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对患者应激反应及血清G-17、PG水平影响

2021-11-03 04:40林志勇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息肉内镜离子

林志勇

胃息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消化道疾病,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搭配的变化,人体胃部所受刺激也有所加剧,因此极易引发胃黏膜出现隆起性病变,向胃腔生长,患病者的主要症状为食欲下降、腹痛、消化道出血等。该疾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胃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因此,一旦患病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否则将会增加癌变概率,不利于患者的生命安全[1-2]。将息肉彻底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主要原则,电凝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氩离子凝固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其中,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非接触性凝固技术,其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性高,成为目前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术式[3-4]。为探究该术式治疗胃息肉的临床价值,本文以2019年4月-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48例胃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分组对照研究,分析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胃息肉中的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48例于2019年4月-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后符合相关胃息肉诊断标准;(2)存在胃息肉的相关临床症状(食欲下降、腹痛、腹胀、黑便等);(3)符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排除标准:近3个月内服用抑酸、抗生素等药物;合并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疾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无法与人进行正常沟通;合并免疫缺陷、血液系统、全身感染等疾病;合并胃、十二指肠或胃癌;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根据手术方案进行分组:行高频电切术治疗的72例为对照组,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7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5例,女37例;年龄31~68岁,平均(48.69±4.87)岁;患病部位:胃窦36例,胃体22例,胃底14例;息肉直径0.5~1.5 cm,平均(1.02±0.29)cm。观察组中男38例,女38例;年龄30~66岁,平均(47.82±5.13)岁;患病部位:胃窦39例,胃体24例,胃底13例;息肉直径0.6~1.4 cm,平均(1.12±0.33)cm。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术前准备: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并协助其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对患者的饮食、心理、作息等进行调整,于术前12 h提醒患者禁食禁水,术前30 min向其肌肉注射10 mg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3400,规格:1 ml/10 mg),同时指导患者外用盐酸丁卡因胶浆(生产厂家:西安利君精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61022993,规格:8 g/支)1支。实施手术前,将胃内镜置入患者胃腔,对其胃部各部位的黏膜情况进行观察,明确胃息肉的位置、大小、分布情况等,确定是否存在充血、溃疡、糜烂等现象。

对照组采用高频电切术治疗,步骤如下:对患者实施全麻,麻醉起效后选择套圈器电凝电切(型号ERBE ICC200),将套圈器置入后调整患者的体位与导管,伸出钢丝圈套,通过迭套法或顺套法将息肉蒂部套住,再收紧,直至蒂部呈暗红色,打开电凝开关,将电流指数设置为3~4档,时间为2~3 s,蒂部呈乳白色凝固后再关闭开关,圈组织就会变为浅褐色,并伴有烟雾逸出,则说明息肉脱落。直径<1 cm的息肉先使用电热钳加热、凝固后再切除;直径为1~2 cm的息肉使用圈套器进行电凝切除。

观察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步骤如下:将电凝功率设置为60 W,氩气控制流量设置为2 L/min,电场强度为5 000 V/m2,在使用前先在体外进行试验,选择氩离子凝固器(德国ERBE,型号APC300)在电子胃肠镜的直视功能下进入胃部,对病灶进行观察,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状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先将小息肉摘除,再将大息肉使用电凝切除,将氩离子凝固导管伸出内镜头端,伸出至病灶上方0.3~0.4 cm处,1~3 s/次,行多次治疗,直至病灶表面泛白、泛黄或黝黑,周围组织可能会出现肿胀情况,为减少腹部胀气,需及时抽吸出腔内气体。

术后,两组患者均需禁食24 h,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其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指导其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生产厂家: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10,规格:20 mg×14片)20 mg,1次/d;口服铝镁加混悬液(生产厂家: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322,规格:15 ml∶1.5 g×12袋/盒)15 ml,3次/d,连续用药14 d,并提醒患者在此期间不能剧烈运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应激反应、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并统计其并发症(溃疡病变、上腹部烧灼感、感染、出血)发生率。其中,应激反应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皮质醇(cortisol,Cor);PG包括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NE、E、Cor水平等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各项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μg/L,(±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μg/L,(±s)]

组别 时间 NE E Cor对照组(n=72) 治疗前 65.23±5.89 56.28±5.71 124.35±12.68治疗后 47.59±6.30 38.51±4.66 88.59±9.64 t值 17.355 20.459 19.050 P值 0.000 0.000 0.000观察组(n=76) 治疗前 65.42±5.73 55.82±6.02 124.80±11.37治疗后 31.56±4.21 24.58±3.16 56.73±7.24 t值 40.408 38.988 42.850 P值 0.000 0.000 0.000两组治疗前t值 0.196 0.470 0.224两组治疗前P值 0.422 0.319 0.412两组治疗后t值 17.951 20.993 22.424两组治疗后P值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G-17、PG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G-17、PG水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17、PGⅠ及PG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G-17、PGⅠ及PG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G-17、PG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G-17、PG水平比较 (±s)

组别 时间 G-17(pmol/L) PGⅠ(ng/ml) PGⅡ(ng/ml) PGR对照组(n=72) 治疗前 7.58±0.85 73.42±6.88 15.82±1.68 5.10±0.31治疗后 9.83±1.16 102.53±9.14 15.62±1.59 6.03±0.61 t值 13.276 21.591 0.734 11.533 P值 0.000 0.000 0.232 0.000观察组(n=76) 治疗前 7.52±0.89 73.59±7.01 15.92±1.77 5.06±0.48治疗后 13.59±1.46 132.67±9.73 15.57±1.66 8.02±0.72 t值 28.903 42.949 1.257 29.821 P值 0.000 0.000 0.105 0.000两组治疗前t值 0.420 0.149 0.353 0.605两组治疗前P值 0.338 0.441 0.362 0.273两组治疗后t值 17.393 19.431 0.187 18.174两组治疗后P值 0.000 0.000 0.426 0.000

2.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中共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溃疡病变2例,上腹部烧灼感3例,感染4例,出血1例,总发生率为13.89%;观察组中共有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溃疡病变2例,上腹部烧灼感2例,感染2例,总发生率为7.89%。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息肉属良性肿瘤疾病,由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所致,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都会诱发该疾病发生与发展。据统计,若息肉>2 cm,则患者的癌变率就会达到30%~50%,因此患者在检查出存在胃息肉时应该及时将其切除,以控制病情发展[5-6]。临床上常使用内镜对胃息肉患者的病灶情况进行检查,内镜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胃内情况与血清水平,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后还可利用此方法检查是否存在病变,对息肉及微小癌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可促进诊疗效果的提升[7-8]。因此在内镜下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清楚地看到病灶位置、大小及形态,提高切除的准确性。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受到各种紧张性刺激物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本次研究中,治疗后对照组的应激反应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组(P<0.05),说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对于患者的应激反应具有减轻作用。高频电切术因具有安全、方便等优点在临床上获得广泛使用,虽然其在临床治疗中的使用价值也获得了大部分医生与患者的认可,但是使用该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直接接触病灶组织才可以发挥治疗作用,导致机体极易产生应激反应[9]。而观察组所采用的手术方式能直接接触到病灶,连接氩气管内的高频电极、高频发生器,并设置高频电压,在靶组织、高频电极之间留有一定距离,氩气流中部分电离转变为具有导电作用的氩离子,在靶组织表面和探头远端便可形成高频电流,两者产生微弱火花,直接在病灶部位产生作用,通过高频电压的热效应将息肉清除[10-13]。氩离子凝固术可以自动搜索病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息肉清除不彻底的情况,且自动搜索病灶还可以减少对非病灶区域的损伤,仅对病灶进行凝固、干燥,且不会出现气化或炭化等情况,令机体的应激反应得以减轻[14-16]。血清G-17是G细胞标志物,其含量水平高低有助于医生对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诊治,因为当机体消化系统受到损伤时,G细胞水平便会下降,G-17水平也随之降低[17]。G-17水平降低后,腺体相关水平也开始呈下降趋势,在胃部出现病灶时,胃体腺和胃底腺量就会降低,胃底腺主细胞所分泌的PGⅠ分泌量减少,导致失衡,PGR减少[18-19]。由此可见,血清G-17、PG水平可反映出胃黏膜病变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17、PGⅠ及PG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G-17、PGⅠ及PG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可改善患者的胃内环境。在高频电流、电极技术的作用下,患者胃内息肉会产生凝固反应,而在内镜下对患者进行氩离子凝固术可加强凝固的深度自限性,加上氩离子束具有从多方位地对病灶进行自动搜索的功能,可以准确、有效地清除息肉,改善胃黏膜情况[20]。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的安全性均较为良好。

综上,对胃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息肉内镜离子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