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转型:从传统教研走向现代教研

2021-11-03 01:54傅京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研员

摘 要 教研转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實现从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的转变。在内容上,现代教研转型要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二是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提升,三是教学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四是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五是教师研修从专家报告转向众筹学习,六是教学研究从传统教学研究转向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研究。在方式上,教研转型要从单一教研转向联合教研,从实体教研转向实网教研,从即时教研转向主题(项目)教研。

关键词 教研转型;传统教研;现代教研;教研员

中图分类号 G4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32-03

教研转型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教研工作适应时代发展、实现自我更新的需要。在基础教育历次课程改革中,教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教育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教研工作亟须转型,实现从传统教研走向现代教研。

一、教研转型的定义

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于2014年提出:“随着教育事业逐渐转向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式发展,教研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改革创新和整体转型。”[1]他认为,教研转型的核心要求,就是要实现从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的转变,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教研转变,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的总体需要转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提出,教研机构要在“研究、指导、服务”的基本职能定位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成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和资源建设中心;教研重心必须下移到课程实施层面;教研工作的重点要转向研究人,即对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研究[2]。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教研转型是对传统教研工作的扬弃和面向时代的创新,是教研工作在内容、方式、理念和机制等方面系统性、深层次的变革。

现代教研是指以“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取向”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有着扎根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属性,其本质是对教学实践的改善和促进。因此,教研工作要关注师生现实需求,基于实践,服务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当前教研转型主要表现在内容和方式两个维度。从内容上讲,教研工作要符合新时代特征,实现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的。从方式上讲,教研工作逐渐从过去传统教研方式转变为以主题教研、项目教研、网络教研、区域教研、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等新方式为主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转型的内容

结合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对新时期教研工作提出的转型要求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在内容上,教研转型要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教研工作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3],从注重研究课堂向注重研究教育教学全要素转型,强化课程意识和评价意识。传统教研往往是学科本位,无论是教研员还是教师,大家只关注教材、教法与考纲,最多只看到课程标准。实际上,教研员和教师还要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建设的能力,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教研部门要“强化国家课程研究、指导学校和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好课程实施工作;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4]。从理论架构上而言,过去围绕教学开展的教研工作正逐渐走向以课程为核心的教研工作。

二是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提升,从注重研究知识传承向注重研究全面育人转型,重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从重视“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到侧重“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近年强调“核心素养”。三阶段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从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到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型。注重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串联,而需要对知识进行结构化和情境化设计,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5]教研员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帮助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是教学内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生为本、学为中心”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其本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有意义的思考的真实发生。[6]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新课程改革倡导体验、实践、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和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教研工作要从单纯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师教学向研究课程、研究评价、研究学生和研究学习等方面转变,这就要求教研员从单一的学科教研指导向全面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转变。

四是教学改进从基于经验转向基于实证,引导教学研究工作走上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轨道。教研员大多从优秀教师中诞生,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对于传统的基于经验的听评课,往往驾轻就熟。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经验丰富的教研员也常常对新环境不适应。这是因为经验具有时效性、主观性和表层性。过去的旧经验可能无法适应日益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型后的新课堂。因此,教研转型需要教研员用证据支持教研,不能光凭感觉和印象判断问题,要学习证据验证的方法,重视证据积累,让教研从经验型走向实证型。在实践中,教研员可以通过网上阅卷系统采集大数据,分析调研成绩,强化教学诊断力,或引入课堂观察技术,在真实的情境中用数据及时诊断并改进教学行为。在开展项目研究时,教研员应基于日常工作的个案积累和问卷调查形成调研报告。

五是教师研修从专家报告转向“众筹学习”,从较为封闭的、自我中心的教研状态向注重整合各类专业资源、以学校为中心的教研系统转型,整合各方面、各层面的力量开展教学研究。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校习惯用统一性的目标、培训内容和模式来要求不同的师生,而现在课程改革要求打破这种统一性,走向多样化、选择性和个性化。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也让教研员和教师的关系更加平等。教研活动的设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现实需求,教研活动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参与,提高了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的针对性。[7]教研活动正在改变过去讲座式、点评式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转而形成专家与教师、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鼓励教师去培训教师,注重教师的全员参与。

六是教学研究从传统教学研究转向基于信息化的教学研究,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化不仅带来技术上的革新和方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影响到整个教学关系和教学形态的变化。[8]面对信息技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全新挑战,教研员要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当下,STEAM教育、慕课、翻转课堂、希沃白板和智慧课堂等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手段对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教研工作要及时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与时俱进,调整研究的手段和关注的重点,加快转变的步伐。

三、教研转型的方式

从方式而言,教研转型要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从单一教研转向联合教研。过去,教研工作往往依靠行政职能部门和教研员的个人权威开展活动,属于“单打独斗”,教研部门之间是单线工作,缺少团队合作和多部门间的沟通,教研活动也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居多。这种情况不利于现代教育发展的创新需要,因此,教研必须要从“单研”走向“联合”。一方面教研部门要进行功能统整,建立教研、培训、科研和信息化一体化的教师发展机制,加强教研机构与同行、基层学校、企业和协会的合作交流,开展跨片、跨区域的交流合作。如合肥市教育局和武汉、南昌、长沙四地省会城市教育局开展的长江中下游四省会城市教研协作体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四地每年定期轮流举办年会,促进广泛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由学校开展自下而上的教研协作,如校与校之间协同教研(学校结对教研)、同一区域多所学校协同教研(联片教研)和同一学科开展的跨区域的协同教研等。如合肥市瑶海区校际之间自发成立的“三叶草”“四季花”“五校共同体”,定期开展学科教研、班主任经验交流等活动,深受教师欢迎。协同教研的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问题的研讨空间和优秀教研经验的分享空间,扩大了教师的参与面,使优秀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分享和传播,最大限度发挥了群体教研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教育创新。

二是从实体教研转向实网教研。随着网络的普及,教研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教研日益普遍。教研活动从传统的“面对面”走向“线上和线下混合式”,实现了教研与培训相结合,真实和虚拟相结合。教研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和学习空间发布教研信息,传播优质资源,推广先进经验,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效率。例如,作为教育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试点项目先进单位和教育部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优秀区域,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非常重视网络教研的普及和使用,建立了“一网、一平台、三中心”:“一网”是瑶海区教研网,“一平台”是瑶海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平台,“三中心”是教研中心、培训中心和资源中心。区教研室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线上交流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同课异构,观摩优质课大赛视频,聆听专家讲座,同时定期开展优秀教师博客、个人和团队微信公众号评选活动。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区教育体育局依托教研网发布各类部级优课和原创微课七百多节,教研员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开展视频会议和主题研讨60多场,参与人员近三万人次。网络教研打破时空限制,扩大了优质资源的传播速度和辐射范围,降低了教研的时间成本,有效缓解了教师的工学矛盾,是对传統教研的有益补充。

三是从即时教研转向主题(项目)教研。教研工作一直是推动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下,许多教师对教研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获得感不强、体验性较差,这与教师教学担子重、培训任务多和竞争压力大等客观原因有密切关系;但不可否认,这也与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碎片化、即时性、零散式,对教师吸引力不够等主观因素不无关系。因此,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策划和改进势在必行。教研机构可围绕项目或主题,开展持续跟进的主题式、项目式研修,真正实现从粗放教研走向精细教研,从零散教研走向系统教研。如合肥市瑶海区教研室在“十二五”期间参加教育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试点项目,以项目引领推动学科教研;在“十三五”期间,瑶海区教研室组织部分学科开展的“翻转课堂、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运用”等主题教研活动,体现了“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教研员深入课堂,聚焦问题开展研究,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研转型不仅仅是内容和方式的转型,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型。[9]只有观念层面的深刻变化,才能带来实践上的实质性变化。教研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新时期要实现教研工作转型,教研员工作的重心要进一步下沉,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专注为教师提供课程与教学服务和支持,同时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加强对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以及不同教研方式的研究,助力教研工作顺利转型。

(傅京,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合肥 230011)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从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变[J].人民教育,2014(22):1.

[2] 尹后庆.质量时代的教研转型[J].人民教育,2016(20):1.

[3] 罗滨.教研员十大素养促教研升级[J].人民教育,2016(20):28-31.

[4]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 91128_409950.html,2019-11-25.

[5] 夏胜先.着眼“四个研究”,促区域教研转型[J].基础教育课程,2020,(10):48-50.

[6] 张丰.推动教研工作转型的浙江视角[J].中小学管理,2016(4):4-6.

[7] 本刊编辑部.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新时期教研工作的整体转型[J].基础教育课程,2014(2):13-18.

[8] 王艳玲,胡惠闵.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理念倡导与实践创新[J].基础教育课程,2019(12):31-41.

[9] 钱丽欣.在提高教育质量中推动教研工作全面转型——2016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综述[J].人民教育,2016(5):56-57.

实习编辑:刘 源

猜你喜欢
教研员
辰溪:64名兼职教研员补齐教研短板
建设专业化体育教研员队伍”五策略“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乡镇教研员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对教研员文献的研究与分析
学前教研员渴望“精而实”的培训
新课改实施中教研员的职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