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特异性免疫疗法对尘螨过敏哮喘患儿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11-03 04:40郑雪娟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变应原尘螨控制率

郑雪娟

小儿哮喘易反复发作且病程漫长,不仅对患儿生长发育、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且加重家庭、社会负担。特异性免疫疗法基于免疫炎症基础机制,可诱导哮喘患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进而改变哮喘自然进程,可从根本病因上减少药物用量及改善哮喘症状,在哮喘患儿对因治疗上应用效果良好[1-2]。特异性免疫疗法主要包括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皮下免疫疗法(SCIT)、标准化尘螨变应原滴剂舌下免疫疗法(SLIT)。既往常采用SCIT治疗过敏性哮喘,但注射痛苦、依从性差,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情况较为严重[3]。SLIT可避免SCIT弊端且不良反应较轻微,在小儿哮喘治疗上显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SLIT临床实践经验不足且临床实际应用较少[4-5]。鉴于此,本研究探讨SCIT、SLIT对尘螨过敏哮喘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尘螨过敏哮喘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96例尘螨过敏哮喘患儿,纳入标准:均符合过敏性哮喘的诊断标准[6];年龄6~14岁,且病程大于1年;经尘螨(屋尘螨、粉尘螨)皮肤点刺试验显示为阳性,其他过敏原为阴性。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或治疗方案不耐受;哮喘急性发作、重度持续性哮喘或合并免疫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肝肾等疾病、精神意识障碍、过敏性湿疹与休克史等。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8)与对照组(n=48),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应用药物对症治疗控制哮喘症状。对照组应用SCIT治疗,于患儿左、右上臂远端1/3处轮流注射屋尘螨变应原制剂(丹麦ALK-Abello公司,S20140015)行皮下脱敏治疗,第1周,以100 IU/ml浓度,第1次0.2 ml剂量皮下注射,于前16周进行剂量递增并按说明书进行治疗,1次/周,第17周起,以100 000 IU/ml浓度,1 ml剂量维持治疗。4周后进行第2次维持剂量治疗,此后每6周维持1次治疗。研究组患儿应用SLIT治疗,于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2),滴剂均于舌下含1~3 min后吞服。前3周分别应用粉尘螨滴剂1、2、3号进行递增量治疗,每周第1~7天分别以1、2、3、4、6、8、10滴进行剂量递增,自第4周起维持应用粉尘螨滴剂4号剂量治疗,3滴/次,1次/d。所有患儿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月进行1次门诊随访,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治疗6个月、1年,根据患儿近4周的哮喘症状评估临床控制率,包括日间、夜间症状与缓解药物治疗要求等。哮喘症状:①日间症状>2次/周;②夜间因哮喘而憋醒;③应急缓解药物使用>2次/周。控制:无上述哮喘症状;部分控制:存在1~2项上述哮喘症状;未控制:存在3项上述哮喘症状。控制率=控制/总例数×100%。(2)记录治疗前,治疗6个月、1年,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峰值(PEF)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3)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1年,应用临床症状评分对患儿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日间症状与夜间觉醒、咳嗽、憋醒等夜间症状进行评分,其中日间症状评分为0~5分,夜间症状评分为0~4分,评分越高表示患儿症状越严重。(4)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全身不适、胃肠道反应、舌下瘙痒、局部风团等。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控制率比较

治疗1年,两组临床控制率均高于治疗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年,两组临床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控制率比较

2.2 两组肺功能比较

治疗6个月,两组FEV1/FVC、PEF%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1年两组FEV1/FVC、PEF%均高于治疗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年,两组FEV1/FVC和P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功能比较 [%,(±s)]

表3 两组肺功能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6个月比较,P<0.05。

组别 FEV1/FVC PEF%治疗前 治疗6个月 治疗1年 治疗前 治疗6个月 治疗1年研究组(n=48) 73.15±9.94 78.18±6.27* 88.34±6.08# 77.18±4.91 84.43±4.83* 89.04±4.66#对照组(n=48) 72.34±9.58 79.75±6.54* 89.15±6.22# 77.84±4.65 86.20±5.29* 89.72±4.42#t值 0.407 1.201 0.645 0.676 1.712 0.734 P值 0.685 0.233 0.520 0.501 0.090 0.465

2.3 两组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6个月,两组日间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1年,两组日间、夜间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6个月、1年,两组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比较 [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6个月比较,P<0.05。

组别 日间症状评分夜间症状评分治疗前 治疗6个月 治疗1年 治疗前 治疗6个月 治疗1年研究组(n=48) 2.42±0.75 2.05±0.62* 0.92±0.30# 1.39±0.51 1.28±0.36 0.47±0.18#对照组(n=48) 2.48±0.70 1.86±0.59* 0.85±0.27# 1.35±0.52 1.21±0.34 0.43±0.15#t值 0.405 1.538 1.202 0.380 0.979 1.183 P值 0.686 0.127 0.233 0.704 0.330 0.240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小儿哮喘诱发因素较多,其中包括变应原接触、外界环境、遗传易感性与病毒感染等,当小儿接触尘螨等过敏原后出现敏感性升高,易诱发哮喘[7]。目前小儿尘螨过敏哮喘常应用药物治疗、避免过敏源接触、特异性免疫疗法与宣教教育等综合防治措施,其中药物治疗可对症控制患儿哮喘症状,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气道炎症与防止哮喘复发,长期应用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停药后当再次接触过敏原后极易复发[8-9]。特异性免疫疗法可通过诱导机体免疫耐受而改变变应性疾病自然进展,主要通过由低剂量至维持剂量逐渐增加变应原制剂应量刺激患儿免疫系统逐渐耐受变应原,当患儿接触变应原时可使其过敏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10-11]。

本研究显示,治疗6个月、1年,两组临床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年,两组FEV1/FVC和P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年,两组日间和夜间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SCIT、SLIT两种特异性免疫疗法具有相近的病情控制效果,两组临床症状均得到良好控制,肺功能与日间、夜间症状均具有明显改善。特异性免疫疗法由低往高逐渐提高变应原制剂剂量,可逐渐提高患儿对变应原的耐受性,随后通过持续高剂量的变应原制剂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机体对尘螨等过敏原的敏感性,进而从根本上干预变应性疾病的发生机制而发挥良好的疗效。目前特异性免疫疗法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认为其可能通过诱导机体产生阻断性IgG抗体、使变应原特异性IgE产生减少与促进IL-10分泌而发挥免疫抑制等提高机体免疫耐受能力,进而控制临床症状[12]。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在1年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荨麻疹、急性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与哮喘急性发作等严重不良反应,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大部分不良反应均可自行缓解,个别在调整剂量或应用对症药物后也可很快缓解,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尘螨过敏哮喘患儿应用特异性免疫疗法安全性良好,且应用SLIT安全性更佳。

综上所述,尘螨过敏哮喘患儿应用SCIT、SLIT两种特异性免疫疗法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SCIT、SLIT具有相近的病情控制效果,临床受益相近,但SLIT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佳,更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变应原尘螨控制率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组分诊断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992例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跟螨虫在家做伴
告别浪漫“螨”屋
数码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河南省35~74岁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