.Cohen[3]128-152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吸收能力概念的框架(见图1),认为吸收能力分为“潜在”与“实现”两个层面,即“潜在的吸收能力”和“实现的吸收能力”.其中“潜在的吸收能力”又包含“获取”和“吸收”两个层级,“实现的吸收能力”又包含“转换”和“开发利用”两个层级.由“潜在的吸收能力”到“实现的吸收能力”是一个互动的动态过程.Gergana Todorova 等[9]又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对绩效调节的互动框架(见图2),认为吸收能力涵盖四种能力,即获取能力、内化能力、转化能力与应用能力.吸收能力的实现是通过“获取—内化—转化—应用”动态完成的.
图1 Zahra和George吸收能力概念框架
1.2.2 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对于跨国经营企业来说,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国际化程度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表现为:一是国际化程度为企业在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企业吸收能力建设.二是国际化程度促使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需求,必须不断地研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获得更好的创新绩效.三是国际化程度促使企业为获得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需要持续地强化技术力量与研发投入,提升专业化技术水平和创新实力,从而增强企业对新知识的吸收能力[3]128-152.四是企业吸收能力可以提高企业外部搜寻获取新知识的效率,加速新知识的内化吸收,更好地理解、整合、应用企业内外部知识[10],将内化吸收转化为创新市场化,吸收能力愈强绩效愈显著.五是跨国企业为满足不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导致的差异化需求,需要与当地建立产品和技术协同研发合作联盟,健全体制机制,实现高度嵌入和融合,促进企业主动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逆向知识的转移度和创新绩效[11];产学研合作是企业获取外部新知识,提升吸收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对提高创新绩效大有裨益.六是加强企业自主学习、自身研发能力建设,有助于企业认知获取、内化吸收、新知识转化应用、创新和开发新技术[12].跨国经营企业在拓宽和抢占海外市场中,强化海外研发,运用吸收能力加快新知识的获取,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取更丰厚的创新绩效,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图2 Todorova和Durisin吸收能力与绩效框架
企业国际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拓展海外业务不断增加自身学习的机会,并从中获取海外资源,学习先进知识技术,提升创新能力,达到提升创新绩效的目的.企业的吸收能力在此过程中显得极其重要.吸收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与自身知识存量有密切关系,更与后续的研发投入正相关.
因此提出假设:
H2 企业吸收能力正向调节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理论模型见图3.
图3 理论模型
笔者选取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在2008—2018年开展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企业为样本,上市公司2008—2018年的海外业务收入数据由Wind数据库和企业年报整理获得,用于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吸收能力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企业年报.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剔除了三类企业:一是存续时间小于8年的企业,二是金融行业类企业,三是原始数据严重缺失的企业.最终得到2008—2018年11年存续的1 448家样本企业的平衡面板数据.
通过 Hausman 检验发现,最佳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因此,在研究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及吸收能力在此过程中的调节效应,选用的是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2.2.1 因变量
选取企业的创新绩效(Innovation)为因变量.由于中国的专利从申报、审核、授权、保护到管理等制度体系比较完善,所以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多选取专利数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如李梅和余天骄[13]使用发明专利申请量衡量企业创新绩效,吴先明和糜军[14]57-63使用发明专利授权量代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参考已有研究,根据数据可得性,使用各年度内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代表企业的创新绩效.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2.2.2 自变量
选取企业的国际化程度(FSTS)为自变量,指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融入国际市场和其占有程度.衡量指标主要有海外子公司数量、海外子公司占全部子公司的比值、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个数、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海外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重等.参考Robert M.Grant[15]的研究,使用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测量企业国际化程度.企业海外销售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企业年报.
2.2.3 调节变量
选取企业的吸收能力(AC)为调节变量.关于企业吸收能力的测度,早在1990年Wesley M.Cohen等[3]128-152提出关于企业吸收能力的测度用研发强度来衡量,即用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企业的吸收能力.此外,也有不少学者用其他的度量方法测度吸收能力,但测算指标均与企业研发相关联.由于企业研发投入是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的前提与保障,故企业吸收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R&D投入.考虑到数据的精确性和可得性,借鉴Wesley M.Cohen等[3]128-152的研究,使用企业年度内用于研发的费用占总营业额的比重,即研发投入强度来衡量企业的吸收能力.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企业年报.
2.2.4 控制变量
选择企业的年龄(AGE)、规模(SIZE)与绩效(ROA)三个变量为控制变量.选取原因是:1)成立时间久的公司所积累的创新和管理经验对其开展研发活动更有帮助,从而影响其创新绩效.2)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经济实力购买研发设备、聘请高水平的研发人员,更有开展创新活动的意愿,有更大的概率提升创新绩效.3)盈利能力较好的企业可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研发活动中,进而达到技术创新,使企业有更好的创新绩效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
企业的年龄为企业的经营时长,以研究年份减去企业成立年份计算所得.企业的规模为观测年末总资产加1的自然对数.企业的绩效采用企业总资产净利润率来衡量.控制变量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表1展示了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表2展示了各变量间的相关性系数及膨胀因子,考虑到极端值情况对各连续型变量取两端1%的winsorize缩尾处理,可以看到样本企业在2008—2018年的创新绩效即当年专利申请量均值为10.73,海外销售额占比均值为0.10,企业研发支出占比均值为2.27.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的均值为22.03,企业年龄的均值为16.66,企业绩效的均值为0.03.各变量的Vif值都在1左右,均小于10,各个变量之间没有多重共线性,因此不会影响模型回归的准确性.为验证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选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对H1和H2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通过表3可以看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系数为18.44,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为正.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海外销售额占比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实证结果支持假设H1.伴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经营和发展,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可能通过逆向技术溢出、研发费用分摊、海外市场竞争及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等为企业创新提供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和相关的信息,企业可以将海外的相关资源与自身资源相结合,通过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绩效.
表3 样本回归结果
Model-4展示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程度系数仍显著且大于0,交叉项变量FSTS×AC系数同样显著且大于0,说明企业吸收能力对其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同向调节关系(即:正相关).
为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替换主要变量测量方式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将因变量的测量方法进行改变.在已有研究中,有使用新产品销售数量或者收入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衡量的,也有使用专利数量对企业创新绩效进行衡量的,笔者把创新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借鉴吴先明和糜军[14]59的研究,使用发明专利的授权数量衡量企业的创新表现.因此,使用企业当年发明专利的授权量(Innovation1)进行稳健性检验.
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4.模型(2)检验了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可看出该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与前文实证结果一致.模型(4)放入交互项FSTS×AC,结果显示系数大于0,均为正值,且在1%水平上显著.该结果与所选取的样本回归一致,由此推论结果得到验证,实证结果具有稳健性.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及创新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热点,已有研究成果多从传统的资源观和学习观出发,探究国际化对创新的影响.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行为的主要动因是获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和先进创新理论与优质的资源,通过内化吸收转化,以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否能将外部的知识资源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行整合是企业实现有效创新的关键所在.
表4 稳健性检验
基于此,选取样本企业为2008—2018年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采用理论分析与假设检验等方法,验证了企业国际化程度和创新绩效间正相关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验证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创新绩效有调节作用,而且是积极的、正向的.企业的国际化对技术、产品及理念创新的提升是显著有效的,企业通过开拓海外业务,从而扩展知识边界,搜寻和学习国际先进知识技术,实现资源整合,最终达成提升创新绩效的目标.注重海外业务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具有资金实力及竞争优势的企业应积极开展海外业务,不仅可以开拓海外市场,而且可以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吸收学习海外的先进知识、技术,达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获取更高创新绩效.我国企业应理性分析自身实力和国内外政策等要素,科学、有效地选择和拟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2)吸收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关系有着同向调节的影响作用.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对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正向影响越大.不同吸收能力的企业在同等的外部环境中吸取学习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吸收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在海外拓展业务,对外部知识进行识别和学习,更能帮助企业结合自身情况整合外部有效信息,推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企业搜寻、吸收和整合海外知识的能力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企业吸收能力的养成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保障,尤其是足够的研发投入,当企业拥有较强的资本实力时,开展国际化活动所产生的知识技术溢出就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吸收能力的提升.基于此,企业在海外经营过程中,应当加大自身的研发投入,注重架构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更加高效地识别和吸收外部的先进知识技术,融会贯通,并结合自身已有的技术水平,加快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运用,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与推销,不断推进和引领国际市场产品的更新,从而实现创新绩效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