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仲与天津书法家协会

2021-11-04 01:31唐云来
大学书法 2021年5期
关键词:王老刻字艺术节

唐云来

王学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型的书画大师。先生20世纪50年代初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就被分配到天津大学土建系任美术教师。土建系后改为建筑学院,20世纪80年代,又建立了王学仲艺术研究所,研究所招收艺术类的研究生,先生自然又成为研究生导师。整整半个多世纪,王学仲先生从未离开过天津大学,从未离开过他的美术、书法教学工作。教学之余,先生潜心研究文学艺术理论,坚持古典诗词和散文创作,并担任过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其峰、王颂余、孙克纲等老一辈书画家并称“津门八老”。在绘画方面,王学仲先生中西兼善,中国画尤以山水画为最。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大画家。

改革开放后,中国书法艺术得以复兴。中外(特别是中日)书法交流活动频繁。中国书法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在民间开展了广泛的书法活动。这时,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书法家协会应运而生。1981年,在中国书协成立后,王先生被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学部聘请为客座教授,并邀请他在该校讲学两年之久。从日本归来后,王学仲先生与孙其峰、王颂余等书画家一起被任命为天津书协的领导成员。1983年底,先生被推举为天津市书协(当时称中国书协天津分会)的副主席。由于当时天津市书协主席陈邦怀先生已到耄耋之年,王先生在主席团成员中算是最年轻的,所以,组织天津书法活动的重担就落到了王先生肩上。1985年,中国书协又增补他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分管学术工作。在此期间,王先生走遍大河上下、大江南北,积极推动各地书协展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他在考察中发现中原的书法底蕴和现实状况,大力支持鼓励河南省的中青年书法家们发扬中原书法的优良传统,弘扬王铎精神和龙门气象,支持和参与河南省举办的“中原书法大赛”和“墨海弄潮”活动,支持河南筹建“黄河碑林”和“翰园碑林”,对中原书风的崛起贡献巨大。后来,以张海先生为代表的河南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展览、创作、学术领域成为中坚。

王学仲先生身体力行,为推动我国当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而做的工作影响深远。其中,最直接受益的还是我们天津书协。

1988年年底,“天津书协第二次会员大会”召开,选举王学仲先生为天津书协主席。当时协会秘书长是毕开文先生,我被任命为副秘书长。过去,进行展览征件、评审、批会员、拉赞助,都由主席团和驻会干部“一把抓”,不能发挥理事会成员的积极作用。在王老的提议下,协会建立了专委会机制。设立了组织委员会(专门负责会员发展、建设等事);展览评审委员会(专门负责展览活动的征稿、评审、装裱、布展、撤展等工作);篆刻委员会(专门对口印社和篆刻团体);教育工作委员会(专门推动津门的书法教育,与大、中院校携手开展书法教育普及工作);学术委员会(专门开展书法理论相关工作并办好会刊);青少年书法工作委员会(专门对口青年书协和青少年宫开展书法活动);妇女书法工作委员会(对口妇女书法研究会等组织)。后来又增加了硬笔和刻字两个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都由主席或副主席担任专委会主任,在理事会成员中委任副主任和秘书长。各部门在书协主席团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这种机制建立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协会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工作无绪的问题。这个机制后来又根据中国书协专委会的改制,形成了以书体分工的专委会,但基本框架还是王老在“二届书代会”后确立的。这在天津文联各协会工作中无疑是带有开创性的。

王先生不是普通的协会工作干部,他是有口皆碑的学者。王先生并未因此对协会冗繁的事务有任何推辞,他对我们协会的具体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耗费了他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记得是在天津书协刚刚成立,他任副主席的时候,正好春节临近,文艺界贯彻全国四届文代会精神,贯彻坚持“二为”方向,体现书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书协選择了到北郊天穆镇和远市区(原汉沽区)开展惠民活动,这是书协成立后的第一次活动。由王先生带领20余位书法家,深入农村、厂矿为工农群众送春联、写书法,历时三四天时间。我那时还没有调入书协工作,书法家们到汉沽区的接待工作,由我负责。以王老为首的书法家们吃工人食堂的饭,住简陋的旅馆,但到基层单位写字作书、为厂矿文化场所题词写匾,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当然这与王老组队、率先垂范是分不开的。

天津书协成立后的数年中,在王老的支持鼓励下,1987年我们举办了“天津市书法艺术节”。这个艺术节以天津书协与《今晚报》报社合办的中国“北方书法展”为龙头,与全市有关区、县、局、办、博物馆等36个单位协同行动,在全市举办了不同形式的30余项不同层次的书法展、篆刻展,举办了理论研讨会和书法交流笔会等活动,各博物馆配合展出了馆藏书迹和刻石。一时间,整个天津成了书法的海洋。期间,我们还与市修复长城办公室合作筹建了黄崖关“百将碑林”“百家碑林”“篆刻碑林”,全军著名元帅、将领手迹和著名书法篆刻家的书刻作品,被镌刻在天津蓟州黄崖关古塞的八卦城内,成为此处旅游胜地的文化亮点。在这些活动中,王学仲先生不但在工作上给予支持,而且还亲自提供自己的作品。

在建造长城碑林工作中,我们锤炼了一支刻字队伍,在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的支持下,以汉沽、塘沽两地为主体的刻字团队,打造了天津现代刻字艺术的品牌,同全国各地刻字同行一道,成为与书法篆刻并列的新艺术品种。王学仲先生对“现代刻字”颇为重视,亲自到展厅观看“汉沽刻字展”,并深入该区现场视察并指导创作。他提出了刻字艺术要走现代化(即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工艺化(即在制作上要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地域化(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材料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立体化(即突破平面构成的框框扩展视觉审美范畴)的道路,这为现代刻字艺术的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1990年,毕开文秘书长退休,由我来主持协会机关的日常工作。1992年文联党组任命我为秘书长,这样我就直接受到了王学仲主席的领导。在天津文艺界我的资历很浅,虽然搞过一些基层书法活动,但驾驭全市的书法活动,还是缺乏经验和底气的。那时,我还不是王老的学生。王老并不嫌弃我年轻气弱,而是全力支持我,鼓励我勇于实践,大胆工作,于是我就向王老提议举办一个“全国各地书协驻会书家作品展”。方案提出后,立即得到王老的首肯。他说这个展览可以与全国书协系统联系到一起,对天津书法发展有好处。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90年10月“全国各地书协驻会书家作品展”在天津开幕。后来,这个展览被纳入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中国书法艺术博览会”。这个博览会于1991年5月在北京开幕,11月在广西柳州闭幕。“驻会书家作品展”的相关作品被调到柳州参加了中国书法博览会的闭幕活动。

为搞好这个展览,我们在经费上费了不少脑筋。当时书法市场尚不景气,不像现在很多企业家和地方政府都争着办中国书协的展览活动。当时,我们千方百计地争取到河北黄骅一位企业家的关注。王老得知后,为支持我们协会机关的工作,亲自率领20多位书画家驱车赶赴黄骅,为这位企业家做回报性的笔会,保证了“驻会书家作品展”的经费需要。王老此行身先士卒,挥毫泼墨,不计得失,为这位企业家作书、作画,赞助我们展览的企业家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20世纪90年代,王先生已年近古稀。当时,中国书协、地方书协、书法家个人与群体的各种活动实在应接不暇。王先生由于“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再加上舟车劳顿,于1993年5月一天晚上突发脑栓塞,幸经抢救治疗,脱离危险,但就此留下了残疾,左半身反应和行动迟缓,但王老仍拖着病体工作、治学、参加社会活动。后来病情又曾复发过,身体状况愈发不适。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参加本市和外地的很多书法活动,还要年年到日本筑波大学去讲学,还不断地出版他的各类学术著作和书画集。他还时时刻刻关心着天津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

1996年年底我到王老办公地——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同他商量1997年的协会工作安排。王老跟我说,我们天津市应当承接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型展览,以进一步提高我们天津的影响,与我们作为直辖市的地位相匹配。王老的这个想法,我及时向文联党组做了汇报,文联党组领导支持王老的这个建议,于是我们就及时地向中国书协提出了申请。通过履行一定的程序,中国书协批准我们承办“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后又同意我们承办“第三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当时我们天津还没有现代化的美术馆,展览场地一时成了问题。王老鼓励我们开动脑筋,打破常规,先搞调查研究,然后认真论证用什么方式来承办全国性的展览。方案终于有了。我们没有大型美术馆,但我们有为“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而建成的天津体育展览中心。我们可以以承办两个全国展为“龙头”,搞全国性乃至海内外的大型书法会展活动。方案经过反复推敲、完善,并征得中国书协领导的同意,我们将本次活动定名为“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协领导建议,为突出地域特色,将“首届中国”后面加上“天津”二字。这样,天津办了“首届”,其他省、市、自治区再办,再加上他们省的名称。王学仲先生支持这个方案,他亲自听取我们制定的“书法艺术节”方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这样我们就以承办“全国性书法艺术展”为龙头,接待全国各地书画家、书画组织来津办展,并展售作品。书法艺术节举办名家作品邀请展以提高展览层次,邀请海外书法家来津办展以扩大影响,佐以学术活动,附以市场运作,集展示、学术和市场活动“三位一体”的大型“书法艺术节”方案形成了。由中国书协、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联主办,天津书协承办的组织机制确定了。几个部门都将这个活动列入了1997年的工作计划。我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王学仲先生亲自出席,并热情接待了中国书协沈鹏代主席、谢云秘书长和中国书协其他负责同志。经半年多的筹备,“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于1997年11月4日在天津体育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包括“全国名家作品邀请展”“第二届全国正书大展”“第三届全国刻字展”“海外书家邀请展”及一系列活动。全国各地来津办展的个人、团体数百个,加上期间的学术报告会,吸引了全国及海内外成千上万人。“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取得了圆满成功。

后来,这个书法艺术节其他省、市、自治区没有接盘,在2002、2005、2008、2012年我市又举办了四届,成为天津市保留下来的大型文化会展品牌。这四次书法节的主办单位升格为中国文联、天津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书协了。王学仲先生为“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付出的心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指导我们制定活动方案,带头自费租场地办展,奉献书画作品,积极参与为书法节募集经费的公益活动,每次都为艺术节中“百家精品展”评出的“书法节十杰”提供奖金……可以说,没有王学仲先生,就没有“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

王学仲先生对于天津书协最深刻、最长远的影响,还是对天津书坛学术思想的引导。他是一位富有哲学思辨和学术思维的艺术大师。他在长期治学的过程中形成的“东学西渐、欧风汉骨”的治学理念,他提出的“扬我国风,立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创作方向,他阐发的“表象、意象、气象、空象、色象”的艺术真谛,以及他命名庭院为“四我庭”、书房为“己出楼”的寓意,都包含了他的治学理念和学术精神,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书法艺术的人必须领悟、求索的课题。我们根据王学仲先生的艺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不断举办学术研讨,交流和聆听王学仲先生的教导,不断提高深化我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自觉,提高天津书法的整体层次。

1999年年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在北京举办,天津入展作者达32人,取得历年入展全国展的最好成绩。其中静海县书协由于发动广泛,组织得力,入展作者达7人,被天津书界称之为“静海现象”。我把这个成果及时汇报给王学仲主席,他听了非常高兴,建议书协要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于是决定2000年1月在静海召开2000年书法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王学仲先生发表了关于书法传承和创作的长篇讲话。被邀请出席这个会议的还有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主任刘艺、评审委员张道兴、孙伯翔等。王先生就书法创作如何脱俗求雅作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讲话。他引用了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位书法家“其俗在骨”的批评,用他的学术理念,深刻剖析了书法“俗”与“雅”的内涵,讲话透露出深厚的学术价值。王学仲先生拖着病体,一直讲到下午一点多。与会人员忘记了吃午饭,整个会场鸦雀无声,秩序井然,大家充分享受了王老给我们的学术熏陶。

王先生在谈到书协工作时,时刻渗透着他的治学理念,他对当代书坛的正确把握,他的书法“三派”论(即帖学、碑学、经学三派)等一系列带有开创性的学术思想,都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天津书法的学术走向。他教学生从来不让学生学他自己,他说:“学习书法要以帖(碑)为师,不要以师为师”。所以他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出现“小王学仲”。我们天津书坛的工作也很快冲破了天津书法爱好者“学师不学古”的门庭禁锢,使津门书法形成了“学经典、追高古”的良好风气。

王先生是“艺文兼备”的艺术大师。由于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使得我们在书协工作中十分注意落实王老的思路,始终把“艺文兼备”作为天津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直到现在,天津书协驻会同仁们每年都要进行“艺文兼备”的培训活动。王学仲的治学精神,已经影響了书坛的几代人。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王老就拖着多病的身体,为我们天津书坛操劳着。他非常重视培养接班人,真诚地鼓励我们要大胆工作。他多么希望摆脱一些书协事务,腾出精力去治学,去回归美术创作和研究。他多次找主管领导或写信给他们,要求尽快实现书协换届,让我们年轻一点的人主持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天津市文联和部分协会迟迟没有换届,时间长达20年之久。尽管如此,王老从未停止他物色、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到了2008年,有关领导终于下决心对文联和各协会进行换届工作。王老得知非常高兴,极力推荐我为天津书协主席的第一人选,并认真对书协的梯队建设做了安排。王老的意见,得到市委宣传部和文联党组的认可,久违的天津市书协第三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了。由于身体原因,王先生没能出席代表大会,但专门写来贺信并委托专人替他致开幕词。王学仲先生的长年愿望终于实现了!

王学仲先生离开我们已经8年了,我们相信在王学仲先生道德风范和艺术思想的荫庇之下,天津书坛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猜你喜欢
王老刻字艺术节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智海急流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李贵阳
八旬“高龄青年”爱玩乐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莫让景区刻字成为习惯
养生没有“铁规律”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老人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