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探究

2021-11-03 04:40吴文杰王志坚江文婷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后遗症气虚中风

吴文杰 王志坚 江文婷

中风,即临床上常说的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比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其病理机制主要是因为患者脑部血管阻塞或突然破裂,致使血液无法供入大脑,从而造成脑组织损伤[1]。中风对患者的损伤威胁较大,其致残、致死率较高,容易导致多种后遗症的发生,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可能累及多个系统器官功能,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还会对其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2-3]。因此,加强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是尤为重要和必要的。一般而言,临床上常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干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其整体治疗效果不稳定。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中药、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被广泛应用到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成果[4]。本文旨在研究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8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纳入标准:(1)经MRI检查等确诊为中风,并经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型;(2)已过急性期;(3)合并有吞咽、言语或肢体运动等后遗症。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2)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听觉、认知等神经功能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沟通;(3)有严重创伤、心肌梗死史或手术治疗史;(4)合并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或糖尿病、严重感染等疾病;(5)存在针灸相关禁忌;(6)不配合治疗。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4例)和联合组(44例)。常规组:年龄46~78岁,平均(63.3±3.0)岁;男24例,女20例;病程2~6个月,平均(3.4±0.8)个月。联合组:年龄45~80岁,平均(64.0±2.8)岁;男23例,女21例;病程2~6个月,平均(3.6±0.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能够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相关内容完全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相关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被动运动训练。每天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肌肉萎缩、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患者开展肢体功能被动训练,如四肢屈伸、外展、内外旋、抓握等,逐渐进展到翻身、坐起等训练。并可通过理疗仪等医疗器械刺激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2)吞咽功能训练。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适时推进和调整基础训练进度和强度,包括空吞咽功能训练、发音训练、闭合口训练、舌部运动、咽部冷刺激、口腔及咽部肌肉训练等。同时加强摄食训练,从易吞咽食物开始,按照少食多餐、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3)主动康复训练。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主动康复训练,如坐起训练、床边站立、行走训练、有氧运动等。

1.2.2 联合组 予以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康复训练治疗。康复训练方法同常规组。同时,给予补阳还五汤和针灸治疗,具体如下,(1)补阳还五汤。药方:生黄芪40 g,鸡血藤15 g,地龙15 g,赤芍15 g,当归15 g,桑枝10 g,杜仲10 g,川续断10 g,川牛膝10 g,桂枝10 g,桃仁10 g,川芎10 g,红花10g。口眼歪斜者,可加白附子10 g,僵蚕6 g,蜈蚣6 g;肢体麻木者,可加胆南星10 g,半夏10 g,陈皮10 g;言语不利者,可加郁金10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冷水煎煮,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用药30 d。(2)针灸。参照针灸相关技术要求定量定位具体的针灸部位,一般选择穴位为尺泽穴、内关穴、委中穴、肩髃穴、三阴交穴、人中穴、极泉穴、颊车穴、地仓穴。施针时应采用提插法或泻补法,留针30 min/次,1次/d,每周休息1 d,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神经功能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DS)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总分45分,≤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0分为重型,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受损越严重。

1.3.2 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神经功能基本恢复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3 满意度 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选项。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常规组(n=44) 18.14±4.92 14.94±4.25 3.265 0.002联合组(n=44) 18.08±5.01 10.02±4.03 8.315 0.000 t值 0.057 5.572 P值 0.955 0.000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常规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3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联合组治疗总满意度为90.91%,高于常规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中风为中医理论中的术语,脑出血、脑血栓、脑梗死等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症都可归为中风的范畴。在中医学临床上,中风又可分为多种证型,其中以气虚血瘀型的发病率最高。中风患者在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后,多数会出现口眼歪斜、吞咽障碍、半身不遂、感觉减退等后遗症,不仅对患者的正常饮食、语言发音、肢体活动等造成较大影响,还容易诱发悲观情绪,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因此需要临床上加以重视和治疗[5]。

近年来,中医治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在中风后遗症等各类慢性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在中医学理论中,中风后遗症属于本虚标实,多以肝肾阴虚、气虚、心脾肾阳虚及痰浊、血瘀等为主,因而在临床治疗时以活血化瘀、疏通筋络、益气补气为主[6]。补阳还五汤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方剂之一,出自清代著名医药大家王清任,其主要功效为通络祛瘀、活血、补气,其方中的生黄芪具有较强的补气益气的功效;鸡血藤具有活血、补血、通络等功效;地龙具有镇痉、通络的效用;赤芍、当归、桃仁、川芎、红花具有化瘀、活血的效用;桑枝、川牛膝、桂枝能够温经、活络、通筋;杜仲、川续断能够强健筋骨。此方对气虚血滞、经脉瘀阻等病症有显著疗效[7-8]。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的典型疗法,也是目前临床界公认的对于中风后遗症最为有效、快速的治疗方式之一。针灸能够有效刺激病变部位的深层肌肉组织,对病变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瘀滞状态进行限制改善和调节,调节神经细胞的代谢,促进毛细血管增生,有效降低脑组织中的钙含量,从而缓解水肿、肌肉痉挛等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加快言语、运动等功能的恢复[9-11]。将补阳还五汤、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进行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刺激神经功能恢复,促进患者血液循环、调节体内阴阳两气,改善患者后遗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2]。

本次研究显示,联合组治疗后ND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常规组的77.27%(P<0.05);联合组总满意度为90.91%,高于常规组的72.73%(P<0.05)。说明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康复训练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康复训练用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满意度,可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后遗症气虚中风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春天的“后遗症”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