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维
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已经成为群众当下的健康需求。
面积30余平方米,中医综合治疗室可为6位患者同时提供牵引、按摩、中频等综合治疗。
除了综合治疗室外,盐池县高沙窝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还有独立的门诊室、针灸室、中药房等。古香古色的中医馆内,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中草药香气。
位于盐池县西北部,高沙窝镇中心卫生院距县城40余公里。卫生院承担着全镇5000多名群众日常的医疗、预防、保健任务。
36岁的高文丽是中医馆的中医大夫。她所在的中医馆一天的门诊量,多时五六十,少时二三十。
“不仅中老年患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选择中医。”谈及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高文丽说。
“治未病”需求增加
高文丽在为患者按摩治疗。
常见病、慢性病治疗已成为高文丽工作的主要内容。
她所在的中医馆融合中医、痛症治疗、康复养护、康复训练等诊疗服務于一体。
从她接诊情况看,颈椎腰椎痛、面瘫、脑梗、关节炎、肩周炎、牙痛、头痛、三叉神经痛等慢性病患者居多。
遇到难以解决的情况,她会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借助外部资源。
“经过县中医院治疗的恢复期的患者,就转回镇里中医馆做康复治疗,中医馆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连线上级医师处理,也可以转诊上级医院。”她说。
在高文丽看来,除了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外,中医在治未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过去的几年间,宁夏将中医药养生保健行动列入健康宁夏行动,实现了公立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全覆盖,并组织推广针灸、推拿、拔罐、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建成以自治区为中心、3个贫困县为辐射点、覆盖全区的中医药康复体系。
据了解,为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盐池县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体质辨识仪,对辖区内居民开展中医体质辨识等特色中医体检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为群众提供中医相关干预措施。
据高沙窝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刘培生介绍,在卫生院的诊疗量中,中医药目前约占1/3。
“从尝试、接受,到信任,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在改变;与此同时,对中医药的养生保健‘治未病的需求日益增加。”高文丽说。
中医馆从无到有
10年前,高文丽来到高沙窝镇中心卫生院。
刚来的时候,卫生院还没有中医馆,没有专门从事中医的医生。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高文丽工作后最先从事的是西医,负责临床及120急救。
直到2019年,沙窝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馆建成投入使用,她成为负责人。
中医药在基层的发展,沙窝镇中心卫生院的中医馆是一个缩影。
过去的几年间,宁夏全区健全了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纽带、乡村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今年年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到,到2022年,实现县办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每个县至少建设1个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遴选10类30项中医适宜技术面向基层推广。
作为一名见证者,高文丽感受到了相关政策对振兴中医药的推动作用。“以医保为例,很多中医项目被纳入医保,报销比例甚至比西医更高。这确保了老百姓看得起病,推动中医药不断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她说。
此外,卫生院加大了中医馆的建设力度。不仅添置了很多设备,还在医生技能培训方面给予重视。
“从群众基础来看,中医药也迎来发展机遇。”高文丽说,不仅是老年患者,现在很多年轻人也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中转西”变“西转中”
为让更多群众了解中医药,高沙窝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还将健康教育宣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大型义诊活动,邀请中医专家下基层,发放中医药知识文字材料……为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让群众在家门口体验中医,中医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选择接受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馆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基本都已建立起来,村卫生室也要求村医必须要掌握最少6种中医适宜技术。”刘培生说。
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已经成为群众当下的健康需求。随着选择中医药的患者增加,中医馆也面临着新的压力。
“患者多,大夫少,治疗不过来。”在高文丽看来,要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需强化中医人才的支撑。因为缺少专业人才,一些辅助检查无法。
为强化人才支撑,她所在的县加强了对中医人才的培训。
“近期,我们正在接受由盐池县医疗健康总院组织的中医培训,培训老师多是宁夏医科大学及自治区中医医院的学科带头人。”高文丽说。
就中医馆而言,人才短缺依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目前已引起各方重视。
据刘培生观察,中医馆建立之前,因为没有“阵地”,一些中医大夫转到西医、临床;中医馆建好以后,中医大夫慢慢又回过来,甚至还有西医转做中医,“原来是‘中转西,现在出现了‘西转中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