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艳云
摘 要:目的 评估结肠癌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康复路径对生活质量评分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东明县中医医院诊治的结肠癌手术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9例。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护理康复路径,比对两组护理前后相关评分、癌因性疲乏程度。结果 结肠癌手术患者护理前相关评分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结肠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41.03%)低于参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手术患者行护理康复路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症状。
关键词:结肠癌手术;护理康复路径;生活自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5-0018-02
结肠癌是指长在患者结肠位置的恶性肿瘤,一般多发作于中年群体,约占全部消化系统肿瘤的30%,临床治疗结肠癌以手术切除方式为主,能够切除患者病灶位置,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1]。结肠癌发生诱因复杂,临床死亡率相对较高,通过手术方式切除其病灶位置,能够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2]。但是手术对于患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有所不同,鉴于此,本研究对结肠癌患者护理措施进行分析,讨论护理康复路径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东明县中医医院诊治的结肠癌手术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试验组患者中,女15例,男24例;年龄为34~79岁,平均年龄为(56.81±10.69)岁。参照组患者中,女17例,男22例;年龄为34~78岁,平均年龄为(56.76±10.6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由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了解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协议文件;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
排除标准:认知能力异常;护理依从性不足。
1.3 方法
参照组予行常规护理,根据结肠癌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护理,分别通过环境管理、消毒清洁、文书撰写、术前准备等常规护理形式。
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之上实施护理康复路径:①给予结肠癌患者肠道准备,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生产企业:Beaufour Ipsen Industrie,批号:H20140560,用法:口服,用量:4包,频次:1次)实施肠道清洁。给予结肠癌患者疼痛管理,根据结肠癌患者实际情况,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对于部分疼痛感较轻的患者,可采用转移注意力、心理干预等方式予以疼痛管理,从而降低患者疼痛感。②给予结肠癌患者心理干预,对结肠癌患者予以心理干预十分重要,全面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其不良情绪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改善其心理状态,保障其手术进程的顺利实施,以便于提升结肠癌患者的心理状态。
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均护理干预直至出院。
1.4 观察指标
应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评价护理前、离院前患者情况,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生活自理能力越高。离院前应用癌因性疲乏量表评价患者情况,满分为60分,重度疲乏为50~60分、中度疲乏40~50分、轻度疲乏20~40分、无疲乏0~20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肠癌手术患者护理前后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对比结肠癌手术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数据,结肠癌手术患者护理前相关评分具有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结肠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比较
对比结肠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情况,试验组结肠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41.03%)低于参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对于多种手术患者而言,通过护理康复路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其术后恢复效果,从而改善其预后,促进结肠癌手术患者尽早康复,并改善其癌因性疲乏症状[3]。本研究针对结肠癌手术患者行护理康复路径,结果显示,结肠癌手术患者护理前相关评分具有一致性,试验组护理后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参照组,试验组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试验组结肠癌手术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低于参照组。护理康复路径方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规范化的护理,提升结肠癌患者围术期安全性,改善其生活质量,在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4]。通过护理康复路径形式,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并降低了结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患者护理满意度水平较高。目前护理康复路径在多种疾病围手术期间得以广泛应用,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实施护理康复路径护理效果确切,与传统护理方式相比,给予患者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5]。为了更加全面地应用护理康复路径措施,应注意对护理人员的培养与教育,明确护理康复路径的重要性,针对每一名护理人员进行培养并指导护理人员与临床医师进行有效配合,贯彻快速康复外科相关理念,更好地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主体的护理原则[6]。
参考文献
[1]谢林芳.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路径在结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9):1-2,4.
[2]李霞.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全程心理干预对结肠癌手术后护理效果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8,5(12):169-170.
[3]赵晓飞.临床护理康复路径对结肠癌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2):160-161.
[4]王艳.路径化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结肠癌患者手术治疗的影响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3):42-44.
[5]韩惠卿,徐阳,付婷.快速康复路径护理联合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8,7(1):92-94.
[6]姚利,劉海平,左爱芳.实施结肠癌临床护理路径联合全程心理干预的康复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