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安
小儿疝气为儿科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腹股沟疝气疾病,男孩的发生率较女孩高。哭闹不止、呕吐、血便及下腹腹胀等均为小儿疝气的主要临床表现,该疾病通常无法自行痊愈,可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手术为目前临床治疗小儿疝气的主要措施,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存在切口大、术中出血量较多等缺陷,对患儿术后机体恢复存在不良影响[2]。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可以减少手术操作所致组织损伤,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势,为此被临床广泛关注[3]。本文主要比较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应用于小儿疝气临床治疗中的价值,详细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接受治疗的66例疝气患儿。纳入标准:(1)经过MRI检查或者X线、B超检查确诊为疝气;(2)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2)合并先天性脏器功能缺陷;(3)合并意识障碍。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上述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均为男患儿;平均年龄(5.98±0.69)岁;左侧20例,右侧13例。观察组均为男患儿;平均年龄(5.75±0.62)岁;左侧24例,右侧9例。两组资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对照组给予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对患儿的右侧腹股沟实施局麻,沿腹外斜肌取手术切口,分离睾丸以后找出疝囊位置,实施高位结扎操作以后,实施切口缝合操作。
观察组给予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实施静脉复合麻醉和骶丛麻醉,完成常规消毒和铺巾工作后,取1~2 cm横向手术切口于患侧下腹横纹位置,逐层切开皮肤、浅筋膜后,使用小拉钩将切口向外环口方向牵拉,随后实施钝性分离操作,可直接探查到精索,将精索提出,于精索前内侧对提睾肌实施钝性分离操作,找出疝囊,将白色疝囊壁提出,确定疝囊当中不存在粘连组织及滑动疝后,对疝囊实施仔细游离操作,避免对精索血管和输精管产生损伤,将疝囊横断,疝囊近端向上剥离,使用血管钳横贯钳夹疝囊,继续向上开展剥离操作,避免剥离过程当中疝囊撕裂及缝扎不牢现象,直至腹膜外脂肪位置,取4号丝线贯穿结扎,于结扎线维持2 cm位置将多余疝囊组织剪除,复位睾丸,针对外环口在2 cm以上患儿,实施外环口缝合缩小操作,随后缝合皮下组织,最后完成皮内缝合切口工作,取敷料贴覆盖及保护手术切口。
术后两组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
(1)观察并统计两组临床指标。(2)记录并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显效为下腹腹胀、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脱出脏器同正常水平相近;有效为疾病相关症状明显改善,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病情好转;无效为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进一步发展[4]。临床总好转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镇痛药物使用率。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明显更少,术后自主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住院时间(d)组别 手术出血量(m l)术后自主活动时间(h)对照组(n=3 3) 1 7.6 4±2.2 5 1 4.2 9±1.1 6 3.3 5±0.4 7观察组(n=3 3) 9.9 8±1.0 7 7.6 8±0.9 2 1.0 8±0.2 9 t值 1 7.6 6 2 5.6 5 2 3.6 1 P值 <0.0 0 1 <0.0 0 1 <0.0 0 1
观察组临床总好转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镇痛药物使用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P<0.05),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和镇痛药物使用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更低(P<0.05),见表3。
小儿疝气为儿科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病症之一,临床相关统计表明,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约4%[5]。长时间腹痛、便秘及腹胀等均为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因多数患儿的病情无法自愈,为此若患儿未获得及时有效的诊治,可随着病程时间延长而提升病情诊治难度,极大程度上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6]。为疝气患儿实施规范化的治疗在促进治疗效果提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7]。
小儿疝气通常为单侧发生,少数患儿存在双侧患病的情况。该疾病的发生同长期咳嗽、长时间剧烈哭闹等因素有关,因小儿人群的疝囊颈和内环较为柔软,提升腹股沟受压迫的风险,加之小儿的血管弹性较高,在疝气出现以后不会有严重内容物死亡现象出现,但是若未第一时间明确诊断并且给予合理的治疗,可能进一步加重内部水肿,导致柔软性丧失,进而诱发内容物缺血性坏死现象,严重影响患儿预后[8]。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为以往临床中治疗小儿疝气的主要措施,但是该术式的手术切口较大,患儿在术中需要承受巨大痛苦,且手术操作对于组织的损伤较大,极不利于术后机体康复[9];与此同时,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束以后患儿极可能出现切口感染和阴囊积液等不良反应,延长术后机体康复时间的同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舒适度,对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均存在不利影响[10]。因小儿的腹股沟管较短,经外环口即可完成疝囊颈分离操作,且实施切开操作以后可以直接开展高位结扎工作,为此小切口、较低位置的手术方式修复疝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为随着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微创技术盛行的产物之一,属于目前临床治疗小儿疝气常用的微创术式,具有切口小、切口层次少、无须过多剥离正常组织等优势,可以减小手术操作所致创伤[11]。男性小儿人群的精索位置表浅,且腹股沟较短,为其开展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时仅需稍微分离,即可将精索和提睾肌清晰显现,更利于高位结扎操作的开展。相比较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的修复层次更少,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且更利于患儿术后机体康复[12]。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临床总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镇痛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小儿疝气临床治疗中可以有利于促进术后机体康复,且可以减轻疼痛感,提升患儿身心舒适度。究其原因,由于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的切口小、对正常组织分离操作少,减轻手术对患儿机体所致损伤的同时,缓解术后切口疼痛感,促进术后机体康复和预后改善。
综上所述,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进一步推广实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