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路径选择

2021-11-03 14:54张晓燕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4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企业

文/张晓燕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2021届我国高校毕业生约909万人,同比上年增长了3.8%。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继续扩展政策性岗位、开发市场性岗位、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帮扶就业困难群体。高校要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为此,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教育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1]。

一、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效增强高校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当代青少年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一味看重考试能力,忽略了培养孩子适应环境、解决困难的能力,以至于孩子毕业后,面临社会多元复杂的环境,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甚至一蹶不振,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中,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大学的就业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加全面、均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对社会对就业的心理预期,进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进入社会之前,大学生身处的环境相对封闭,他们对就业创业市场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初步认识,使其更加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和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以更加全面的眼光来进行就业创业的选择。

(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操作,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上存在局限性,不能很好地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一些单位在招聘时,考虑到成本问题,会优先选择有实战经验的人。因此,如果应届毕业生拥有一定的实习经验,在择业时会有较大的优势。推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业创业的教育,可以改善传统的课程教育带来的弊端,提高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

(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国人逐渐意识到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年轻一代大学生则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一直都是将就业这一指标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因为保持长期的就业稳定、优化就业整体结构可以有效促进就业的质量,对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个历史阶段,国家及教育部门都会按照当前国际上的最新形势和国内的发展前沿趋势,来制定国家的整个发展计划和当代高校的教育方针,以保证国家的发展跟得上国际的发展形势,在国际上能够有足够的话语权,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模式单一,没有新意

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学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时候,还是使用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十分单调,因此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另外,一些课程缺乏创新性,教师总是围绕一些案例进行讲解和理论分析,容易让学生觉得不真实,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在创新创业中缺乏实战经验,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就业创业教育效果不佳。

(二)就业创业氛围不浓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通过理论教学或者举办一些创新创业比赛来完成学生就业创业教学,但是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大都是被动接受,很难从其中吸取到经验,对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作用甚微。再加上大部分家长认为体面的稳定的机关体制工作才是好的出路,学生创业难以获得家庭的支持。区域区别也导致创业氛围有差别,在一些经济发达或者观念比较开放的地区整个商业体系、资源、氛围都比较好,创业机会相对较多,而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及政府多部门协调落实。

(三)师资力量匮乏

就业创业教育需要有“双创型”教师队伍的保障。现如今,很多高校都缺乏专业的就业创业教师,这不仅体现在教师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很多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都是交给辅导员或者是思政教师来完成。他们本身也缺乏创业经验,甚至毕业就在学校任职,未曾进入企业工作,缺乏实战经验,自然无法保证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良好效果。

(四)校企合作平台不完善

虽然各高校与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工作,政府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真正实施时,往往没有一个平台可以协同合作,在校期间只在校内进行理论教育辅助各类比赛,很少真正和企业结合,无法保证项目实用性。要想真正落实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必须要依赖校企合作的平台,这就需要企业和学校以及政府一起投入其中。当地政府需要帮助企业与学校构建桥梁,学校也要有足够的意识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能够实打实地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政府、学校和企业都影响着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缺了任何一环都可能让就业创业教育无法有效进行,最终无法为企业培养真正具有创新型的实用性人才。

(五)学生就业创业意识不强

高校学生由于环境的影响,对自身的职业规划意识比较薄弱,部分大学生甚至在大四之前没有考虑过就业和创业的问题。即使高校设置了就业指导或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的课程,大部分学生也是抱着拿学分的心态,而非积极主动地进行规划和探索。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家里的独生子,有些学生连大学的专业都是家长选择的,整个大学生涯都是按照家庭的规划进行的,没有自我思考的成分在里面,导致就业创业意识非常缺乏。具体表现为就业创业意识弱、就业创业目的性差和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不足。部分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跟风,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比较酷,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困难重重,所以就出现了开始创业者多而创业成功者少的情况。另外,创业心理准备不足也是意识薄弱的表现,当创业热情退却或碰壁后,能否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坚持下去,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

三、提升就业创业教育效果的路径安排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几年,虽然很多中小型企业快速发展,让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但是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在增长,加上往届生就业带来的竞争压力,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由于社会经验的不足,有些大学生只关注工资待遇,在就业时屡遭淘汰,久而久之内心出现了倦怠的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校时间长,没有进入社会的经历,与一些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相比,内心存在落差,在找工作时有畏难心理。对于这些学生,高校工作者应该帮助他们分析当前的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教育他们在就业时应具备乐观的态度。大学期间是学生形成就业观的重要时期,高校要依据市场的导向,按照学生个人能力高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等各类因素正确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应该要做到降低就业的期望值。指导教师要引导毕业生及时调整就业理想,找工作时不能以高薪作为第一标准,以工作取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是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质,认清企业需求,做好适岗准备,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时刻准备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要让学生及时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让他们明白就业困难是相对的,努力提升自己才能在严峻的形势中更好地就业。

(二)加强心理素质,提高责任意识

心理健康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及高校的重视,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面对未知的挑战和挫折。因此,在很多面试中,面试官会特别观察求职者的心理素质,企业会优先考虑有强大心理素质的人。现在许多高校都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立心理健康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帮助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他们的抗压力,为将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端正心态奠定基础。同时,高校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如果没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就无法在竞争残酷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规划大学生活,提升职业能力

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进行一个全面而又透彻的分析,从而去形成学业的规划,再根据自身的爱好、家庭情况等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辅导员在大学生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进行学业和职业的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能够提升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抗压能力等职业能力,只有综合职业能力较强,才能更加从容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因此,学校要发掘学生的潜力,落实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便毕业后更好地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

(四)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

所有大学生都要面临毕业就业问题,建立并完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是极有必要的。就业创业课程应该加强针对性以及时效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对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应该侧重于就业创业基础知识的灌输,利用网络资源让同学们对何为就业创业有个基本的认识,激发同学们的就业创业兴趣,形成初步意识,进行思维训练;针对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同学,学校应通过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让同学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将来的发展夯实基础。高校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网络宣传渠道营造良好的氛围,采取微博、贴吧、论坛等大学生接受度高的方式来增强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同感,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接受度。同时,要尽量激发学生在就业创业实践中的潜能,学校也要提高在创业类比赛的扶持度,让学生深入其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为此,高校一方面要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和资金支持,形成就业创业模拟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平台,增强服务效果,结合线上指导,保证高校就业创业服务的实效性。

(五)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中,高校不能仅仅偏重基础知识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高校要创造条件,构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真实地感知企业,真正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从而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这种真实感受比课堂上模糊的理论认识形成的认知更加清晰,有助于大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就业创业的氛围中。

(六)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介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高质量人才,对于发展社会经济、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多种模式实现:第一,签订协议模式。在录取之前就可以与学生和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实现同步招生招工[2]。其中,学校负责学生的课程部分,企业负责学生的生产实训,这样毕业之后就可以实现就业;第二,教学见习模式。具体是学生经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到实地进行参观见习,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协作意识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第三,顶岗实习模式。在校学生前两年可以在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之后通过学校推荐或自我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半年以上的实习;第四,产学研模式。充分地发挥出专任教师的专业优势,促进高校专业同企业共同发展;第五,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接受专业知识时,利用基地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动手技能等。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充分结合企业的就业创业资源,深入探索企业的发展,及时调整校企合作的方向,为大学生争取更好的就业创业平台。对企业而言,既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实战操作经验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强大发展的重要因素。校企双方应该相互配合,积极调动资源,以达到共赢的目的。因此,学校与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固有思维,企业应明确自己的用人标准,探索优化合作招生模式;而高校更应配合企业的发展方向,调整课程设置,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与此同时,高校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时,应线上线下相结合,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情势下,线上线下结合的培养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七)完善就业创业的师资队伍

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前提下,可以培养一支融合校园与企业的综合优势的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就业创业师资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保证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的互补。校内的专业教师可以负责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校外教师可以在就业实践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可以给学生提供行业内的最新消息。同时,学校可以指派专业教师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战锻炼,而合作的企业也可以安排员工到学校担任就业实习等课程的指导教师,促进就业创业教育更接地气。

就业居于“六稳”“六保”之首,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指导至关重要。高校应深入剖析当前就业形势,明确政策指导,探索就业创业教育指导路径,促使学生在严峻环境下成功实现就业创业。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企业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