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琚
人生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而其中最大的“盲盒”莫过于我们会生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唯一可以预先得知的,就是这个孩子一定不会尽如父母所愿。不難想见,养育孩子注定是充满挑战和惊喜的过程。孩子爱说话,喜欢插话,不难想象,家长的育儿生活定然十分热闹:一方面,你不用太花心思就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喜欢什么、经历了什么,常常忍不住要赞叹:“哇,这孩子太可爱、太好玩儿了!”但另一方面,家里有一个情绪浓烈、精力充沛的孩子,也会时常让人筋疲力尽,苦恼于该如何更好地帮助他。
接纳孩子爱说话的天性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也不存在一招走遍天下的育儿神技,在寻求最佳养育方法之前,要打破先入为主的臆想和猜测,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接受并尊重这个孩子本来的样子。
学前阶段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正在建立,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任何情绪情感都表露在外,难以掩饰和隐藏,即使他们被反复提醒举手等待,也很难做到忍住不说。而且,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幼儿容易离开学习的主题和内容,不能服从特定的目的和任务,说出一些自以为是、“拐弯跑偏”的话。
例如,问孩子:“你有4块糖,给奶奶2块,还剩几块?”孩子答:“奶奶说她怕黏牙,糖都留给我吃!”因此,爱说话又时常“跳帧”几乎是每个幼儿再正常不过的表现。
然而,有些孩子之所以给人留下格外“爱插嘴”的印象,主要是个性使然。特别是外向活泼的幼儿,他们往往反应敏捷,表现欲望强烈,脑袋里总有太多好主意急着蹦出来,自由地表达和交谈会让他们觉得快乐而振奋。更重要的是,这类幼儿倾向于“出声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在思考时需要一边说一边想。故而,并不是他们比其他孩子出错更多,而是他们的思维过程就是如此,想到什么都愿意大声说出来,也许常常说不到点上,但他们更乐于尝试和探索。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让他们安静下来,将一切外放的东西收敛于心,是不适宜、不可取的。
爱插话不见得是坏事情
虽然外向幼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法专心致志,也不能一概视为顶撞、没礼貌,应该对孩子插话的行为进行深入具体的观察分析。
研究发现,多数情况下,孩子能插得上话都是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有自己见解的一种表现。事实上,尽管学生“插嘴”会给教师带来或多或少的挑战,但积极看待学生“插嘴”早就是专家和教师们的普遍共识。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越来越青睐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当的插话不仅不是坏事情,还是幼儿的优势和长处。如若大人用威力压制孩子表达的欲望,由此带来的拘谨气氛会消磨孩子的精神,造成思维的断裂,致使他们既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也汲取不到错误的教训,无法激发探究与创造的热情,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懒得动脑筋了。
同时,“插嘴”是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反应。幼儿做出插话的行为,通常源于他们或是灵感迸发迫不及待的情绪,或是长久、多次举手而未被点中的急躁,或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赞赏的诉求。
这时家长就要理性面对老师反映的问题:一方面应当体谅教师管理几十名幼儿以及想要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与老师真诚的沟通,帮助孩子和老师更好地适应彼此的模式。
当然,不排除有些插话确实属于消极的行为表现。比如,有的孩子情绪很不稳定,注意力十分不集中,经常说与当下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闲话;有的孩子因为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一些事情不满而故意“插嘴”捣乱等。对此,单纯解决“插嘴”已是治标不治本,家长需要查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及时从根上进行干预。
外向的孩子也有玻璃心
性格外向、热衷说话的人容易给人造成“这个人很皮实”的错觉,其实不然。有些人“话痨”是出于本身的个性特点和说话习惯,有些人爱插话则是被焦虑情绪影响,不吐不快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调节自己,然后便控制不住地打断别人,说个不停。
对于容易紧张焦虑又爱插话的幼儿,家长的训斥和阻止无异于雪上加霜,可能会令他们更加失控,也可能使他们逐渐失去说话的兴趣,不敢与人交谈。
说到这里,我不免联想起自己的幼年经历。小时候的我很喜欢与人交往,也喜欢说话,是孩子群体中的讲故事高手。紧接着,就有不少周围的人对我的父母说:“你家姑娘可真能说啊!”旁人随口说出的话在我敏感又严格的母亲听来却并非表扬,反而让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丢人,生怕给人留下没有教养的印象。
自此以后,每每从亲友家做客回来,她都会仔细“复盘”我的表现与得失,也时常当众喝止我的话。慢慢地,我对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到羞耻,一见到外人就面红耳赤,说话也总是反复思量、吞吞吐吐。这种心理压力一直延续至今,使我在学习和工作中遭遇到很多口头表达上的障碍和失败。
知名育儿专家凯蒂·赫尔利曾向父母们指出,不要轻易认为外向的幼儿总是心情愉悦的,他们习惯把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可能是因为情绪负荷过重。
那么,我想说的是,也不要把孩子爱插话都归因于习惯不好而简单处置,外向的孩子也会有细腻的内心,需要父母温和的回应和耐心的帮助。
筑坝围堵不如因势利导
今天的教育大力提倡因材施教。比起学生众多的学校,家庭中有更大的空间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家长与其盯着孩子的不足之处筑坝围堵,不如转变思维方式因势利导,找到适合的领域使其优势大放光彩。
爱插话的孩子需要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增加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教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带他们参与家庭的烹饪活动,经常请孩子给自己打下手,在做事的过程中多多给予他们鼓励,这些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表现欲得到适当满足。
爱插话的孩子需要更多表达创造的通道。外向的孩子有向外输出能量与活力的欲望,可以在家里给他们创设开展画画、手工、搭建、歌唱、表演等活动的条件和环境,这样不但可以让他们合理释放内心丰富的想法和情绪,家长也可以借机与他们分享、交谈,这些活动会让他们感到愉快,做得更加出色。
爱插话的孩子需要更多社会交往的活动。除了跟家人相处,外向的孩子还热衷于跟小伙伴一起玩耍。家长最好能为孩子安排经常性的会友、出游活动,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安排足够的体育活动,尤其是那些需要与人互动的项目,这些活动充满吸引力,能够帮助他们疏导过剩的精力。
总之,幼儿的发展也遵循类似能量守恒的规律。如果能够尽情地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个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他们就会感到身心平衡,也就不会执着于在某些不适合的场合过度表现、胡乱插话、肆意宣泄了。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爱插话的孩子总有太多话要说,于是难免在仔细倾听、遵守规则、自我控制等方面稍显不足,需要家长在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其一,成人应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倾听。
身教重于言教,當孩子说话的时候,做父母的要身体力行地做出示范:停下手头的事情,来到孩子身边,专注安静地看向孩子,与孩子保持目光交流,可以时不时复述一下孩子所说的内容,或者适时根据谈话内容进行追问,以此表示你真的有在仔细听。相同的,家长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也可以经常让孩子复述自己刚刚说过的内容。
另外,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契机锻炼幼儿的倾听能力。比如,交给孩子听公交和地铁报站的任务,在指定车站提醒大人下车;讲故事之前,提出几个问题,让孩子听完故事回答;请孩子帮忙在父母之间“传话”,等等。这些策略能让幼儿具体形象地理解倾听的用处。
其二,成人应帮助幼儿掌握轮流的规则。
依次轮流是重要的社会规则,也是最常用的游戏规则,在生活和游戏中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让幼儿体验这一技能。
比如,观看演出、坐缆车时要排队,体育项目中的轮流发球,棋牌类游戏里的轮流出手,等等。有意识地丰富孩子这方面的经验将有助于他们在需要轮流发言的情境中遵守规则。
其三,成人应帮助幼儿学会自控和等待。
很多时候,孩子明知道“插嘴”不对,但还是频频故态复萌,表明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和等待的能力。
平时,家长可以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在孩子提出要求时,不要立即满足,适当拖延一会儿。
制订的家庭规则也要坚持执行(比如上床睡觉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等),不可随意更改;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小技巧,比如说话前先数3个数,或是拥抱一下,这样可以让他们放松一下身体,重新组织一下思路,而不是不过脑子就脱口而出;还可以购置一些直观的计时工具,让等待的时间变得可视化,“有盼头”的感觉利于缓解幼儿等待中的焦躁情绪,不断提醒他们,坚持下去,很快就要实现。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借助真实案例或绘本故事,让幼儿体验“插嘴”的坏处,引导幼儿换位思考。
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操作起来需要时间和耐心。
教养孩子不光需要父母不懈的努力,也需要“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温暖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