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1-11-02 01:06杨艺同赵玉宗肖江南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11期
关键词:过度居民旅游

杨艺同,赵玉宗,2,肖江南

(1.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2.中国旅游研究院乡村旅游研究基地,山东青岛 266071)

当前,过度旅游(Overtourism)现象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众多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热门议题,部分地区出现环境陷阱(Environmental pitfalls)、空间拥挤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地方感,引发如巴塞罗那的“难民欢迎,游客回家”,布达佩斯的居民驻地抵抗等“反旅游(Anti-tourism)”社会运动[1,2]。2016—2020 年“Overtourism”与“Over-tourism”的谷歌学术趋势跟踪显示结果见图1。“过度旅游”的搜索量自2017 年后逐渐上升,在2019年搜索量达到顶峰。“过度旅游”现象引发激烈讨论,主要集中在对过度旅游的内涵界定、不同旅游目的地过度旅游现象的表征及如何应对等方面。同时,过度旅游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分支,对认识和理解未来旅游发展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3]。

图1 2016—2020 年“Overtourism”与“Over- tourism”的谷歌学术趋势

尽管过度旅游现象与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其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仍存在着较多的争议与分歧[4]。一般认为,过度旅游是指旅游对当地社区和自然环境的过度负面影响,早期对过度旅游问题的辩论大多是在学术领域之外进行的,近来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5]。同时,受旅游发展模式、周期阶段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过度旅游现象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征也呈现差异性。当前,过度旅游的典型案例多集中于欧洲、大洋洲等,亚洲的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过度旅游问题也逐渐引起重视。本文以“Overtourism”“Sustainable tourism”“Over-tourism”等为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与谷歌学术中查阅相关文献,收集了截止2020 年7 月的71 篇论文和11 部著作,从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理论基础等方面展开分析。

1过度旅游的概念

过度旅游是新近提出的概念,但它所描述和关注的“旅游业对当地社区或自然环境的过度负面影响”现象由来已久。20 世纪60 年代,旅游影响的研究中已有过度旅游的线索[5,6];20 世纪80 年代,学者们对旅游目的地承载力的研究是对过度旅游现象的响应,随后又延伸出环境可持续、居民视角下的游客拥挤度感知等研究主题[7];20 世纪90 年代后,开始逐渐转向行业参与者与游客责任等更广泛的研究视角[8]。过去10 余年,随着巴塞罗那、威尼斯、巴黎等欧洲城市游客接待量持续增多,反旅游(Anti-tourism)、游客回家(Tourists go home)等社会运动不断兴起,过度旅游作为媒体话语首先使用,并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被政府、国际组织和学者广泛关注。自2017 年“过度旅游”概念提出以来[9],世界旅游组织(UNWTO)、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等组织机构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现象的内涵、表征、对策等进行了广泛讨论,试图通过对“过度旅游”的透视,探寻未来更恰当的旅游发展新形式,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10,11]。

学者对过度旅游概念内涵的解读引入了不同的视角,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承载力、生活质量与体验质量、综合性3 类(表1)。基于旅游地承载力角度,当游客的接待量超过其承载能力时,就会出现过度旅游现象,这一视角的研究侧重于对承载力的实证测量[12-15]。从居民或游客角度而言的过度旅游界定侧重于研究过度旅游对当地居民与游客等利益相关者带来的负面影响,集中分析过度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质量和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10,16-18]。从更加综合性的视角来看,过度旅游是一个复杂而又多维的问题,不仅指游客的过度活动,还涉及更多的利益主体,包括目的地无法在一定时间内有效处理旅游活动,对旅游参与主体进行的过度引导、过度开发等[5,19,20]。虽然上述概念的出发视角有所差异,但是均认同过度旅游是指在特定的旅游目的地中由于游客不受控制的集中增长所造成的一种具有负面影响的旅游现象。从狭义范围看,过度旅游一般定义为旅游的快速发展导致游客接待量超过了目的地的承载量,进而对目的地或其部分地区的社区坏境或自然环境产生过度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游客的体验质量方面。广义范围的过度旅游除指过量的游客活动及各参与主体进行过度旅游引导、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等行为外,还侧重从更广泛的社会和城市发展角度来看待[21]。

表1 过度旅游概念

2 过度旅游的研究内容

由于经济水平、旅游发展阶段、居民游客感知等的差异,不同旅游地对过度旅游现象的表现也有所区别。从现有文献看,基于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是当前过度旅游研究的主流方式之一,研究内容集中于影响因素、现实表征、管理策略等方面(图2)。

图2 过度旅游研究框架

2.1 过度旅游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地特征差异是过度旅游的影响因素之一。热点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导致大量游客前往,更易引起拥挤现象,但不受控制的过度流量会侵占居民的个人空间,降低旅游地的独特体验感知,进而引起居民与游客不满[22]。旅游地的承载力强弱存在差异,面对相同数量的游客时,承载力较弱地区更易产生过度旅游现象,破坏生态、社会活动的平衡[12]。同时,不同的旅游形式,如游轮旅游[23]和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旅游活动等[24],往往呈现游客的集聚性游览和瞬时性增长,从而产生过度旅游现象。

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诱导过度旅游,这包括交通技术的快速化[25]、社会媒体宣传方式的多样化[26]和“爱彼迎”等短租预订平台的兴起[27]。交通的快速化与便利化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方便了游客出行,提升了游客抵达旅游地的能力。在旅游旺季,快速交通将游客便捷地集中到旅游地,导致游客密度增加,出现拥挤现象[28]。形式多样的社会媒体对旅游地的大量宣传与促销往往引导着游客在特定时间集中前往,导致旅游压力增大[26]。“爱彼迎”等线上租赁平台的兴起,拉近了游客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距离,增加了旅游地的住宿密度[29],但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会引起居民的不满[30]。同时,线上租赁平台以其低廉的价格、便利的特点吸引着游客,使市场需求增加,企业与投机者看到其隐含的商机而进行房地产投资,提升当地的房价,对原住民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31]。某些旅游地夜间经济发展迅速,在丰富夜间生活、提升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噪音、垃圾、拥挤和有损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32]。如,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夜间经济不受控制地发展,噪音、街头犯罪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居民产生了抱怨与抵抗行为[33]。

旅游地的管理与规划也是过度旅游的重要影响因素[34]。旅游行业管理者对旅游地的不恰当管理,可能出现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文化破坏、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同时,旅游企业的过度低价竞争降低了住宿、航空交通等旅游成本,低廉的价格有助于吸引大量游客[4]。

2.2 过度旅游的表现形式

过度旅游的首要表现形式是过多的游客数量和较高的游客密度,其在增加旅游地游客与居民的旅游拥挤感知[22]的同时,更易产生空间冲突。由于旅游需求的快速持续增加,德国慕尼黑的游客人数不断增长,游客与居民就有限的空间进行争夺,逐渐使当地居民产生敌对与排斥现象[32];新西兰皇后镇以宁静、自然、美丽的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但过多游客的到来产生了严重的拥挤现象,无法达到预期的旅游体验质量,损害了旅游地形象[15]。

居民的反旅游社会运动也是过度旅游的重要表征。作为居住在旅游地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居民受旅游活动影响更为直接。过度旅游导致物价、房价及相关服务费用上涨,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28],旅游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关系[35]。社会运动是居民应对过度旅游、减缓旅游地压力的方式[10]。布达佩斯居民通过社会抵抗运动反对2017 年奥运会的申办和一个有争议的城市公园的开发[2]。由于受到游客过度增长的威胁,阿拉斯加海岸居民开展社会运动,谴责旅游的无限增长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损害,要求提高居民在社会中的权利[36]。

城市绅士化也是过度旅游的表现形式之一。一方面,过度旅游使城市被过度开发与改造,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结构与文化环境风貌,缩小甚至剥夺了城市居民原有的社会权利[37];另一方面,对城市的原住民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旅游开发使部分中高收入群体进入旅游目的地,进而对当地的房价物价等产生抬升作用[28],影响原住民的正常生活[27],使原住民逐渐搬离,导致了城市的绅士化现象。

过度旅游还表现为对社会与环境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过量的游客及其不恰当的旅游行为导致了旅游地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对许多旅游地特别是较脆弱的旅游地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38];另一方面,过度旅游产生的交通拥挤、噪音等问题也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社会生活,这些问题造成的负面成本甚至超越了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15]。

2.3 过度旅游的管理策略研究

过度旅游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干预、调整旅游发展方向、优化旅游绩效目标、控制访客量等方面。①城市规划干预是指在城市建设时就考虑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设计合适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Panayiotopoulos、Pisano 根据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疗养旅游的发展特点,将旅游、建筑和城市设计结合在一起,提出开发城市电枢连接新城和旧城,升级现有的基础设施,回收旅游空间供当地居民使用,开发居民与游客共享的公共空间等干预措施来重构城市规划,调整旅游发展方向[39]。②调整旅游发展方向,优化旅游绩效目标是应对过度旅游问题,实现旅游转型升级,促进旅游新发展的重要策略。Benner提出,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需要调整,须从追求游客数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社会、文化和生态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40]。挪威峡湾活动的案例说明,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优化目的地绩效指标,即从之前仅关注增加游客数量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重视游客需求,解决过度旅游冲突,建立更具经济、社会和环境复原力的旅游系统[41]。Pasquinelli、Trunfio 认为应建立智慧城市旅游模型,融合技术(交通技术、数字技术等)、人力(居民等)和资本(社会资本、资源资本、管理资本等),创造旅游公共价值架构,并通过旅游流量优化、改善基础设施来减轻游客增多的压力,加大对居民旅游负担的补偿(旅游税)等具体措施来改善过度旅游产生的影响[42]。

2.4 研究方法

目前,过度旅游以定性研究为主,多数学者采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对旅游地居民或游客进行考察与访问,对现象进行研究,更加真实、近距离地了解案例地中过度旅游的具体表现及受影响各方的真实反应。如Borrajo、Blanco、Vera等对报纸、博客和YouTube帖子进行了转录与手工编码,同时对3个不同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社会运动的参与者、酒店工作者、政府管理者)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更加深入全面地收集信息[43]。Phi 则对202 篇新闻进行了内容分析,来解释新闻媒体是如何影响过度旅游的[4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更加客观地判断过度旅游的相关问题,定量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过度旅游研究中。如Cheung、Li 采用回归分析、结构模型等方法来确定游客、居民的相关行为和游客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发现过度旅游导致的游客—居民关系的恶化有显著的滞后效应[45];Kim、Choi、Chang等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来测量过度旅游中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因素与居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46]。

3 过度旅游研究的理论视角

文献梳理发现,“过度旅游”一词最早由媒体提出,属于媒体话语。随着研究的深入,过度旅游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问题,学者们分别从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进行探讨和分析,其中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如表2 所示。

表2 过度旅游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倡议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文献分析表明,过度旅游研究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涵盖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3 个方面。其中,自然可持续的研究内容包括旅游发展对相关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空间、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及环境的影响;经济可持续主要包括对价格过度竞争、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和旅游经营者(企业)发展策略的可持续性研究;社会可持续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社会恢复力,以及超越环境、经济的社会影响的考虑,对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Cheung、Li 利用社会可持续理论探讨了过度旅游情景中游客增长与主客矛盾之间的关系[45];Benner 以亚得里亚海优质旅游发展为例,从过度旅游发展转换到可持续发展,需要调整旅游业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方式,建立涵盖社会、文化和生态高质量增长在内的更广泛的目标,过度旅游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旅游发展与众多因素间的平衡,探寻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40]。

3.2 社会承载力理论

社会承载力指各种社会系统条件特别是资源条件下可以支持的最大人口数量[47]。社会承载力区别于传统的生态学承载力,更多地考虑人类自身因素的影响。Namberger、Jackisch、Schmude 通过对慕尼黑社会承载能力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旅游类型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影响,测量了居民对当地过度旅游的容忍程度[32];Alexis 则在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过度旅游多出现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最后两个阶段,这时的游客人数超过了目的地及其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同时当地居民感受到超负荷和失望[1]。

3.3 社会正义理论

社会空间正义是指将社会资源以正义的形式实现公正的地理分配。最早使用“空间正义”概念的是戈登·H·皮里,他在《论空间正义》中阐述了“空间正义”概念化的可能性,之后作为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引入到旅游地理研究中。Diaz-Parra、Jover 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探讨了旅游业快速增长和过度旅游对社会空间转变产生的一些不公正现象,并分析了随着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与游客间关系的变化[37];Phi则立足社会正义视角,分析了重塑旅游业和流动性的重要性,探讨了不同旅游行为者在解决过度旅游中的责任,重新界定发展旅游的目的和意义,从而解决与过度旅游有关的负面后果[44]。

3.4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行为心理学和人类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看成是一种计算得失的行为,并认为人类的一切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20世纪80 年代,旅游研究中开始引入该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旅游影响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48]。Gonzalez、Coromina、Galí 融合社会交换理论与承载力理论,分析了旅游地居民的交换关系,得到居民对旅游的依赖性会影响其是否进入交换关系[49];Kuscer、Mihalic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探究不同利益居民对过度旅游影响的态度与看法[50];Lalicic 引入环境心理学中的“孤独感”与“怀旧”概念,构建的居民情感的新分析框架,用以衡量居民对城市环境中过度旅游现象的反映[51]。

4 展望

过度旅游研究不但在内涵与内容上有新拓展,而且与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与转型等问题进行了有机衔接,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为,以下3 个方面可以作为过度旅游研究的重点:①构建过度旅游研究的理论框架。立足于当前不同旅游地过度旅游的案例研究基础,突出过度旅游现象的历时性和地区性特征研究,围绕过度旅游现实表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内容,探索建立核心命题,构建过度旅游研究的理论框架。②强化过度旅游的解决策略研究。过度旅游问题复杂且多维,应在系统与综合分析旅游地过度旅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过度旅游的应对策略研究,为旅游地缓解过度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③开展过度旅游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过度旅游研究涉及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门类,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特点,应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多视角探究,以推动过度旅游研究中多学科的融贯发展。

对我国的许多旅游地而言,尽管并未成为国际过度旅游研究中的典型案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过度旅游现象。过度拥挤、人满为患等问题在我国不但存在,而且在某些旅游城市、旅游旺季和热点旅游景区比较严重,产生了很多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21]。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暂时性地缓解了过度旅游的不利影响,但这一问题的深度讨论已推动了对旅游发展模式的批判性审视[52]。尽管还存有不同的争论,但有理由去质疑过度旅游背后的大规模增长模式与资本视角,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和公平增长的更小、更缓慢、更具变革性的旅游形式[53]。

猜你喜欢
过度居民旅游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石器时代的居民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旅游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高台居民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