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PLA2水平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

2021-11-02 07:00:34唐亮杨帆杨丽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7期
关键词:发组颈动脉新生

唐亮,杨帆,杨丽莉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广东 东莞 523900)

0 引言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卒中,其作为一种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的疾病[1,2]。脑梗死再发作为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3],对其进行早期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SMI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作为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曾有研究发现新生血管分级对于预测脑梗死再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4]。另一方面,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具有促炎症和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曾有研究明确证实了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参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等阶段[5]。故基于此,笔者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并基于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将SMI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PLA2检测运用于脑梗死再发的早期诊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于我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63-80岁,平均(69.7±5.6)岁。所有患者均明确研究意义,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临床经头颅CT和/或MRI检测确诊为初发脑梗死的患者;(2)临床资料齐全的患者;(3)明确研究意义,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或合并精神病的患者;(2)合并心脑血管等严重器质性疾病以及精神病的患者;(3)患有脑出血性疾病、心源性脑梗死以及低血压性脑梗死的患者;(4)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 方法

1.3.1 SMI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选用东芝Aplio 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4-11MHz。患者取仰卧位,先常规超声长轴和短轴扫查双侧颈总动脉近段、中段、远段、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观察上述部位有无斑块,记录斑块所在侧,斑块厚度、内部回声。选取低回声斑块及以低回声斑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厚度大于2mm,利用SMI技术功能,观察斑块内有无微细血流信号,记录斑块内新生血管位置。依据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表现将斑块分为以下四级:Ⅰ级,斑块无增强;Ⅱ级,斑块内部或周边数个点状增强;Ⅲ级,斑块周边和内部散在点状及线样增强;Ⅳ级,斑块内部和周边弥漫点状及线样增强。

1.3.2 PLA2检测方法

用EDTA抗凝管取患者血2mL,1500rpm/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试剂采用天津康尔克人血浆脂蛋白磷脂酶定量测定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1.4 脑梗死再发的评估

1年后通过电话、门诊复查、住院检查进行随访,以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过头颅CT和/或MRI证实以头颅内单侧再次新发脑梗死为研究终点。将所有纳入对象基于脑梗死是否复发分为再发组、未再发组。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亦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脑梗死是否再发为因变量,以PLA2检测水平、新生血管分级为自变量,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脑梗死再发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独立风险因素预测脑梗死再发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应用单变量Z值检验比较预测效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再发组与非再发组指标比较

根据随访结果,69例随访患者中32例为脑梗死再发,未再发脑梗死患者为37例。与未再发组相比较,再发组PLA2水平(12.15±6.07 VS 7.31±2.95,t=9.908,P<0.01)和新生血管分级明显增加(χ2=39.644,P<0.01)(表1)。相关研究结果提示,SMI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PLA2检测是脑梗死再发预测的有效指标。

表1 再发组与非再发组指标比较

表2 脑梗死再发风险预测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 回归分析结果

在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之前,单因素会回归分析表明PLA2水平以及新生血管分级均是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故笔者将PLA2水平以及新生血管分级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亦证明PLA2水平以及新生血管分级均是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12,P=0.038;OR=1.916,P=0.042)。

2.3 ROC诊断指标分析结果

图1.7以新生血管分级,PLA2水平检测及联合预测变量预测脑梗死再发风险的ROC曲线比较图

以新生血管Ⅱ级以上、PLA2水平≥8.0μg/L以及联合诊断预测脑梗死再发风险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8.1%、81.1%、93.8%、89.2%、96.9%、100%。其中联合诊断预测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84,95%CI:0.949-1.000)。相关研究结果提示,SMI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PLA2检测能显著提升脑梗死再发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脑梗死会显著提升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故而早诊断、早干预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6]。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是再次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斑块破裂和临床事件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斑块的稳定性,曾有权威指南推荐在有必要进一步对患者进行风险评级时,PLA2检测比传统hs-CRP具有更高的特异性[7]。另一方面,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也是众多脑血管风险中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8]。因此,笔者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并基于多年临床经验积累,使用SMI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PLA2检测运用于脑梗死再发的早期诊断,并对其临床应用潜力进行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SMI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PLA2检测能显著提高脑梗死再发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及时评估脑梗死再发的风险,从而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PLA2由成熟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并受炎性介质的调节,其通过水解ox-LDL-C上的磷脂,生成促炎物质,具有促炎症和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促进斑块的形成、进展并在动脉内膜内形成坏死核心,使斑块其稳定性减弱[9]。此外,较之于与正常血管结果,新生血管管腔是由少量内皮细胞组成,缺乏管壁平滑肌、完整基膜和结缔组织支撑,脆性和通透性都较大,容易诱发出血和炎症浸润,促进斑块发展、血栓脱落,进而易诱发脑梗死再发[10]。笔者将上述两个指标进行有效整合,全面系统评估患者脑梗死再发事件的风险。另外,动脉硬化斑块炎症活动和新生血管之间可能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炎症活动促进细胞粘附分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促进新生血管的产生,而新生血管往往位于脂质富集区和炎症活跃区。因此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联合外周血PLA2的检测,对观察斑块的稳定性有很大意义。

最后,本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鉴于样本量有效,故本研究结果的推广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建议纳入更多的研究对象,以期为研究结果的系统论证奠定更为坚实的数据基础。

猜你喜欢
发组颈动脉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晚发精神分裂症与极晚发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
天津市早发型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负担及相关因素的横断面研究*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孕妇甲状腺功能及妊娠结局比较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