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国泽 陈厚赏 梁小云 汤国强 黄艺 阮世伟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也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首要病因。根据国内统计数据,发病率分别居男性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和第三位,死亡占全国肿瘤死因的22.7%[1-2]。手术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法,但是会直接造成肺部创伤,引起肺生理功能下降,导致术后肺炎、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生活质量及预后[3]。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所在医院近年于肺癌手术患者中开展了术前肺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肺功能改善、防止肺部感染方面收效理想,现报道如下。
以2018年1月-2020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68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理组织学证实TNM Ⅰ~Ⅱ期肺癌,外科手术治疗指征;肺功能正常或合并轻中度呼吸系统慢性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一般状况良好,KPS≥60分,预计生存期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转移性肺癌;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及器官功能障碍;肢体功能、认知功能、视听或语言功能存在异常,无法正常配合康复锻炼;术前明确肺部感染,或感染高危倾向,如白细胞计数减低、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术前1周抗生素治疗及预防应用史;临床资料不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试验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5~79岁,平均(60.86±11.25)岁;吸烟史22例;左侧病变18例,右侧病变16例;TNMⅠ期10例,Ⅱ期24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27例,开胸手术7例;楔形切除8例,肺段切除9例,肺叶切除17例;合并呼吸系统慢性病7例。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44~76岁,平均(61.02±10.93)岁;吸烟史21例;左侧病变19例,右侧病变15例;TNM Ⅰ期12例,Ⅱ期22例;VATS 28例,开胸手术6例;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11例,肺叶切除16例;合并呼吸系统慢性病6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围术期予以患者常规临床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手术前准备。心理干预、营养支持、体位引流联合雾化吸入、改善呼吸功能、口腔卫生清洁;(2)术后予以合适体位,加强病情监测;予以吸氧,鼓励咳嗽,按需吸痰,视情况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缺氧征象,手术部位疼痛严重者应用止痛剂,妥善固定胸带,根据病情及患者需要指导翻身;(3)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保持液体平衡,加强营养补充;维持胸腔引流通畅,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敷料卫生干燥等。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术前肺康复训练,训练方案包括药物康复与物理康复两个部分,于术前3~5 d开始,具体内容与实施方法如下:(1)术前个体化予以患者盐酸氨溴索片口服,和/或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积极祛痰。(2)术前予以患者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或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吸入等,积极抗炎平喘。(3)指导腹式呼吸训练。患者立位、坐位或半卧位,双手分别置于前胸、腹两处,以鼻用力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再以口缓慢呼出,配合腹部起伏,深呼缓吸,注意放松辅助呼吸肌群,保持胸廓最小活动幅度。2次/d,10~15 min/次,约连续呼吸20~30次,初始训练时连续呼吸3~4次后休息,避免过度换气引起憋气、喘息和支气管痉挛。(4)指导缩唇呼吸训练。患者立位或坐位,闭口经鼻缓慢深呼吸至最大肺容量,略屏息后,嘴呈口哨样将气体缓慢经口呼出,呼吸时间比控制在1∶(2~3)为宜,缩唇大小与呼气流量以等高水平20 cm处蜡烛火焰倾斜但不熄灭为宜,2次/d,10~15 min/次。(5)指导有效咳嗽。患者取舒适坐位或卧位,先进行数次深呼吸,气末屏息1~2 s,身体前倾,用力咳嗽,将深部痰液引至咽喉处再咳出,期间配合扣背松动痰液,或以双手轻压两侧胸廓,固定减震,减少牵拉肺脏引起疼痛。(6)吹气球训练。选择容量为800~1 000 ml的气球,指导患者深吸一口气,含住气球缓慢吹气至气球目标大小,训练不要求快吹,而是强调尽量将肺内气体吹出,以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结果,借助气球膨胀发挥鼓肺作用,促进肺内残留气体排出,改善气体交换。(7)采用激励式肺计量器辅助呼吸训练,装置设有600、900、1200 ml 3个刻度,根据对患者的评估,将指针调至目标刻度,患者坐位或立位,自然呼气后,含住肺量仪咬嘴吸气,移开咬嘴缓慢做缩唇呼气,流速维持浮标在目标范围为宜,缓慢深呼吸至最大限度,2次/d,15~20 min/次。(8)对于耐受的患者,指导全身训练和爬楼梯训练,期间辅以腹式深呼吸或缩唇呼吸调整节奏,2次/d,步行5层以上楼梯。不耐受者,视情况个体化指导散步、快走、原地蹲起等运动。
术后随访,评价两组咳嗽效力与肺功能,统计术后肺炎发生率。术后肺炎评价标准:患者术后7 d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呼吸急促,肺湿啰音或伴呼吸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偏高,血沉加快,胸片示肺部斑片影,磨玻璃影,深部痰液样本病原学培养阳性。
咳嗽效力分别于入院当天和术后48 h时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参照文献[2],将患者咳嗽能力分别6级,分别记0~5分,具体如下:患者无法做出咳嗽动作为0分;咳嗽仅能气流呼出但无声音为1分;轻弱咳声为2分;咳音清楚但无力为3分;咳音清楚,咳嗽有力,但无法连续为4分;可连续3次及以上进行强有力的咳嗽为5分。肺功能指标于入院当天和手术后1个月时进行评价,采用意大利MIR公司肺功能仪,测定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每例患者每项指标各测定3次,取均值记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FVC、FEV1、P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s)
时间 组别 FVC(L) FEV1(L) PEF(L/s) FEV1/FVC(%)术前 试验组(n=34) 3.08±0.69 2.36±0.54 6.16±1.33 76.62±4.19对照组(n=34) 3.11±0.72 2.38±0.51 6.20±1.37 76.53±4.21 t值 0.175 0.157 0.122 0.088 P值 >0.05 >0.05 >0.05 >0.05术后 试验组(n=34) 3.02±0.57 2.33±0.49 6.19±1.12 77.15±4.05对照组(n=34) 2.68±0.61 2.01±0.41 5.07±0.93 75.00±3.68 t值 3.352 2.920 4.486 1.012 P值 <0.05 <0.05 <0.05 >0.05
两组术前咳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咳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咳嗽效能比较 [分,(±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咳嗽效能比较 [分,(±s)]
组别 术前 术后试验组(n=34) 4.07±0.51 3.72±0.39对照组(n=34) 4.11±0.56 2.63±0.41 t值 0.308 11.232 P值 >0.05 <0.05
试验组发生术后肺炎0例,发生率为0,对照组发生术后肺炎4例,发生率为11.76%,组间术后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0,P<0.05)。
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肺癌手术后肺有效容积减少会引起呼吸功能与肺通气功能下降,增加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4];术中单肺通气会引起肺泡氧分压降低,造成肺泡组织通气血流失衡,引起肺损伤[5]。另外,癌肿本身、手术应激、麻醉等因素,也会削弱患者身体功能,引起肺通气障碍与呼吸困难,增加并发症风险,降低生存质量[6]。因此,有效促进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早期恢复,预防和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是临床护理的关键和重点。
术前肺康复训练是根据病理生理学机制,针对性制定和实施肺功能锻炼计划,以帮助患者提高呼吸肌的肌力与耐力,促进胸腔运动,增强肺功能,改善通气功能,增加咳嗽机制效率,促进痰液排出,预防肺不张[7-8]。有研究指出,肺癌手术需要进入胸腔,通过开展术前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心肺功能储备,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9]。另有研究指出,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超过20%,其中以肺炎、肺不张常见,重者可引起患者死亡[10]。而术前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提高肺顺应性,增加患者建立正确呼吸模式,提高术后耐受性,从而加速术后康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11]。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FVC、FEV1、PEF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咳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肺炎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1.76%。说明术前肺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肺癌患者术后咳嗽效能,促进肺功能恢复,这也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原因之一。文献[12]报道,肺癌手术患者术前肺康复训练后术后肺炎发生率(0)低于常规护理(20.0%),与本研究结论相符,肯定了术前肺康复训练应用的有效性与临床优势。
综上,术前肺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肺癌患者术后咳嗽效能,促进肺功能恢复,对预防和减少术后肺炎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