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运动护理的价值研究

2021-11-03 12:49吴艳妮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8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满意度

吴艳妮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24)

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发病率较高,并且大多数发生在中老年群体中,当前我国开始进入到了老龄化的发展阶段,临床接收的心肌梗死患者人数明显上升,该病已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该病发生比较突然,且病情发展较快,因此导致患者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致使大多数患者在救治后仍存在严重的焦虑、抑郁和恐慌等不良情绪,加之发病后大部分患者会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失去自理能力后会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致使患者的治疗心态受到影响,会给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患者后续的恢复[1]。临床上应当重点针对这一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这样才能调整心理状态,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形成较好的治疗的依从性,对治疗工作抱有信心,提高救治效果。为此,本篇文章对运动护理效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8例,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7.00±4.50)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46~69岁,平均年龄(57.50±4.60)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纳入标准:通过检查核实本篇文章中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持久性胸前区压榨性疼痛、神志障碍、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及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本次护理研究内容所有患者和家属均已了解;所有患者的智力以及语言功能均能达到正常共同标准。排除标准:智力障碍;语言功能丧失;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运动护理,包括:①构建护理小组,对护理小组内部的成员实施培训,讲解运动护理的要点和方式,强化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②环境护理,对患者所在的病房实施通风,通风次数每日保证两次以上,定期实施消毒,为空气流通和空气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对病房湿度水平以及温度水平进行控制和调整,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2]。③首先要详细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状态和肢体功能障碍程度,通过评估结果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重点实施健康知识宣传教育,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采取心理疏导,强化患者对治疗工作的信心。并要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以及配合临床护理的重要性,提高家属护理能力以及配合度[3]。④加强对患者的行为干预,耐心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通过对患者采取音乐放松疗法、梳头以及按摩头皮等方式,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同时要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采取少食多餐饮食方式,营养均衡以易消化为主;同时要加强用药指导,要将合理用药方法和尊用药的重要性耐心告知家属患者,提高家属的正确认知以及监护能力[4]。⑤康复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的身体恢复情况利用肢体康复训练方案,刚开始可以让患者接受被动式锻炼,重点锻炼四肢关节,随着患者不断的恢复,可以要求患者进行主动肢体锻炼,如下肢行走或者生活能力训练等;运动程度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并要确保患者心率平稳,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并要及时补充水分,确保患者的安全性[5]。

1.3 观察标准 护理前后观察与对照两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评分方式为汉密顿焦虑和抑郁量表,每项指标评定项目24项,100分为满分,最终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活动能力采用ADL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比较,总分值为100分,指标越好分数越高。生活质量选择Spitzer量表,总分100,分值高生活质量好;记录并发症情况;调查问卷表调查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评分指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各项评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评分指标对比(分,)

表1 两组各项评分指标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治疗期间所发生的并发症较少,仅占总例数的2.04%,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5.92%;相比之下,对照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较多,结果达到了12.24%,而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仅为85.67%(P<0.05)。见表2。

表2 护理总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该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胸前区压榨性疼痛、神志障碍、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及心绞痛是该病发生后的常见临床症状,若发病后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不仅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甚至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6]。早期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式,通过对患者采取及时的治疗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对病情进行有效控制,避免病情发展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会因病情而出现消极的治疗心态,焦虑情绪以及抑郁情绪较为严重,患者对治疗活动不抱信心,缺少积极配合医师的想法,会降低患者在手术治疗时的配合程度,增加手术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如果不良情绪过于严重,会使患者的血压受到影响,血压波动幅度过大,会降低病情症状控制效果,会增加出现并发症的概率[7-8]。所以,临床救治过程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对患者的治疗心态进行调整,使其能够走出消极情绪,形成较好的依从性,减少影响治疗效果的外界因素。因此,在诸多临床相关研究中,当早期运动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治疗当中,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获得了医护人员的认可。运动护理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护理方法,会针对护理工作在医院内部构建专门负责护理工作的小组,对护理小组成员实施运动护理技能培训,可以促进小组成员综合水平的提高[9-10];在患者住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重点对患者的病房环境实施护理,能够利用较好的休养环境影响患者的治疗情绪,达到改善治疗心态的目的。同时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以及日常监护力度,能够调整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情绪,在患者以及医护人员之间形成较好的关系,能够让患者更加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治疗;加强行为干预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促进心功能早期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1-12]。这些和本文研究结果相一致,观察组接受运动护理后情绪明显改善,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及对护理满意度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运动护理,能够使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态,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护理治疗,进而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急性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