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显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29-01
摘 要 随着现如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多元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它既可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也能提升教学的质量。本文主要针对小学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建构进行分析,如此有助于了解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价值以及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依据,并且提出了建构小学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 多元化体育 校本课程内容 体系构建
想要更好地实现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就要找准构建的依据和价值,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最终目标,以体育课程标准为原则,构建符合学生特性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这是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构建小学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意义
(一)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可以丰富学习内容
小学实现多元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可以丰富体育学习的内容。由于体育课程的资源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可以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体育课堂的知识,并通过筛选开发课内课外资源,再和学校的体育课程进行结合。这样既可以解决学校单一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又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的知识结构。
(二)可以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小学实现多元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可以对体育课程实现科学合理的优化。依照体育教学的特点,在结合体育与健康标准要求后,可有效将零碎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可以让体育课程的结构更加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形成体育养成规律,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全面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如此更利于学生将体育知识充分与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构建小学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三)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量
构建小学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对学生提升体育相关的知识也有很大的作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的教学空间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操场,甚至也可以是家庭。因此,对于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构建可以实现从教室到操场,从操场到校外等。通过教学空间的多元化来丰富教学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知识储备量。
二、构建小学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依据
(一)依照课程标准
在构建多元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时首先就要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无论对课程进行如何改革,都要依照学校的课程建设文件进行,确保多元化体育课程的构建符合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满足体育课程设计的目标需求。同时,也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体育特点和运动爱好进行设计课程内容,方便课程的实践。
(二)掌握学科属性
体育教学拥有自身的重要属性,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在进行多元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时,一定要在深入了解体育学科属性的基础上调配其他教学元素,以真正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所收获。
(三)了解学生特征
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身体锻炼为主。因此,学习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有效地实现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所以,进行多元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时,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和其他特性,将零碎的体育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以切实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小学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首先,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在结合学校的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目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培养。因此,对于课程的结构来说一定要符合多元化,不仅形式上,内容上也要丰富多彩,其既要实现全面的体育教学,也要实现个性的教学,从而实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同时,在进行课程结构构建时也要有序和系统地进行,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不同体育发展。
(二)对课程的内容和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传统的体育教学很多都是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间活动较少,甚至会出现其他科目占课的情况。因此,在构建多元化体育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课程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合理安排基础课程的同时也要对体育实践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小学体育课为40分钟,在进行安排拓展实践活动时一定要确保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如此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也能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多元化体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建构有很大的价值,因此一定要深度分析课程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实现多元化的联动教学,让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娟.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构[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08.
[2]曾盛莲.构建中小学体育锻炼的课程内容体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1065.
[3]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常璐艳.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