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求职情境下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2021-11-03 01:54范哲
现代情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范哲

摘要:[目的/意义]探索不同求职情境下影响因素及其构成的组态条件与求职搜寻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求职信息搜寻行为、改善与扩展求职信息服务、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借助因子分析构建求职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测量量表,运用QCA方法开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求职者在预备期、行动期以及受挫后求职这3种求职情境下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条件组态,并对比3种情境下搜寻行为机理的差异,提出相应的启示与建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求职者在进行求职搜寻时会受到信息、平台和自我特征3个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情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效果。

关键词:求职;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定性比较分析

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1],近年的研究中,学者关注到泛化搜寻行为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在面对复杂应用情境与对象时逐渐暴露出解释力的局限性,开始重视具体情境或领域中信息搜寻行为的探索。求职信息搜寻作为信息搜寻的重要应用领域,贯穿了求职者的整个求职过程[2]。高效的求职信息搜寻对于求职就业的顺利完成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相关求职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依然缺乏[3]。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探索影响求职者信息搜寻行为的因素及其关系,可为理解整个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行为、帮助求职者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求职信息具有来源多元化、时效性强的特征,获取渠道的不对称又使信息搜寻存在偶然性与被动性。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用线上、线下多种不同类型信息源为其求职计划提供连续的信息支持,最终达成目标[4-5],BlauG[6]和张敏等[7]将求职行为分为预备期求职、行动期求职以及求职受挫后求职,可以认为是不同求职情境下信息搜寻的行为过程[2]。因此,求职信息搜寻行为是一个受信息搜索主体、信息内容、渠道与当前所处求职情境等因素协同影响、组合作用的行为过程。定性比较分析法(QualitativeCom?parativeAnalysis,QCA)作为解决因果关系的重要工具[8],可解释多种影响因素构成的不同组态条件与求职搜寻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基于QCA方法探究预备期求职、行动期求职以及受挫后求职3种情境下求职者信息搜寻行为分别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如何组合产生作用?哪些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能够促进高质量、高效率的求职信息搜寻?

1文献综述

WilsonTD指出每个领域或学科都需要对个体搜寻信息的内涵、影响因素等开展探讨[9]。既有文献集中于学习科研[10]、健康[11]、消费[12]、旅游[13]、社会化搜索[14]等领域的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探索,也开始关注信息搜索个体的特征、知识结构、认知、情感、动机等对信息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研究。然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为情境进行研究尚有不少空间[15]。FordN等指出信息搜寻行为会受到搜寻者个体特征及需求状态的影响[16],笔者对现有文献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发现,搜寻者特征、信息、信息源是影响各类信息搜寻行为的共同因素。具体而言,搜寻主体的因素中多集中于个体特征(如性别或性格[17]、能力经验或自我效能[18])、感知(如感知风险[19]、感知时间压力[13]、感知收益[20]等)、搜寻态度[21];信息源的因素主要侧重质量[10]、可靠性[14]、可信任度[22]以及平台交互(友好性[23]、易操作性[13]、安全性[10])方面的特征影响;信息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质量[24]、有用[25]、易用[10]、所获信息搜寻成本[26]等。

求职行为研究领域普遍认为信息搜寻是求职中的重要环节,许多学者明确指出求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搜寻活动[2,27]。SoelbergPO指出,信息搜寻贯穿求职过程并将一系列行为构成彼此关联关系[28]。可见,求职信息搜寻是求职行为的关键,求职者为获取就业信息贯穿于整个求职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活动都属于求职信息搜寻行为范畴。目前针对求职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有限,且多是基于工作搜寻理论从搜寻成本与匹配的有关问题开展[4,29],仅见少数研究围绕揭示求职信息搜寻行为规律开展。连佳发现求职信息搜寻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普遍性[30],ReesA[31]和许金龙等[24]提出信息源及信息内容对求职信息搜寻影响较大,罗智渊认为求职信息搜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23]。有少数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求职搜寻的影响因素,车晨以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探索[32]、SukiNM等[33]对求职者使用社交网络开展信息搜寻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整体来看,求职信息搜寻行为方面的研究依然较为缺乏,研究者多将求职行为笼统地视为一个整體,未能对求职的不同阶段予以划分,识别出阶段性特征。

综上,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主题与研究对象较为集中,已有研究结论可解释普遍意义上信息搜寻行为影响机理。现有研究倾向于从每一个影响因素的独立的净效应大小与方向上发现其与搜寻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求职作为一种动态、循环的自我调节过程[5],求职者常常会在不同求职阶段或情境中不断修正、调节求职行为,行为并非受单一因素的线性影响,因素之间多是相互依赖关系。因此,研究既需要结合求职这一活动的特殊性,更要意识到不同求职情境下各影响因素的并发效应对于搜寻行为的影响,需要在方法与结论上体现出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组合作用机理,从整体视角考量各因素对各求职情境下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

2 研究设计

2.1研究思路———因子分析与QCA的混合应用

鉴于求职信息搜寻行为的复杂性,行为的发生可能是多个因素组合作用产生的结果,组合路径甚至可能是多个,并且在求职的不同情境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或许也存在着共性与差异。QCA方法能够识别导致结果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适用于分析行为结果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组合[34],比较不同行为结果间的组态差异;目前逐渐成为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解决复杂因果关系的重要工具[25,35],在微观层面(小团队或个人层面)亦开展了一定的研究[36]。因此,QCA为探索预备期求职、行动期求职以及求职受挫后求职这3种情境下求职者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合适的研究路径。

确定前因条件(影响因素)是开展QCA的首要工作,由于现有求职类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缺乏专门针对求职信息搜寻的理论模型。求职信息搜寻具有一般信息搜寻行为的基本属性,因此,本文将以文献梳理中归纳的信息搜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结合求职特征并基于前人成熟量表设计问项,获取求职搜寻者态度意愿数据,进而借助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命名公因子,将其作为本文的前因条件。使用因子分析的原因是,一方面,因子分析曾被用于检验组态,但无法处理组态的多维度,以及原因条件的相互依赖、组态的等效性等因果复杂性问题[37];另一方面,本文还将利用因子得分计算出实例样本在各因子上的态度意愿数据。在具体数据处理方面,由于搜寻者态度意愿感知会呈现出强弱不同的程度,简单的二分无法清晰表达态度意愿,同时模糊集分析技术在面对诸如多重共线性和自由度的问题时具有更好的优越性[36],本研究将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开展条件组态分析,探究不同情境下多因素之间的组合效果,着重比较分析3种情境下影响求职者信息搜寻行为因素之间的异同点。

2.2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除人口统计学信息调查外,为了获得样本所处求职情境,对被调查者的学历(或就读年级)、职业、是否开展过求职活动、当前所处求职状态等基本情况进行提问,以区分调查样本所处情境。第二部分是求职信息搜寻行为调查,将借鉴前人成熟量表调查求职者信息搜寻态度,应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1”为“非常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态度强烈程度随数字序号递加而依次增强)。在发布正式问卷之前,对10位正处于求职阶段的信息搜寻者进行预调查,并基于他们的反馈意见对一些含糊不清或有歧义的语句进行修改,测量量表如表1所示。

3數据收集与分析

3.1数据收集与整理

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布正式问卷,删除无效问卷42份(含未开展过任何求职搜寻活动的样本),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60份,其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6.15%和53.85%,年龄分布在18~52岁之间,以18~35岁为主(占92.69%),被调查对象从初中至博士各学历层次均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本科或本科在读占比最高(75.38%);获取的信息源方面,求职招聘网站(如91Job等)(使用比例为84.6%)、企业招聘(使用比例为75.8%)、求职论坛与贴吧(使用比例为39.2%)、社交工具(使用比例为45.3%)、线下招聘(使用比例为53.3%)等都是被调查者常用的搜寻渠道。在被调查样本中,有44.6%的用户(116人)处于预备期求职,45.8%的用户(119人)处于行动期求职,9.66%的用户(25人)处于受挫后求职。样本分布具有代表性,同时各求职情境的案例数符合QCA的数量要求。

3.2影响因素确定

1)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由表2数据可知,KMO度量值为0.889,同时,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前提下,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中的P值为0,小于0.05,说明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2)因子提取、前因变量命名

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参考前人文献提取因子的规则和方法[42],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共提取12个公因子,命名、归纳影响因素如表3所示。

3)因子得分

变量为了计算因子(变量)得分,首先对原始数据采用z-score标准化处理,再根据旋转后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到各因子(变量)在各样本的得分表达式(如式(1),其中Fji表示第j个因子在第i个样本上的值,x1i,x2i,x3i,…,xpi分别为第1,2,3,…,p这52个原有问项在第i个样本上的取值,wj1,wj2,wj3,…,wjp分别是旋转后得到的第j个因子和第1,2,3,…,p个原有问项间的因子系数值)及其结果。处理得到的因子得分将作为QCA真值表的判断标准。

3.3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3.3.1数据校准

由于QCA研究的是集合而非变量,发展模糊集的基本准则即是研究者必须使用实际和理论知识校准隶属分数[36],以使测量变量具有可解释的集合含义[35]。因此,首先需要将处理过的各样本在各影响因素下的得分转变为模糊集隶属分数,将定序类别转换为模糊集隶属分数,取决于类别内容与研究者对模糊集概念化的匹配[36],基于现有文献及研究结论选择交叉点,并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将样本数据的5%与95%分位数设定为“完全不隶属”和“完全隶属”的阈值。RaginCC指出,模糊集分数可采用其介绍的程序校准通过fsQCA软件以匹配模糊集度量[43],本研究将借助RaginCC开发的fsQCA3.0进行数据校准。由于现有研究结论证明男女性在搜寻行为方面呈现出一定差异性[44],故本文也将性别纳入条件变量一并考查,并且在模糊集分析中,清晰集也可以在前因条件中使用,因此将男性赋值为0,女性赋值为1来进行变换处理,这一做法与文献[18]一致。

3.3.2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首先需要对各前因变量的必要性进行检验,这一检验对于fsQCA是必要的[42]。即当信息搜寻行为发生时,该条件总是存在,当条件缺席时,搜寻行为则不可能发生[36]。一致性是衡量必要性的标准,当一致性水平大于0.9,则认为该条件为结果的必要条件[43]。使用fsQCA3.0软件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预备期求职“信息真实性”“感知有用性”“求职渠道有用性”成为必要条件,说明预备期的求职者关注有用性与质量。对比分析结果,除“求职渠道有用性”外,“感知风险”也成为行动期求职信息搜寻的必要条件,表明在求职行动期,求职者除实现满足信息需求外,还考虑隐私安全、承受力等问题;“平台搜寻效能”是受挫后求职唯一的必要条件。可见,不同求职情境下侧重点存在差异。由于其他变量的一致性均低于0.90,说明求职信息搜寻行为并非单个原因触发,有必要进行组合分析。

3.3.3复杂解分析

复杂解是遵循变量设置得到的组态分析结果,将问卷中预备期求职(116个案例)、行动期求职(119个案例)和受挫后求职(25个案例,由于许多求职者在求职失败后将再次寻求职位的过程视为新的求职预备或行动期,并没有受到之前失败挫折的影响,因此认为自己处于受挫后求职情境的样本数较少)3种情境的案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多因素之间的组合效果。

表5~7分别为预备期、行动期与受挫后求职的复杂解组态结果,表中每一行代表可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组合,预备期共有9种复杂解结果,其整体覆盖度和整体一致性分别达到0.686和0.962,行动期的7种复杂解结果整体覆盖度和整体一致性近似达到0.657和0.939,受挫后求职的7种复杂解结果的整体覆盖度和整体一致性近似达到0.75和0.92,一致性均大于RaginCC推荐的临界值0.8[36],表明在3种情境下所得组态分别能够解释约68%、65%、75%的样本案例,且具有良好的必要性解释力。(注:表5~7中代码含义为:原始覆盖率(RC);特殊覆盖率(UC);一致性(CON);组合覆盖率(SCov);组合一致性(SCon);实心圆圈●代表条件存在,.代表条件不存在,空白代表条件存在或缺失都可以,性别(GEN)变量中.代表男性,●代表女性。)

4结果讨论

4.1求职搜寻影响因素与条件组合分析

4.1.1预备期结果分析

“平台搜寻效能”“求职渠道有用性”“感知有用性”“信息真实性”是具有全覆盖面的条件组合方式,说明由此4个变量构成的条件组合是求职者在预备期愿意开展求职搜寻的关键组合方式。同时,“信息源友好性”“感知风险”“性格特征”“搜寻压力与成本”在条件组合中多以正值形式出现,“平台信任度”“感知收益”在条件组合中存在较多反值“~”形式。

组态1(自我效能?平台信任度?平台搜寻效能?感知易用?求职渠道有用?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格特征?信息真实性)能够解释预备期约57%的案例,组态2原始覆盖率最低。除“平台搜寻效能”“求职渠道有用性”“感知有用性”“信息真实性”作为影响预备期求职者信息搜寻的基础性前因变量外,自我效能感高的求职者倾向于选择易用、信息源友好的平台开展搜寻,但他们平台信任度和感知风险并不在意;自我效能感低的女性求职者,当平台信任度不能满足时,会对易用性提出要求,相反,若易用性未满足条件,则平台信任度高的情况下她们仍会开展搜寻行为,此外,这些女性求职者均对感知风险并不在意,且对收益抱低期望值。

4.1.2行动期结果分析

“平台搜寻效能”“求职渠道有用性”“信息源友好性”“感知风险”这4个变量构成了行动期求职影响因素的关键组合方式。“自我效能”“搜寻成本”“平台信任度”“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性格特征”“感知收益”“信息真实性”在条件组合中多以正值形式出现,以反值形式呈现的变量较少。与预备期相似,感知风险以更高频次正值出现,但感知收益在所有组合中多以正值出现。

组态3(自我效能?平台信任?平台搜寻效能?信息源友好性?感知易用?求职渠道有用?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格特征?信息真实性)是覆盖率最高的条件组合(51.1%),表明行动期的多数求职搜寻者除了不在意搜寻成本与感知收益外,其余变量均需以正值构成条件组合。组态7原始覆盖率最低(17.1%),反映了自我效能感低的女性求职者当面对低信任度平台时,其余变量都必须是正向呈现时才会发生搜寻行为。此外,性格内向的女性求职者当所有变量以正向呈现构成组合时,她们不在意感知有用与否,进而开展搜寻行为,该组态能够解释行动期约20%的案例。当求职者意识到易用性的特征不存在时,组态4为自我效能感高的女性求职者并不在意有用性是否存在,但要求其余变量均以正值组合构成;组态1为求职者(无论男女性)倾向于当搜寻成本?平台信任?搜寻效能?信息源友好性?求职渠道有用?感知风险?性格特征?感知收益构成的组态时发生搜寻行为。

4.1.3受挫后求职结果分析

受挫后求职情境下只有“平臺搜寻效能”这一变量是各条件组合中全覆盖的变量。其中“求职渠道有用性”“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性格特征”在条件组合中多以正值形式出现。与预备期和行动期求职不同的是,在该情境下“自我效能”“平台信任度”“感知易用性”“感知收益”“信息真实性”在条件组合中存在较多反值“~”形式。尤其是“感知收益”与“信息真实性”在6个组态中均以反值“~”形式出现,可能是前一次失败的求职经历使求职者对搜寻收益以及获取的信息真实性的期望不断降低所致。

受挫后求职情境下各条件组合的原始覆盖率较为接近(在21%~23.5%之间),整体来看,自我效能感低、外向乐观型性格的求职者(主要是女性)在感受不到平台可信任、信息源友好性、易用、收益和信息真实性时,求职者即使面对较大的搜寻压力需要付出搜寻成本且求职渠道有用性不存在,也会开展信息搜寻行为;若求职渠道有用性存在时,无论何种搜寻压力与成本,求职者愿意承受高风险开展求职搜寻,但求职感知有用性必须以正向组合存在。相反,自我效能高的女性,无论何种性格,当感受不到搜寻压力与成本时,其余变量都将以正值形式组合出现。

4.2分析与启示

4.2.1不同情境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预备期求职,求职者首要考虑信息感知有用性和信息源真实性,同时,问卷数据也反映求职渠道有用性这一因素在搜寻行为发生中的必要性,大多数求职者选择了官方的求职渠道,如官方求职招聘平台、企业招聘和线下招聘(样本选择百分比依次为89.7%、75%、62.1%)等,而具有社会化搜寻特征的求职论坛或贴吧、微博等社交媒体其使用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9.7%、46.6%)。在行动期,求职渠道有用性仍然是搜寻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因而求职者的渠道选择比例分布与预备期相似,搜寻渠道仍以线上官方或企业招聘、线下招聘为主。受挫后求职情境下,求职者重视平台搜寻效能,即希望通过各渠道信息及时满足自身的就业需求,从渠道选择分布中发现,官方渠道与社交媒体使用比例差距不大(官方求职招聘平台、企业招聘选择百分比分别72%、68%,其余渠道选择率均为48%)。

感知风险在3种求职情境下均多数以条件存在呈现,并且较之预备期,在行动期与受挫后求职期感知风险这一条件变量以更高频次正值出现,这和以往研究中与用户信息搜寻意愿呈现负向影响[45]的结论存在差异。本文认为,与一般信息搜寻不同,在求职预备阶段,求职者除了意识到求职搜寻的难度外,可能还考虑到大数据时代隐私信息的披露风险,同时还可能带来更多的基于个人信息的职位推荐与信息推送,因而愿意承受高感知风险。

感知收益在预备期与受挫后求职中多次以反值形式呈现,表明处于这些情境下的求职者不在意物质与精神收益,甚至愿意有所付出来开展职位搜寻,这与普遍信息搜寻用户希望通过信息搜寻获取收益的诉求相悖,因而,这两种情境下的求职者对于推荐信息满意度方面可能具有较低心理预期;但在行动期,感知收益多数以正值或者条件空白呈现,说明求职者在不同情境下对感知收益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需求。此外,受挫后求职情境下,自我效能、平台信任度、感知易用以及信息源真实性这几个变量多数以反值形式存在,也反映出既往的失败求职经历对于求职者搜寻行为的影响。

4.2.2不同情境下的条件组态分析

数据结果表明,预备期、行动期和受挫后求职3种情境的搜寻行为开展因受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效果。从组态结果发现,“平台搜寻效能?求职渠道有用性?感知风险?感知有用性?性格特征”是这3种情境中影响因素组合重合度较高的部分,即这5个影响因素在求职者求职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组合推动效果。感知风险?感知收益构成的条件组合在预备期与受挫后求职这两种情境的条件组合中存在,但在行动期,多以感知风险?感知收益的条件组合存在。说明在求职行动期,求职者更愿意承受因搜寻产生的信息泄露与安全等风险,相应也期待高收益的获得;而另两种情境下,尤其是受挫后再求职者,为了能够获得匹配信息,愿意承受风险,并做好低收益的心理预期。

相较于受挫后求职,预备期和行动期求职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条件组合重合度高些,求职者倾向于在搜寻效能高、信息源友好、求职渠道有用、信息真实的平台开展求职搜寻。此外,预备期中的组态1与行动期中的组态3高度相似,除预备期求职者对信息源友好性与否表现为无所谓态度外,其余完全一致,同时这两个组态分别解释了各自情境中的57%和51.1%的案例,可见这两种情境中部分求职者进行信息搜寻时的心理和行为整体较为相似。同时还需要关注到,有一定比例的案例数在这两种情境下表现出差异,主要体现在搜寻压力与成本、平台信任度和感知风险的组合构成上,可能是因为在预备期,求职者对求职过程及搜寻开展的认知不全面和不成熟,而在求职行动期的实践中,其感受、认知、行为等得到了不断的调整。

与预备期和行动期搜寻行为的条件组合不同,受挫后求职搜寻的因素多数以反值条件组合构成。可能是这类情境下的求职者在经历过求职失败的挫折后,对所获信息的渠道、期望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心理变化。受挫后求职者的搜寻影响因素组合表现出较为“消极”的组态,开展搜寻时他们愿意承受风险,具有信息真实性和收益等条件变量不存在的低心理预期,这可能与之前搜寻获得的信息效用低导致求职失败有关,表现为受挫后的求职者自我认为效能感低下,一定比例的求职者呈现出不追求信息质量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高的女性求职者即使搜寻无压力的情况下,也对信息感知与平台提出了较高要求。

4.2.3研究启示

1)根据QCA分析结果,求职者无论何种情境下均反映出对感知风险的较好承受力,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求职者充分理解个人信息公开与可能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时代的求职者已经具备基本的隐私保护意识,因此,可为求职者提供更多可选填的个人信息项目,以方便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或部门更好地为不同求职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职位推荐及求职相关信息推送;此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更需要做好个人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以防因求职者愿意承受风险而带来个人信息泄露的更大安全问题。

2)相关就业信息服务部门或招聘方可以利用大数据时代求职者实践的经验、参与的项目、发表的论文等来分析发现匹配职位,通过招聘方点对点推送信息,可以更好地满足各类求职者对搜寻效能与有用性、真实性的要求;同时,通过有效激励措施使求职者感受到社交媒体或社会化搜寻的强大优势与效用,实现多渠道信息获取、主被动搜索互补。

3)在提供信息服务时,需要关注到不同情境下求职者在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关注不同特征求职者的需求与关注点。具体来说,预备期求职者具有“大胆进取型”特性,关注平台与信息的有用性与真实性,对平台安全与推荐信息满意度持低期望,不在意物质与精神收益,甚至愿意有所付出来开展求职搜寻;行动期求职者对于搜寻行为抱“大胆谨慎”心态,对求职平台具有一定要求,也希望获得收益;部分受挫后再求职者的信息搜索行为较为消极,对求职平台与信息源的选择标准低下,体现出冒险尝试的倾向。因此,需要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或招聘方根据求职者在平台的信息行动轨迹,识别出求职者所处情境,进而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信息服务。

5结语

积极的求职搜寻行为是求职者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虽然信息搜寻行为研究成果丰富,但求职的复杂性需要研究结合求职行为特征探索搜寻影响因素间的组合作用效果。本文借助因子分析和QCA方法通過混合研究在构建求职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测量量表基础上,开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求职者在预备期、行动期以及受挫后求职这3种求职情境下开展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条件组态。研究发现3种情境下触发求职者开展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条件组合存在差异,预备期与行动期的条件组态相似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求职搜寻行为的开展,不同情境下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可根据得到的条件组态结果,返回到研究案例中思考条件与特征构成的成因。求职搜寻行为是迭代优化的过程,需要重视不同情境下求职者的诉求,招聘方与信息提供方应关注到求职情境的差异性,结合各类影响因素在实现方面的难易度,灵活利用不同条件的组合替代关系,合理调整、转换信息服务、推送策略以促进求职者搜寻行为的积极、有效开展。未来可进一步探讨不同搜寻强度的求职者开展信息搜寻行为过程中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