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辉,高铎文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折射波法是利用人工震源激发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当穿过波速不同的分界面时,波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而产生了透射,当下层大于上层介质的波速时,在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条件下,透射波将会沿着分界面以下层速度“滑行”,这种“滑行波”也将引起界面上层质点的振动,并以折射波的形式传至地面,若用地震仪测量其到达地面观测点的时间和震源距,并找出其之间的函数关系,就可以求出折射界面的空间分布形态。折射波法多用于探测覆盖层(或低速带)厚度、基岩起伏、断层产状及有关地下水分布等工程地质问题[1]。
折射波勘探主要利用地震波的折射初至时间,绘制时距曲线,进而对地下构造进行推断解释。
利用时距曲线和速度资料,即可绘制反映折射界面的埋深、产状和构造形态的地震剖面图。求取折射界面的埋深和产状的解释方法有很多,如截距时间法、t0差数时距曲线法、延迟时间法、时间场法和共轭点法[2]。折射资料处理解释流程如图1所示。下面通过工程实例来介绍工作中最常用的截距时间法和t0差数时距曲线法。
图1 折射处理流程图
实际资料来源于汉中市某矿山治理项目。本次勘探的主要任务为探测基岩埋深及其起伏形态,测线长570m。根据现场踏勘及前人资料所知,工区上部为矿渣,下部基岩岩性为泥质砂岩[3]。物探工作开展前在工区基岩露头处做岩体波速测试,测得波速为1400~1600m/s。使用的仪器为SWS-7型工程勘探与工程检测仪,选用38HZ检波器,根据工程勘探目的和现场试验结果,观测系统采用道间距12m,48道接收,采样长度为1024ms,采样间隔0.5ms。共在坐标0、288、576处3个点位上放炮,震源为TNT炸药。图2为三炮的时距曲线图。
图2 时距曲线图
从时距曲线可以看出,地层为两层结构,除近炮点的直达波外,折射波震相稳定[4,5]。依据线性回归方程,可分别得到直达波和折射波的速度,见表1。
表1 各炮直达波、折射波速度
取速度的平均值,得到:V1=542m/s,V2=1584m/s。
下面分别用截距时间法和t0差数时距曲线法来求取上述资料采集处的折射界面深度。
根据:
可以计算出对应三个炮点处的深度,见表2,相应的折射界面深度图见图3。
表2 各炮折射界面深度
图3 折射界面深度图
根据:
我们得到了第一炮和第三炮的折射震相数据(10-38接收道)及折射界面深度的计算值,见表3,相应的折射界面深度图见图3。
表3 深度计算值
为了验证上述两种方法反演出的折射界面深度是否恰当,在第1、10、15、20、25、30、35道对应的位置上布设了七个钻孔,得到的土石分界界面见图3。
为了检验截距时间法和t0差数时距曲线法在反演地下不同波阻抗界面时的差异,我们分别用这两种方法反演的深度与钻探的结果对比分析,得到的结果见表4。
表4 两种方法对比
(1)从两种方法与钻探的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截距时间法在炮点处(第1和25道)求出的深度与钻探结果误差不大,因此,当界面是平界面时,此种方法简便且能得到较精确的结果;而当界面是任意界面时,t0差数时距曲线法由于可以得到折射段多点的深度,其解释精度明显要高于截距时间法。
(2)t0差数时距曲线法用于反演地层时,只能得到两炮折射波交叉部分的深度,故在资料采集时应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以便取得完整的资料。
(3)相比钻探方法,折射波法可较完整的显示出基岩面的起伏状态,因此在矿山治理中,可以用物探资料补充钻探,完善勘察资料,用钻探验证物探,提高物探的解释精度,最终取得满意的勘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