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宇涵
面前的书桌上,摊开了一本江晓原教授的《反思科学》,扉页上,有着教授的亲笔签名。摩挲着熟悉的纸张,思绪从书本发散开去,回到我与科幻的初遇,回到那个蝉声朗朗的夏日。采访江晓原教授,参与筹办科幻沙龙,参加科幻校本课程,参加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并作为学生代表在总决赛的开幕式上发言……
倘若你要问我,科幻对于我的成长有何意义,我会说,科幻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内卷成常态的时代,学生的“卷”大多是为了升学,因此很多人评判这件事是否值得做的标准,便是它对升学有无帮助。是的,大家越来越习惯于用一种功利主义的眼光评估事物,精打细算于其在价值坐标系上的位置,功利主义,或者说,实用主义的话语更容易被倾听。
好的,倘若一定如此,再次回到这个问题,科幻对我的成长有何意义,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只看结果,我发现,我得到了不少奖状、证书,一些头衔,甚至在大学强基面试的现场谈起科幻与哲学的关系,实用主义者可以理解为,科幻帮助了我的升学。
然而我的第一个回答是,科幻帮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无法自我标榜无视实用与功利,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非实用主义者,因此,在定义更好的自己时,除了形式或荣誉的实用,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思维品质的提升,是理想与热爱的生长。
郑宇涵(左)与曹勇军老师(右)
我一直自诩典型的文科生,试图为自己理科不开窍找借口,顺带着也对各种科学理论公式敬而远之。因此,当我看到科幻的“科”字时便自动拉开同它的距离。然而我是幸运的,在曹勇军老师的校本课上,我真正地认识了科幻,了解了科幻是理性与感性碰撞的产物,科学的基础使得幻想非空中楼阁,而是有迹可循的模样。慢慢地,随着认识的深入,我打破了固有的成见,并且真心热爱上了科幻。而与认为科幻艰涩难懂的偏见相反的事实是,我发现科幻作品包含人文关怀,优秀的科幻作品,往往指引我进行深度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以及改编电影《银翼杀手》。人类在追捕仿生人的过程中愈发丧失人性,与此同时,仿生人则逐渐显露出了人性的一面。最后引发的深刻问题,便是人与仿生人的区别,人何以为人?至此,科幻作品引发了哲学的思考,丰盈了其原有的意义。独立思考这些问题,使我感受到了一种思维的尊严、一种人的尊严。
说到底,读科幻有什么用?无非就是懂得热爱科学,懂得守护人文,懂得发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