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泽
摘 要:水利河道治理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利河道治理通常会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据此研究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也针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供后续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利;河道治理;环境生态;关联性
引言:河道治理是为了城市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河道治理通常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矛盾,如果在治理过程当中破坏环境,这就违背了河道治理的初衷,因此,了解河道治理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关联性,可以保障治理工作的稳定进行。
1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之间关联性解析
1.1水利河道治理影响生态环境
水利河道的治理需要对自然状态下的河流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国家发展进程,使河流可以有为城市提供水资源等能力。但从过往资料来看,传统的水利河道治理工程目的非常片面。单纯地从改造河流,控制水流向,使其满足城市需要。如利用水流进行发电、航运等作用。这种传统的改造的确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更多的便利,为城市节约能源的作用。不过这种改造却很少考虑到是否对生态环境有所影响。这种过于追求经济化的行为毫无疑问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虽然短期内生态环境的破坏无法对人们生活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破坏生态环境长期性发展,终究会对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1.2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
水利河道治理可以提高河流的综合利用率,但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将生态环境列入治理规划当中,水利河道治理会与生态环境产生不协调性。河道治理最主要的两个目的就是使其具有航行能力和防洪能力。要想达到这两个目的,就需要对河流整体进行规划,利用大量人力、物力对河道进行挖掘,对河道中的淤泥进行深度清理,这种大规模的淤泥清理行为,会导致河流的深度剧变,而河流深度的改变会河让流中的原有生态物种难以适应,最终造成河流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在河流建设当中,还会有建造大坝的需要,使河流具备储水功能,但大坝的建造,会造成河段增高,非常多的鱼类需要通过洞游的方式产卵,河段的增高使鱼类无法回游,造成无法产卵的现象,久而久之鱼类的品种会越来越少,河流中整体的物种多样性降低。河道治理还伴随着水流形态单一化等问题,水流治理通常会让河道变得单一化和人为化来满足治理便捷性,致使生态系统发生退化。长期性和复杂性是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两个重要性质,而水利河道的治理会打破自然状态下的生态恢复,一些大型河流的修建甚至会造成生物稳定性被破坏,造成个别物种的灭绝,使生态恢复周期加长等问题。所以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际情况当中,水利河道治理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考虑进去[1]。
1.3水利河道治理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国家一直倡导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化进程的平稳前进,而水利河道治理也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复杂的水域环境当中,通常会存在河道不通的现象,而少数地区的污水问题还未得到有效整治,生活污水乱排放等现象会造成河流的污染,如果河道不通,会使污水难以排除,长此以往污水问题就会对水中的生物产生影响,使其难以存活。而通过水利河道治理工程,将生活垃圾等堆积物进行清除,可以使水流通畅,生物生活环境更加健康。虽然传统的水利河道治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现今的水利河道治理规划,通常会将生态环境可以持续发展列入进去,生态环境的好坏也成为治理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考量之一,所以水利河道治理也自然而然的对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4生态环境对水利河道治理有着指导性作用
生态环境的好坏是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进程的有效体现,所以如何让生态环境更加健康发展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而在水利河道治理当中,能否深度体会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治理当中,尽可能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治理工程十分重要。尊重生态环境也是促进水利河道治理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治理过程当中,一定要严格地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周密地考虑治理过程当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于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事情坚决不做。从这些方面来看,生态环境对水利河道治理有着非常不错的指导作用,也为水利河道治理是否符合生态理念作出了一个参考[2]。
2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相互关联的发展建议
2.1合理选择植被配置
水利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之间息息相关,有着紧密地联系,经常会出现治理不到位的问题,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破坏的现象。在水利河道治理当中,选择合适的植物配置,覆盖在河道生态系统中,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操作步骤。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河道只是一个比较小的生物圈,而物种多样性可以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种植植被就是丰富物种多样性的方法之一。土壤的蓄水能力、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都是河道建设当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合适的植被可以有效的抵挡水波对土壤的冲刷,通过植物的根系固土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河道的这三种能力。并且植被还可以改善土壤,提高有机物质的含量,防洪等多种作用。因此,植被的选择问题非常重要。种植植被需要考虑气候和环境因素,并且美观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思考进去。值得注意的是,植被种植不恰当会引起物种入侵,造成植被疯涨,对当地生态造成严重影响。植被的选择最好在本地植物中选取,本地植物可以很好地适应当地季节变化,避免出现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3]。
2.2构筑生态水系网
在经济条件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构建生态水系网的操作。生态水系网,要求以当地水系为基础,对水系周边环境进行协调改进,这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但生态水系网构建复杂,工程量比较大,而且耗费时间比较长。因此非常考验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能力,并且生态水系网的前期构建规划工作也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多方面的考察,尽可能地考虑多种因素,才能更顺利地完成构建工作。生态水系网可以让生态系统更加健全,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是一项有利于区域长远发展的工程。
2.3河道平面天然性
河道平面的天然性,可以让生态得到最大的保护,提高河道安全性,观赏性也会增加。保障河道平面的天然性,在建设当中不改变河道原本弯曲的轨迹。弯曲的河道可以使水流速度降低,使洪峰的冲击被缓冲,起到防洪的目的。降低河流速度也可以防止过快的水流让人民群众的安全受到威胁。保留河道原有样貌,可以使其容量不会降低,河流有足够容积也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保证。
2.4自然化河道建设
自然化河道建设极为重要,自然化河道建设要求,在尽可能保留河道原有样貌的基础上,还需让其具备相应的水系功能。自然化河道建設可以保持河道原有的功能,增加河道自然美观效果,有利于维护原有生态样貌。让水利河道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不协调性降低,使其找到完美融合的切入点,可以真正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且保持河道的自然化,可以降低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河道水利工程的费用和人力消耗。
结论:随着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上升,水利河道治理也逐渐地从传统单一性方式逐渐转变,将生态环境因素融入到治理方案当中,这让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但当前两者之间还存在着部分的矛盾冲突,只有不断地对治理方式不断改进,才能让水利河道治理在保证满足人民需要的同时,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玉慧.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居业,2021(02):82-83.
[2]王艳.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湖南水利水电,2020(04):118-119.
[3]周松松,叶柏阳,孙益松.关于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20(1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