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自西晋时期浙江婺州窑首次在制瓷业中使用化妆土。化妆土的功能也从最开始的改善陶瓷胎体质量逐步发展到装饰作用。但因四川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技术进步有限,且囿于当地优质瓷土的缺乏,导致四川地区化妆土的使用停留在化妆土最基本的改善胎体的作用,没有发展出完善成熟的化妆土装饰功能。
关键词:陶瓷 化妆土 四川地区 装饰功能
一、化妆土概况
化妆土是一种含铁成分极少的白色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抹在陶胎或瓷胎表面,是古代陶瓷业中一种很重要的辅助原料。一般来说,化妆土都是在陶瓷胎质不够细腻洁净、胎土颜色过于晦暗混杂的情况下使用,起到将粗糙的陶瓷坯面变得光滑整洁的作用。后来,经过陶瓷装饰技艺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调整,化妆土逐渐演变为瓷坯底色的作用,可在其上进行彩绘、刻划、剔刻或者施釉,以此突出瓷器纹饰,使釉色莹润饱满,增加器物美感。
在瓷器上运用化妆土,需要瓷胎、化妆土和釉三者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大致相匹配,否则会造成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剥落等后果。化妆土的首次使用是西晋的婺州窑,发展至南朝,化妆土技术才传到了四川、湖南等地的窑场。
二、化妆土发展历程
婺州窑是首次使用化妆土的瓷窑(图一)。因化妆土可以覆盖住色泽较深的坯体,改善胎体表面光洁度,克服由于胎质粗糙造成瓷器釉面颜色不均的缺点,所以化妆土为利用劣质原料制瓷创造了条件。基于以上优点,自西晋晚期开始,婺州窑开始采用当地遍地皆是的红色粘土作为瓷器坯体原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瓷土资源不足的困难,也极大地提高了瓷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继婺州窑之后,越窑(图一)和德清窑也在部分青瓷中开始利用化妆土美化瓷器。因此,两晋时期,化妆土技术的使用处于摸索阶段并逐渐走向成熟。但此时化妆土的作用只是最基本的改善胎坯光洁度和呈色。
至南朝时期,化妆土技术传入长江中下游窑场,湖南的岳州窑(图一)和江西的洪州窑(图一)开始使用化妆土,这两个窑场使用化妆土主要是为制作釉色较为浅淡的瓷器。这个时期的化妆土技术已经发展到了能够改进瓷器釉色的程度。隋唐时期,北方白瓷迅速发展,著名白瓷窑场如河南巩义窑和河北邢窑生产的精细白瓷并不使用化妆土,但北方地区部分窑场会生产面向下层民众的粗白瓷,这些粗白瓷普遍施用化妆土,来改善釉色呈色,如河北曲阳涧磁村出土的唐代白瓷,因胎色略微发黄,为使瓷器釉色洁白,在胎体表面先施加一层洁白化妆土,然后再罩以透明玻璃釉。除此之外,河南省的密县窑、安徽省的寿州窑和白土窑、河南省的郏县窑等唐代窑场都是因胎体粗糙采用化妆土。
发展到晚唐时期,以化妆土为基础创作装饰的技法出现,这种装饰技法利用纯白色化妆土和深色胎体的对比与反差,达到装饰效果,如磁州窑的剔花和釉下加彩的珍珠地划花(图一)和河南省修武县的当阳峪窑的白地釉下彩绘划花。
北宋时期化妆土技术逐渐成熟,出现如白釉绿彩装饰、白釉酱彩装饰、白釉剔花装饰、白釉珍珠地划花装饰、白釉黑剔花装饰、白地黑花装饰等以化妆土为基础的装饰艺术。如北宋时期登封的曲河窑,其代表特征珍珠地划花就是以化妆土为基础进行的装饰。
除上述提及的北方白瓷系,南方青瓷系也会使用化妆土,如晚唐时期铜川黄堡一带的窑场,在瓷器生产时注重对瓷器胎体的加工,在化妆土上进行彩绘装饰。五代时期的耀州窑烧制青瓷已相当成熟,此时耀州窑的青瓷有两种胎体,即白胎和黑胎,因耀州窑青瓷的釉层薄且硬,为了提升釉面的洁净程度以突显胎体表面的刻划装饰,黑胎胎体表面会施用一层较厚的化妆土。但同时期的越窑青瓷,因其更注重釉色,大多器物没有刻划装饰,且其釉层较厚,因此越窑青瓷没有使用化妆土。
到了宋代,北宋早期的耀州窑仍然在其黑色胎体上施用化妆土,北宋中期,耀州窑制瓷工艺迅速提升,胎体大多呈灰白色,胎质紧致细密,釉料配方也有很大改进,胎釉结合状况较好,因此该时期的耀州窑器胎表面没有施用化妆土。
三、四川地区化妆土的产生与发展
化妆土技术于南朝时期传入四川,四川地区因缺乏优质瓷土,因此大量使用化妆土。化妆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四川地区瓷土的选择范围,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四川地区缺乏优质瓷土的困难,使得四川地区也出现了非常多的窑场,生产出大量可供四川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瓷器。
1、南北朝时期
邛崃尖山子窑是属于北朝晚期到唐代早期的窑址,该窑址所烧造的瓷器中,碗、盏、杯、盘、钵等小型器皿表面基本都挂了一层颜色较浅的化妆土。但是尖山子窑大部分瓷器胎釉结合程度较差,普遍都有脱釉的现象,器物表面以素面为主,极少数器物外壁有彩绘装饰。
2、隋唐时期
崇州公议镇天福窑出土器物中,胎体大多厚重,胎质较粗,胎色有深灰、棕黑色两类,该窑生产的器物同样基本都在胎面挂上一层化妆土,生产出的瓷器胎釉结合程度差,部分器物有脱釉的现象。天福窑应是初唐和盛唐阶段窑址,上限可能早到隋代。同样属于中晚唐时期的还有都江堰玉堂窑,玉堂窑遗址前期出土的器物胎体较为厚重,胎釉间同样挂有化妆土,此期产品釉色多偏黄或偏灰色,透明度较高,可见冰裂纹开片,少数器物表面出现因胎釉结合不牢造成的脱釉现象。器物大多通体素面,少量器物有釉下褐彩装饰。都江堰市金凤乡的瓦岗坝窑瓷器多为砂质胎,可分灰色、褐色、红色和黄色胎,大部分器物尤其是白釉瓷器都施有白色或乳黄色化妆土,瓷器多素面,少量器物有刻花或印花装饰。邛崃固驿瓦窑山古瓷窑创烧于隋代,窑场规模小,产品品种少,产量不多,同样因其胎土含铁量重、粗糙、呈色不雅,所以须在胎体表面施加乳白色或米黄色化妆土,以掩饰其胎体缺陷。固驿窑所产瓷器大部分素面,少部分器物底部或器身饰凹、凸弦纹。
3、两宋时期
都江堰玉堂窑后期烧造年代约为北宋中晚期至南宋,该时期所产器物胎体开始变得轻薄,但仍在胎釉间施一层米黄色化妆土,仍以通体素面为主。广元市的广元窑烧造年代与玉堂窑后期时期相当,该窑生产的黑釉瓷器可算四川黑釉窑口的典型代表,但其产品仍旧因胎质粗糙需要化妆土修饰。除以上窑址,成都琉璃厂窑第一期年代应在前后蜀时期,上限可能早到唐末,第二期年代为北宋至南宋中期,此窑问题和大部分四川地区窑场问题大致相同,同样是因胎质问题,需要涂挂化妆土,且胎釉结合程度较差,存在脱釉现象,大多数器物通体素面。乐山犍为的金花庵窑址烧造年代大致为唐晚期至北宋中期,该窑器物表面同样施米黄、灰白、米白色化妆土,再覆以透明釉,化妆土有内外满施,也有内满施、外壁施至中腹部、下腹部等,但其產品也存在一些问题,即胎釉结合不理想,不少器物表层脱釉,器物同样以素面为主,极个别有褐色釉下彩绘。
总体而言,四川地区较早开始使用化妆土,南北朝时期各窑场使用化妆土基本都是为改善坯体光洁度及釉色呈色,所产器物大多素面无纹。隋唐时期使用化妆土主要目的不变,但开始出现少量装饰,主要是釉下彩绘装饰以及刻花、印花装饰。及至两宋时期,各窑场生产的瓷器仍然多为素面。
对比来看,北方白釉系窑场从最初利用化妆土掩盖瓷器胎体缺陷,到后来发展为化妆土装饰技法,以化妆土为基础在坯体上进行白釉绿彩、白釉酱彩、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白釉黑剔花、白地黑花等装饰技法,其目的已随制瓷工艺的改进而改变。不同于北方白釉系窑场和四川地区窑场,南方青釉系窑场最初虽也曾采用化妆土改善胎体光洁度和呈色,但其发展不同于北方白瓷系窑场,而是因其对瓷器的不同要求以及胎体原料的改善和制瓷技术的进步逐渐放弃使用化妆土。
四、四川地区化妆土发展特征的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列举的四川地区古瓷窑化妆土使用情况,以及对比同时期其它地区窑场化妆土使用情况,四川地区使用化妆土最初和其它地区窑场目的相同,均为改善瓷器胎体表面光洁度和呈色效果。但四川地区既没有像北方白釉系窑场一样发展出各类化妆土装饰技法,使化妆土成为可绘、可刻、可画的装饰部分;也不像南方青釉系窑场凭借技术进步和原料改进而不需要化妆土来掩盖胎体缺陷。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瓷器生产所需原材料主要有瓷土、粘土、釉料和燃料,其中,瓷土、釉料和燃料对瓷业生产的影响和制约尤为重要。四川地区缺乏优质瓷土资源,致使该地区古瓷窑一直以来都是使用粘土作为瓷器的坯料,但这种粘土含铁量高,烧出的瓷器胎质不够细腻洁净,这是四川地区窑场使用化妆土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且,南朝至隋代的瓦窑山窑和青羊宫窑还曾尝试采用化妆土生产白瓷,但也因优质瓷土的缺乏并没有普及。
第二,综合以上四川地区窑址发掘报告来看,四川地区窑场主要是民窑,这些窑场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民间生活器具,以实用为主,因此很多窑场所产瓷器挂半釉或者施釉不及底。也正因其追求实用,使得该地区瓷器实用即可而精致不足。
第三,四川地区作为典型的窑业技术吸纳地区,很多制瓷技术是吸收北方地区的技术,但又因为四川地区地处偏遠,且高山环伺,交通不便,因此技术发展有一定滞后性,这就造成其他地区化妆土已发展成熟,但四川地区窑场使用化妆土仍停留在最基本最简单的功能。从以上窑址发掘报告可知,多数瓷器胎体质量不佳,除因瓷土原料本身质量不理想之外,也有瓷器坯料制备过程中胎土淘洗不精等原因,由此也可看出四川地区窑场制瓷技术的落后。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不管是北方白瓷系窑场,还是南方青瓷系窑场,使用化妆土的最初目的都是为掩盖胎体粗糙,使釉色呈色更加洁净。后来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和胎釉原料的改进,北方白瓷系窑场在生产精细白瓷时,不使用化妆土,仅在生产面向下层民众的粗白瓷时施用化妆土来掩盖其胎体缺点,后来发展出以化妆土为基础的各类装饰技法。南方青瓷系窑场也是在其器胎呈色较深的情况下施用化妆土,同样出于改善釉色呈色的目的,而在胎体本身颜色较浅且胎体洁净的情况下则不施用化妆土,且因青釉瓷器更重釉色纯净,装饰较少,所以并没有如北方白瓷系窑场大力发展化妆土装饰技法。相比之下,四川地区因优质瓷土的缺乏,瓷器胎体本身缺陷较多,所以需要大量使用化妆土对其进行改善,且因四川地区各窑场都是民窑,生产瓷器以实用为主,所以较为复杂的化妆土装饰技法并未得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四川地区窑场烧造瓷器时基本都会使用化妆土,用以掩盖胎体本身的缺点,但四川地区化妆土的使用又仅出于化妆土最基本的修饰作用,并未发展出完善成熟的化妆土装饰技艺。
参考文献
[1]鲁晓珂,方燕明,李伟东,李新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陶衣技术的发展研究[J].华夏考古,2017(02):66-73+152.
[2]朱代英.试论化妆土在古陶瓷中的应用[J].四川文物,1993(03):17-22.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
[4]秦大树.瓷器化妆土工艺的产生与发展[J].华夏考古,2018(01):58-74.
[5]张思桐. 晚唐至北宋时期越窑与耀州窑青瓷工艺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7.
[6]刘雨茂,易立等.邛崃市尖山子窑址2013年调查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12(00):403-419.
[7]何树全,施权新等.四川崇州公议镇天福窑址考古调查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8(00):436-454+514.
[8]卞再彬,樊拓宇等.都江堰市金凤乡瓦岗坝窑发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01(00):264-305+532-535.
[9]陈显双,李子君等.四川邛崃县固驿瓦窑山古瓷窑遗址发掘简报[J].南方民族考古,1991(00):341-368.
[10]广元市瓷窑铺窑址发掘简报[J].四川文物,2003(03):3-21.
[11]江章华,曾雳等.成都市琉璃厂古窑址2010年试掘报告[J].成都考古发现,2010(00):352-395+659-660.
[12]胡昌钰,任江等.四川犍为县金花庵唐宋窑址调查试掘简报[J].四川文物,2017(02):30-48+97.
作者简介:陈程(1995.9-),女,四川省成都人,成都市双流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