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社会领域各项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为当代我国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在整个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截至2019年,已成立的社工服务机构为7500余家。社工服务机构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如何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难题;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专业化、服务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有效开展,本文探讨了目前我国社工机构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为实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良好、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于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困境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主要是从机构内外部因素、生命周期视角、双因素理论视角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分析。
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困境可分为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两个部分。机构内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金不足、来源渠道单一;机构内部管理不到位、人才缺乏激励机制;已有的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机构缺乏专业人才,专业服务水平不高。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从较高层次的需要来看,社会工作者个体的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应引起更高的关注。学者徐道稳指出,现有的社会工作机构内部的督导工作应区别于传统的督导,带有一定的约束性[1]。
机构外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对社会工作机构的定位不准确,不断变化的社会政策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还有社工机构的公众影响力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对策。有部分学者指出,应从立法层面来保障社工人才的成长空间,以制度建设推进社会工作机构的职业化发展道路。
学者杨茵从生命周期视角下分析社会工作机构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发展困境并结合实际事实经验给出发展策略[2]。初创期,机构高度依赖政府资源,缺乏自主性的背景下,整合链接资源,扎根基层,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服务和宣传,提高机构在民众中的传播范围和知晓度;成长期的发展困境可分为内外两部分:机构外,民众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加,面临项目管理等问题,受地域、时间等限制,机构内部高负荷的经营管理状态,降低了服务效率,增加了成本;成熟期,机构主要面临管理方式、特色化与专业化发展及组织架构升级问题、特色部门的培养和自主性问题[3]。
有些学者在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尝试描绘本土社工机构的激励机制,提炼激励机制的典型特征与困境,通过准确把握社会工作者的激励需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为社工机构激励机制建设提供参考[4]。学者周玲等从社工人员的薪酬福利的角度出发指出,从事相似工作的编制内人员的福利待遇明显高于社工的薪酬,两相对比下,优秀的社工人才的流失早已成为既定的事实[5]。
以青岛市X社会工作机构为例,这家机构是青岛市首批被列入“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与购买服务资格”“青岛市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点”的社会组织。其主要工作领域包括为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咨询和建议意见、接受“政府购买”或承接政府相关部门委托的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其他任务等工作。经过六年的努力,X社会工作机构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行业提供了优质的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个案访谈,梳理我国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出关于X社会工作机构面临的问题。
民众对社会工作的正确认识,是社会工作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实践活动时,志愿者随机采访社区居民“您听过X社会工作机构吗?”,部分受访居民表示很茫然,从未听说过。也有部分居民表示听说过,认为是隶属于街道居委会的,并未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社会工作机构提供的服务也是一知半解。访谈社工Q表示,本机构主要服务于城区居民或者部分政府、高校的项目合作与建设,目前的社工机构参与乡镇建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建设;另一方面,是社工机构联动参与村镇留守人群的健康问题,鲜少向村镇居民直接提供服务。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城镇居民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发生些许的偏差,从而对社工机构的理解更为模糊。
目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对社工机构缺乏认知,简单地将社会工作者归于服务人员,还有部分企业对社工机构提供的服务存在警惕心,无法协助社工机构完成相关工作。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没有形成完备的本土化发展模式,宣传不够到位、部分机构操作不够透明、缺乏主体监督、群众公信力低下,因此难以得到拥护。
1.社会工作者专业性有待提高
社会工作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社会工作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我国现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激励、评价机制等跟不上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步伐,真正具有社会工作教育背景的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受相关福利待遇的影响,也会选择从事其他社会职业,导致部分社会工作机构在招聘社会工作者时会适当地降低准入门槛,社会工作者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支撑,从而影响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现有的社工机构缺乏专业教育的参与。
目前,青岛市X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一线社会工作者的特点就是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缺乏实务经验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背景,在招聘前线社工人员时,只要满足基本的招聘条件就会录用进来。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公共服务行为虽然包含了对社会工作方法的指标和要求,但由于受到社工的专业性差异等其他现实因素的影响,如社工人员在进行社会实务的服务工作时,往往是流于形式,简单地组织一些活动来进行政策宣传,使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储备的社会工作者很难把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服务观点直接贯穿于实务工作中。
2.机构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
社会工作机构在我国仍处于发展初期,职业化的发展时间较短,各界都在积极地探索其专业性与我国本土化发展相契合的模式。社工机构尚未形成完备的组织管理架构,忽略对机构自身价值文化的品牌意识建设,缺乏社会实务智慧的积累,提供的服务形式与往期和同期相比,同质化严重且陈旧。由于缺乏合理的薪酬激励、奖惩制度,难以调动社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安排不合理,同样会对机构的专业性服务水平造成一定影响。以社会工作机构依托资源开展的有关服务活动为例,如果社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也会起到双方得益的理想化局面。然而,如果过分地依赖社会资源,也会致使公益活动充斥着商业氛围。
所有的社会工作机构在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资源依赖阶段。以X社工机构为例,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自身的发展带来的收益难以开展大量的专业性需求服务活动。如何在相应的发展阶段通过整合资源、加强机构对资源的控制力的方式,保持社工机构独立发展并壮大,是当前社工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社工机构的发展过程中,招人难、流失快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机构整体实力的提升。当下社工机构多是以兼职人员为主,很少有专业的社工人才,一方面,政府在购买服务时,购买的是服务而非岗位,决定了机构难以为一线社工人员提供长久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体制内平均水平的薪资福利待遇,造成机构“难招”专业的社工人才。另一方面,社工机构的相关负责人也多是兼职身份,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机构的未来发展谋划中,缺乏对组织内部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立,使社工难以追求高品质的综合能力提升,在组织内没有归属感。经与X社工机构的一线社工和相关管理者访谈得知,不仅是社工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亟待解决,还包括交通、生育、住房等方面的福利也理应得到相应的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改善。
新时期,社会工作机构要以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为其发展目标,必须明确政府、民众与社会工作机构三者之间的责任,处理好三方的关系,形成政府为主导、机构为主体、公众积极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促进机构有效循环发展的局面。
正如学者王思斌指出,党建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各界加大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应抓住这一可以深入发展的机遇,与党的群众工作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强化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赋予社会工作更多的较广泛的活动空间,实现各类发展力量相互协同,将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级社会工作机构可充分利用这一伟大的历史节点,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四史”学习教育等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增进对社会工作者的意识形态引领,确保正确的思想方向,多关注社会上的民生事件。在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导下,从国家发展、社会民众的多样化需求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角度积极实践,将红色教育融入社工机构的独立发展和社会实务中。
社会工作组织作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纽带,更需要加强自我管理与审视。社会工作机构可在政府的主导下,召集有关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授、一线社工人员以及政府领导等多方力量共同制定关于社会工作的规章制度,为社会工作机构专业化发展和管理提供理论思路,规范的章程是任何组织保持效率的前提。
现阶段,大部分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资源来自地方政府采购,限制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运营和管理上的灵活性。因此,社会工作机构可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聘请一批具有慈善基金会、慈善组织管理经验的相关专业人才,使机构的经营和运行更加科学高效。通过对港台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的经验和理论分析,将商业化的经营理念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领域,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形势的更迭,避免懒散化、形式化的工作作风和心理依赖,可为内地社工机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要解决各界对社会工作机构认知不足这一问题,核心是要聚焦做好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以实际的服务成效向社会证明社会工作机构的自身价值。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工作服务成果的推广宣传,通过新闻媒体等多样化的渠道向社会公众和各界展现服务项目的实际效果,更具说服力,拓宽社工机构的资金筹备渠道。此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还可以充分运用自媒体,如公众号、微博、微视频等传播媒介,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介绍社会工作的概念和价值理念、专业服务范围、技能、公益服务项目、已取得的成绩等,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民众对社会工作这一领域的认知变为清晰化,间接地帮助社工机构的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通过互联网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社会工作机构的本土化发展。
建立健全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促进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对已拥有的相关专业人才进行严格考核,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水平,建立合理的职位晋升和激励机制,拓宽员工发展的渠道。当选拔人才时,对评选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让真正具备才能的个体得以提拔。另外,对于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事社会工作,没有办法完成由传统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成功的转型,这就必然需要社会工作机构适当地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培训,促进社工机构员工的健康成长,从而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质量。
以香港服务组织的总体向好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官、商、民三方的合作,不仅使香港的第三方服务组织繁荣发展,更使社工服务组织成为社会的增能者。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地投入公益服务,在营商之余来反哺社会,增强社工机构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开拓社会服务市场,协助政府把社会民生的紧事要事妥善地落实到位,担当起社会工作机构在社会中的角色。政府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将社会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引入社工作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升级过程,通过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制度,保持社工服务机构的自主独立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社会稳定度的重要渠道。明确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症结所在,同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摆脱发展困境,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服务,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