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21-11-03 14:54陈月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人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文/陈月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学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人”也是分不开的,二者在发展中都与“人”相关联[1]。因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要注重与人联系,要抓住学生在教育发展中的特性,让马克思主义人学真正地做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而服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教育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加快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并积极地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由此可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将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并积极灵活的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学生的“双创”能力发展提供强大而有力的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述

马克思主义人学论是一门关于人的完整的理论化体系,由人的主体性、本质、价值、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五个方面构成。人的主体性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体性作用。作为大学生,要让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所提升,就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个性”发展,并为“双创”提供有利条件;人的本质与价值是指作为实实在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而服务,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发展的“曙光”,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马克思说:“人类的欲求也就是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满足的一种方式。”这句话点明了人的需要。身处于社会中,就会有所欲有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际上也是对当前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概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第一是希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第二是在“双创”教育中要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这也就要求作为大学生,不断加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而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三是高校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高校也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让“双创”教育能够真正与时俱进。

作为大学生,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敢于深入实践,不断强化本领。同时,也要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发挥自己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自我。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

1.二者相互联系

马克思主义人学论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创新创业也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的发展积极探索。高校实际上是将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灵活应用于实践教学,让学校教育发展以及学生的“双创”能力能够有所提升。

2.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理论,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的社会形势发展以及时代发展所需。让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前社会发展中所急需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源泉。有效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引领与指导。所以,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灵活的应用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上来,并在实践中,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实践体现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其他理论最大的区别:它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实践理论体系。一方面,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指明前行方向。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人学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实践中的有力体现,灵活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运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方向,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武器。因此,对于二者的关系要辨证看待。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不断深入改革,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指导。在此基础上,较多高校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改革创新内容中,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

虽然很多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对未来缺乏规划,导致学生未能开展实际创业行动。这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信心相关联。部分学生在创业时,认为很简单,创业后,将一些创业中风险与困难抛之脑后,当失败来临时,只能以失败告终。还有些学生提出好的想法,但因缺乏创业的决心而不见行动。

(二)应试教育负面的影响

在传统教学中,常以教师为主导性“灌输知识”,而教师在课堂中也仅仅只是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只能通过课本掌握知识,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在这种为了提升成绩与应付考试的环境下,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知识,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同时,应试教育模式下,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无法将自己创新能力运用到实践中。

(三)高校创新创业环境氛围的影响

在部分高校,教师整体水平虽然较高,但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的影响,使很多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投入的精力较少。而且,有些院校并没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即使有专业的教师教学,但也会由于学生多、教师少,使教师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这就导致部分院校即便有创新创业基地,也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一)改革传统创业指导方式,融入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随着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深化创新理念并引入创新化的指导方式,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途径。因此,高校除了开展一些相关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之外,还应将教育重点放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上。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使其对创新创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验证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或者实践活动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比如: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进行一些创业实际调查,并让学生能够就所调查的行业,提出自己想法。同时,要想出创业时会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的方式,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一起分享等。这样,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中,并在无形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实践调查展示成果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所提升,成为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实施创新、开放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科技产物,已被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其中包括教育行业。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党中央提出了开放、创新等战略理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新改革趋势。党中央领导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党中央政策领导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也应紧跟国家政策,深化贯彻开放、创新,并将其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更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时效性。基于此,高校应该做到:一是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开展情况及学生个人需求,从综合角度考虑,研发学校专属的教学实践体系,让教师能够教有所依,让学生能够适应创新创业教学,为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二是建立合作机制,开展多方合作平台,开展校园讲座。比如:邀请一些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级等,不定期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讲座,能够让学生在讲座中了解创业的一些挑战与机遇,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企业加深合作关系,综合双方资源,构建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企业派遣专业人员兼任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从实践角度为学生剖析创新创业实际内涵,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是打造较高的师资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心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因此,高校要打造一支综合型师资团队。一方面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让教师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校内和外界的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多前往创新创业孵化园进行实地调研,丰富实践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一起打造一个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来[3,4]。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不断优化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开放、创新教育环境下学习。该项战略指示强调国家对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视,以及环境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5]。为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创新创业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例如,可利用社团开展创业大赛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也可以采用不同学院的合作方式;以校园文化方式积极弘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参与感,调动他们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以培养目标为前提,结合不同的发展方向,在专业内部组建和专业相关的实践社团,与其他社团共同组织学术活动,打破专业壁垒,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开阔学生思维,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紧密相连,应该与学校实际工作相结合,坚持创新为先、成才为导的理念,形成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匹配的校园文化精神。

(四)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

在现代化社会环境下,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具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重要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为此,高校有必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念,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第一,明确课程目标。高校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核心,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再将课程目标分解成几个单元目标。最后,根据单元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第二,以实践思维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任何一门课程都应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整体目标相匹配。高校要以实践思维来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以实践验证理论,理论支持实践,促使理论实践实现充分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稳扎稳打。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学,要把马克思主义人学论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大环境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现代“双创”教育实践的归结点。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高校应该立足于实践,采取适用于本校学生的一些措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水平。同时,也要在校园内打造良好的“双创”文化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猜你喜欢
人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大学生之歌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