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之隽《忠孝福》编创时间、目的和原型考论

2021-11-02 09:26丁淑梅王士春
文化遗产 2021年5期
关键词:黄氏长洲原型

丁淑梅 王士春

一、编创时间、目的考问

此剧编创时间、地点、演出情形等,陈元龙序及剧末下场集杜诗多有提示。陈序云:“余时署督两广,内兄宋观察澄溪适至,爱其所传王维、杜牧事,诵先芬以求新乐,意甚勤。盖祖孙三世,前后八十年,人积绪芬,颇难串括。黄子一日而构局,一月而脱稿,题曰《忠孝福》以该其世。付梨园唱,一登场则欲歌欲泣顷座客。澄溪携归吴阊,大合乐于虎邱,观者如堵,至压桥断堕水。或绣板为画幅,餙丹青以鬻诸市……”(6)(清)陈元龙:《忠孝福序》,(清)黄之隽:《忠孝福》上卷,康熙黄氏家刊堂乐府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本戏曲丛刊六集》第4函,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序者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海宁人,曾任广西巡抚、多部尚书,著《爱日堂诗》等。其述署督两广,即康熙五十年(1711)至五十七年(1718)赴桂林任广西巡抚事,彼时黄氏为陈之幕宾。据《冬录》,陈氏任桂七年间,黄氏皆在桂随任,惟康熙五十二年(1713)、五十三年(1714)曾回南京应江南乡试:“在粤先后七年。中间,癸已(1713)、甲午(1714)两科应举,还江南,往来道途必四阅月,公必遣使送迎,丰其资斧。厥后,丁酉(康熙五十六年,1717)科,五十之年已至,浮云野鹤,场屋念灰矣。”(7)(清)黄之隽:《堂集》附刻《冬录》,《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21册,第629页。宋氏是陈之内兄,新发现《长洲宋氏世谱》载,宋广业,号澄溪,撰《兰皐诗钞》等,其仲叔宋德宜乃陈之岳父。(8)(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1“世系图考上”,第11、12页、卷2“世系图考下”,第1-3页,上海图书馆藏凝远堂刻道光四年(1824)本。

再看康熙五十六年四月宋氏由肇往桂事。新见《长洲宋氏世谱》中宋志益《显考澄溪府君行述》详记之:

孰意丁酉初夏(1717),府君为兴建家祠,日夜谋归,不孝挽留再四而不见听。呜呼!痛哉!先是先侍御济南双忠祠、先王父临城功德祠已俱移咨本省,送入乡贤祠……府君曰:“我不归何以慰众绅士意?”不孝长跪泣曰:“大人能乞假归养,儿独不能乎?姑少留,明年七十大寿,儿得请假同归,未迟也。”府君曰:“汝勿遽,我今且往粤西,或再来耳。”遂呼舟戒行李,不可复止。孰意竟成永诀也?呜呼!痛哉!府君行后,不孝时遣力,候问于道。府君月必有信见示,一信或连数纸,笔力遒劲,语意详悉。在粤西时,大中丞陈乾斋姑父留以度暑方行。仲冬(十一月)抵长沙,商邱八叔父暨王树先表兄复留度岁,领略楚中山水。故以初春(1718)始由武昌东下,于四月归里。宾朋有自吴中来者,称府君意气豪迈,不减盛壮时。至闰八月,同人以府君七十大寿,预订于虎邱燕集,续曩昔山塘唱和之盛。(15)(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6“行述墓志中”,第22、23页。

此所记“府君”事,即康熙五十六年四月,宋广业欲返苏建祖父合祠、办七十寿诞、遂离肇先至桂林陈氏处度暑、十一月至长沙、经武昌、于次年(1718)四月抵乡、八月办虎邱燕集事。据上次宋氏三月离肇四月至桂时间点推算,自肇至桂短为几天,多不过两月。宋氏此次四月离肇,若中途无停留处,其至桂最早为四月,最晚为六月下旬。《爱日堂诗·宜人集二》亦有二诗《内兄宋澄溪观察从端州将返吴门,取道桂林,贻诗四首留别,依韵奉酬》《澄溪明年七十矣,自端州来会,逢诞日率赋为寿》记述此事,后诗言宋氏在桂过六十九岁生日。据《长洲宋氏世谱·世系图考下》等,宋氏生日为十月初五(16)(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2“世系图考下”,第3页。,联系宋志益行述所说,宋氏此次留桂时间,最短为六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最长为四至十一月,都远超一个月,且六至八月间多为酷暑,这正与他请黄氏作此剧时留桂的时间相合。再看前诗句注:“恩纶叠锡扬忠孝,宗袥重新赖典司(外舅祖蒙恩载入祀典,先生此归专为建祠之事)”(17)(清)陈元龙:《爱日堂诗》卷17“宜人集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83册,第283页。,“宗袥重新赖典司”指宋氏回乡建祖父合祠,“恩纶叠锡扬忠孝”则明示宋氏在桂请黄氏作《忠孝福》。由此可知,宋氏请黄氏作此剧目的,即建祖父合祠之际播演此剧,颂扬先芬。

综上,康熙五十六年宋氏访桂事与此剧编创事颇符:陈氏已呈明宋氏请黄氏编创此剧;黄宋交往密切,正与黄宋磋商编创此剧相应;宋氏此次留桂远超一个月,其间六月至八月多为酷暑,与黄氏作此剧时间相符;宋氏此次往桂为筹措祖父合祠、办虎邱寿诞燕集事,正与陈序说宋氏为颂扬先芬倡编此剧、宋氏携剧归乡“大合乐于虎邱”事相合。由此可断,此剧作于康熙五十六年,行月当在六月至八月间;宋氏倡编此剧目的是返苏建祖父合祠、办虎邱燕集演播此剧。

二、人物原型与编创策略考论

作为命题剧作,黄氏编创此剧需首先再现原型人物,播扬宋学朱、宋宓、宋广业等宋氏祖孙的忠孝美德,故剧中脚色与人物系列,皆有据实敷演之脉络。如剧中脚色殷旭、殷俭、殷性等殷氏四代十七人,敷衍自宋学朱、宋宓、宋广业等宋氏祖孙。另一系脚色韦宣、韦康、韦镐祖孙,敷演自韩承宣、韩世琦、韩镐。权奸花荠、苗茄、德王敷演自杨嗣昌、田唯嘉、朱由枢。伏脉人物柴标、祖公敷演自柴标与宋广业所梦道人、颜继祖。已有研究虽梳理出部分人物原型,尚未详审,更未能探及黄氏之编创策略。以新发现《长洲宋氏世谱》所载宋学朱族裔文献,结合《明史》《历城县志》《山东通志》《启祯野乘》《兰皐诗钞》等相关记述,可重新考论。

二则,生扮殷旭长子殷俭、旦扮长媳仲氏原型,是宋学朱长子宋宓、长媳仲氏;小生扮殷俭长子殷性和长媳颖氏原型,是宋宓次子宋广业、次媳钱氏。先说殷俭和仲氏,在《庭训》《惨讣》《哭骸》《礼魂》《筹税》《捐赈》等出目中,殷俭于父殁后只身赴济寻父骸,于丛骸中“血滴试之”“赤淋淋十指将枯”,终不得而招魂归葬,又只身赴阙请亡父。入宋后其与两弟同中进士,拒宦侍亲;又与妻仲氏在长子殷性临城知县任上变卖家产赈灾;卒后临城士民建功德祠崇祀,得赠翰林学士、光禄大夫。其妻仲氏“卖珠迴再典钗梳”力助捐赈,不顾高龄赴济督促任职山东的殷性重修双忠祠,寿享百龄,赠一品太夫人、御赐匾额“北萱暎彩”。对读《长洲宋氏世谱》载宋广业《显考俭斋府君行述》、王士禛《诰赠光禄大夫孝廉俭斋宋公墓志铭》、尤珍《宋孝廉俭斋先生传》等文献可知,殷俭、仲氏夫妇原型乃学朱长子宋宓、长媳管氏。宋宓(1625-1686),学朱长子,号俭斋,父殁后随五叔赴济寻父骸,“号哭刺血,遍滴丛骸,血泪两枯,感动道路,累月终不得,官其地者力劝府君招魂而返”;又同五叔、仲弟德宜赴阙请。又于次子广业临城令任上“闻临城灾旱已极,尤形于色,熟筹救济之方,典质先廷尉遗产,复多方称贷,悉携之而北”;卒后临城士民建宋孝廉功德祠,赠文林郎、光禄大夫。宋宓妻管氏(1625-1710),嫁至宋家值公公殉难,能奉姑持家,“乡党称为贤妇”;又典妆奁赈临城灾,不顾高龄赴济命广业重修双忠祠;终年八十六、赠一品太夫人、御赐匾额“北萱暎彩”。(20)(清)宋广业:《显考俭斋府君行述》、(清)王士禛:《诰赠光禄大夫孝廉俭斋宋公墓志铭》、(清)尤珍:《宋孝廉俭斋先生传》,见(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5“行述墓志上”,第23-46页、卷8“小传”,第38-40页。再说殷性和颖氏,在《廷对》《诀胜》《投诚》《擢职》《谒祀》《慈养》《福缘》等出目中,殷性“能文能武,克孝克忠”,曾助仲叔剿滇蛮,擢翰林学士而辞官给父,外任临城令与父共赈灾,任山左观察使重修双忠祠,后“陈情乞养”,妻颖氏。据《长洲宋氏世谱》,宋广业(1649-1719),宋宓次子,字性存,历临城令、商南令、济东道等,多有惠政,后乞归养母。原配钱氏生子“踰月而卒”。(21)宋志益:《显考澄溪府君行述》、王掞:《诰授奉政大夫分守济东道兼理通省驿传按察使司佥事加八级澄溪宋君墓志铭》,见(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6“行述墓志中”,第12-32页。

三则,剧中殷旭一门其余脚色,如殷恪、殷义等十一位后人原型,为宋德宜、宋定业等宋学朱后人。剧中殷氏后人亦忠孝高才,多庇荫擢任:如殷旭次子殷恪中榜眼,任翰林学士、大司马、丞相;殷旭季子殷畴中进士,“哀毁先亡”;殷俭另两子殷义任浙西转运使、殷闲任河南尹;殷恪三子殷坚任少司马、殷约任内阁学士、殷立任岭西郡守;殷性子殷亮,殷义三子殷怀、殷胄、殷敷“荣擢监司府尹省郎”。据《长洲宋氏世谱》相关史料,宋学朱后人入清多仕途荣达:如学朱次子宋德宜(1626-1687),顺治乙未科二甲进士,任翰林学士、多部尚书,晋文华殿大学士,谥文恪(22)(清)徐乾学:《文恪宋公行状》、(清)梁清标:《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加一级文恪宋公墓志铭》,见(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5“行述墓志上”,第47-61页。;宋学朱季子宋德宏(1630-1663),号畴三,举人,因病早亡(23)(清)宋定业:《显考畴三府君行述》、(清)王喆生:《正谊宋先生事略》,见(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5“行述墓志上”,第72-81页、卷8“小传”,第41页。。宋宓季子定业任绍兴知府、四子绍业任安阳知县(24)(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2“世系图考下”,第9、14页。。德宜长子骏业任兵部侍郎、季子大业任内阁学士、四子建业曾任职广西(25)(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1“世系图考上”,第13、21、32页。。广业次子志益,定业长子师曾、次子志虁、季子志契皆做官。(26)(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2“世系图考下”,第3、14、15页。可见殷旭一族后人原型皆对应学朱一脉后人。

对读传奇与世谱,可知剧中殷氏祖孙十七人的姓名字号、籍里家世、官爵宦迹等,皆敷演自宋氏祖孙,足见此剧以宋氏忠孝史事入戏的实录性质。从原型人物至剧中脚色,如何重构史事以成戏事?以主脚人物殷旭看,此形象之所以感动千古,正缘于黄氏择取宋学朱忠勇史事塑造典型人物的编创策略。在《长洲宋氏世谱》《启祯野乘》中,学朱忠勇有革除钱弊、弹劾权臣、抗清被杀三事(27)(清)邹漪:《启祯野乘一集》卷8《宋御史传附周之训》,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第18-20页。。黄氏弃除钱弊事而择弹劾权臣、抗清殉难两事,写就济南抗清又删去巡按章丘史实,为集中笔力“减头绪”,尽显殷旭忠勇。学朱弹劾权臣、抗清殉难本事,妻儿王氏、宋宓、德宜、德宏皆未亲历,管氏还未归嫁,广业更未出生;黄氏却虚构出殷旭家门齐盛,严拒家人阻其劾奸、请求随任等情节,勾连家族人物关系、掀起重重波澜、斟密结构,同时又凸显出其舍身履险决绝对家门大义的影响。为宣扬“忠孝得福”的伦理题旨,黄氏不但实录殷旭祀双忠祠,赠大理寺卿、太子太傅、上柱国等事,更多有夸饰其子孙荣达的隆盛际遇。值得注意的是,宋学朱因拒降被清军残忍杀害(28)(清)邹漪:《启祯野乘一集》卷8《宋御史传附周之训》,第19页。,黄氏却改为殷旭自杀殉节,并添出宋军苦心劝降一段文字,揭批明朝权奸害贤昏暗的同时,亦有粉饰清军为王师之意。黄氏将赠宋学朱大理寺卿的朝廷——南明,改为清朝,也为后文写作倾向埋下了伏笔。

第二,剧中另一忠孝祖孙韦宣、韦康、韦镐原型,是韩承宣、韩世琦、韩镐。在传奇《并叙》《演防》《御敌》《忠殉》等出中,小生所扮韦宣,“字启韩,山右人也,”与殷旭为同年至好,任历城知县时曾将德王“放月钱的册子烧却”,又与殷旭并肩抗敌,城破后“坠城而死”;祀双忠祠,宋廷赠光禄寺卿。在《谒祀》一出中,外脚所扮韦镐,乃韦宣之孙、济南知府,与殷性同修双忠祠。其言殷、韦两家乃世交:“先祖当时与巡按御史殷年祖同在此处殉难,叔父韦康与殷恪世叔同朝相好,下官今守济南,恰遇东省观察使殷公就是年祖之家孙,却又仕宦一处,两家世好,三代同官,岂不是千秋佳话么?本城向有双忠祠奉祀殷、韦二祖,年久荒废,观察公与俺重加修建,轮奂倍昔……”(29)(清)黄之隽:《忠孝福》下卷,《古本戏曲丛刊六集》第4函,第45页。据《历城县志》:“韩承宣,字长卿,山西蒲州人,大学士爌孙,崇祯七年(1634)进士,除淄州知县……调历城……戊寅冬(1638),济南有警,修濬城池,布置井然,登陴誓死守,抚膺泣血,感动士庶,九昼夜不少懈。明年正月二日,城破,率家属数十人持械格斗,死之。事闻,赠光禄少卿,谥忠烈。县人思其德,祀双忠祠。”(30)杨士骧、孙葆田:《(民国)山东通志》卷71“职官志”,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第4、5页。据王士禛《双忠祠记》《苏州府志》等,韩世琦,字心康,韩承宣之子,顺康两朝重臣。(31)(清)王士禛:《双忠祠记》,(清)岳濬、杜诏:《(雍正)山东通志》卷35“艺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6页;(清)宋如林、石韫玉:《(道光)苏州府志》卷70“名宦”,道光四年(1824)刻本,第2、3页。《双忠祠记》云:“康熙四十三年(1704),宋公之孙广业以佥事来为监司,明年韩公之孙镐来知济南府事,惓念济南为先公殉节地,政事之暇,咨访遗献,得祠址于仙台里……即故址鸠工,肇始六月二十有一日,阅三月而溃于成,轮奂有加于旧。”(32)(清)王士禛:《双忠祠记》,(清)岳濬、杜诏:《(雍正)山东通志》卷35“艺文志”,第137页。由此可见,韦氏祖孙姓名籍贯、任职事迹等,皆据韩氏祖孙事敷衍。黄氏之所以敷衍韩氏祖孙,乃因韩承宣与宋学朱同祀双忠祠,韩镐与宋广业同修双忠祠,兼韩世琦、韩镐仕途荣达,正可扶翼此剧的戏史性质及忠孝得福的伦理题旨。因韩承宣与宋学朱交集不多,为强化脚色联系,黄氏虚构出韦宣与殷旭为同年至好、在京誓忠等事;而将赠韩承宣的明朝改为清朝,亦见出向清抑明之情感态度。

第三,剧中权奸花荠、苗茄、德王原型,是杨嗣昌、田唯嘉和朱由枢。在《奸陷》《宣诏》等出中,丑脚扮花荠为参知政事、副净扮苗茄为平章,二人因假公济私被殷旭弹劾后,于宋军攻山东之际,荐殷旭为山东巡按以“借刀杀人”。为此,他们“将济南城内文武官员、兵马粮草调开去镇守别处,止留下微员杂职、老弱残兵屯扎;一面再将火牌止住了五路的营守,不许分粮借兵……”(33)(清)黄之隽:《忠孝福》上卷,《古本戏曲丛刊六集》第4函,第22、23页。致使殷旭、韦宣寡不敌众,兵败而死。后又阻挠殷旭受。最终,两人被宋廷严惩。言花荠、苗茄原型是杨嗣昌、田唯嘉,乃据《明史》、郭都贤《文弱公行略》《饶阳县志》《项城县志》等史料对读,可证原因有三:一是花荠调开济南兵粮、不许各地驰援,致使济南空虚事,与杨嗣昌调山东巡抚颜继祖离开济南,移驻德州,致使济南空虚事相符(34)(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48《颜继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册第6424页。传载:“崇祯十一年,畿辅戒严,命继祖移驻德州。时标下卒仅三千,而奉本兵杨嗣昌令,五旬三更调。后令专防德州,济南由此空虚。继祖屡请敕诸将刘泽清、倪宠等赴援,皆逗遛不进。明年正月,大清兵克济南,执德王。”;二是“苗茄”乃由“田唯嘉”首尾两字衍化;三是花荠、苗茄被殷旭弹劾事,与宋学朱弹劾杨嗣昌、田唯嘉等人相应。据《明史》、郭都贤《文弱公行略》等,杨嗣昌(1588-1641),崇祯十年(1637)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崇祯十二年(1639)赴湖广督剿张献忠,崇祯十四年(1641)因张献忠破襄阳杀死襄王朱翊铭,惊忧而死。(35)(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52《杨嗣昌传》,第21册第6509-6521页。历史上,杨氏因执政过失,及与卢象升、黄道周等忠儒恩怨,而饱受攻击,但凭实言,杨氏颇具忠心才略。据《明史》《饶阳县志》《项城县志》等,田唯嘉(1581-1648)虽有贪赃枉法之咎,但颇有地方实绩、弹劾魏党有功,实为能吏;崇祯九年(1636)清军入关时还以功擢吏部尚书,崇祯十一年(1638)被劾罢归,后在乡抵御农民军,顺治初降清,获赠刑部尚书,但托病未就,寻病卒。(36)(清)单作哲:《(乾隆)饶阳县志》卷下“乡贤传”,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第42页;(清)张镇芳、施景舜:《(宣统)项城县志》卷3“秩官表”,宣统三年(1911)石印本,第7页;(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66《吴麟征传》,第22册第6857页。黄氏为凸显花荠、苗茄的权奸形象,强化忠奸对立的戏剧冲突,遂改易杨、田史事:其一,黄氏改花、苗荐殷旭外任山东而行奸佞之乱,而宋学朱弹劾杨、田等人是在被任巡按山东后,其外调山东并非出于杨、田暗算。其二,黄氏虚构花、苗为阻挠殷旭受的主使,而阻挠宋学朱受的主使乃宦官高起潜,杨氏非主使,田氏此时已罢职归乡,并未参与此事(37)(清)徐乾学:《明史宋御史传》,(清)汪琬:《诰赠资政大夫文华殿大学士明巡按山东赠嘉议大夫大理寺卿旭初宋公墓志铭》,见(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8“小传”,第16页、卷5“行述墓志上”,第19页;(清)邹漪:《启祯野乘一集》卷8《宋御史传附周之训》,第19页。。其三,黄氏改花、苗被宋廷严惩,而杨氏于崇祯十四年病死,田氏于顺治五年(1648)病死,皆未受清廷惩治,尤其田氏还被清廷拔为刑部尚书,只是托病未就。这些史事改易都强化了人物对位与忠奸对立的力量博弈。在《演防》《忠殉》等出中,还有一位权奸——德王。其“盘放私债,吸民脂膏,”被殷旭劾奏、债册被烧毁;故宋军攻济南时,他不但不协同抗敌,还密谋害死殷旭、韦宣,后被宋军俘虏。据《明史》《清史稿》,德王原型是明朝第六代德王朱由枢。崇祯十二年正月被清军俘虏,崇祯十五年死于塞外。(38)(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48《颜继祖传》,第21册第6424页;赵尔巽等:《清史稿》卷3《太宗本纪二》,中华书局1977年,第2册第75页。查《长洲宋氏世谱》《山东通志》《历城县志》等,未见朱由枢谋害宋学朱、韩承宣等事,此盖黄、宋据以增饰敷衍。

第四,剧中伏脉人物柴标、祖公原型,是柴标与广业所梦道人、颜继祖。在《演防》《忠殉》《哭骸》《礼魂》《立祠》《褐祀》等出中,末脚柴标以历城营守备先助殷旭抗敌,城破出家为道士;后将殷旭遗物——敕印、令箭转交给殷俭,助其招敛父魂,并发动济南士民建双忠祠;再后来,殷性祭拜双忠祠时,又前来劝其辞官赋闲。其实柴标原型为宋学朱麾下小吏柴标。《明史宋御侍传》云:“学朱被执,不屈死之。须臾,火焚城楼,骸骼俱烬。小吏柴标仅于城头得令箭、遗镞而已。”(39)(清)徐乾学:《明史宋御侍传》,(清)宋廷玑、宋扬光等重修:《长洲宋氏世谱》卷8“小传”,第15、16页。可见柴标确有助学朱、宋宓事,黄氏乃据实以录。然柴标倡建双忠祠事,王士禛《双忠祠记》、李树德《双忠祠记》等皆未言及,盖黄氏为凸显柴标高德而虚构。而柴标劝诫殷性事,则移植于广业所梦劝其从赤松子游的道人。(40)(清)宋广业:《纪梦十首并序》,(清)宋广业:《兰皐诗钞》卷21“粤中纪游三”,第212、213页。黄氏将此两人合一,既借柴标串联起三位主脚殷旭、殷俭、殷性,亦借柴标高德衬托殷氏忠孝。在《演防》一出中,殷旭、韦宣、柴标商讨守城之策时谈到山东节度使祖公奉花荠、苗茄令,尽携精兵,移镇德州事(41)(清)黄之隽:《忠孝福》上卷,《古本戏曲丛刊六集》第4函,第27、29页。,据《明史》,此祖公原型是崇祯朝山东巡抚颜继祖(4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48《颜继祖传》,第21册第6424页。,祖公之名号、官职、事迹皆与颜氏相合。

要之,《忠孝福》一剧二十五个脚色人物皆有原型。如此庞大的原型人物群被黄氏以《忠孝福》脚色体系结撰出来,又独具个性和行动力,实属罕见。其烘托两大族裔群像,塑造殷旭家族忠烈的支柱形象,凸显两门英烈、几代忠孝的家门大节、家风大义,展现了以史入剧的独特性。由原型演变至剧中人物,为凸显忠奸较量、善恶必报的伦理题旨,以及与原型人物命运相关的向清抑明情感态度,黄氏选裁原型,虚构戏事,从而实现了史与戏的契合,乃历史剧编创的别一张本。唯悖于明清易代史实处、为清军屠戮济南的粉饰之笔,是出于忠孝不违于时的本事书写背景。

三、《忠孝福》于顺康曲坛的地位及戏曲史意义

顺康曲坛普遍散发着亡国之痛与感伤之情。此际盛行的三大戏曲创作潮流——以市民剧立名之苏州派的时事新声,吴伟业、尤侗、孔尚任等颇富拟史诗思之蕴的历史遗音,李渔、徐沁、万树等风情雅趣并重的才子佳人故事,皆流淌着浓浓的旧朝记忆与疏离新朝的消极情绪。而黄氏《忠孝福》迥异之:一者苏州派反映明清易代的史剧甚多,如李玉《万里圆》以苏州孝子黄向坚万里寻父事,揭批南明群奸误国和清军屠戮江南惨状;李玉《千忠戮》、朱佐朝《血影石》等借朱棣陷南京大肆屠戮建文旧臣事,影射清军下江南屠城罪行;李玉《牛头山》、张彝宣《如是观》等借翻改史实,大写岳飞胜金事,宣泄明亡郁愤,这些剧目皆流露出浓郁的易代悲情。(43)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426-429页。《忠孝福》虽与苏州派劝善惩恶的伦理题旨有近,却已无易代悲情,其将清军惨杀忠烈宋学朱、韩承宣罪行转嫁明朝,敷演新朝宠眷忠孝子孙事,已改明清易代为德化泽世。二者《忠孝福》的伦理主题与李渔《笠翁传奇十种》等着眼风情亦不同。三者与吴伟业《秣陵春》《通天台》倾诉易代夹缝中“两截人”的痛苦、尤侗《读离骚》《吊琵琶》《钧天乐》慨叹失意新朝不同相比,《忠孝福》并无故国幻灭悲情,而充溢着忠孝不违于时的功业激情与伦理壮怀。

此剧翊赞明清易代后的忠臣孝子,原因有二:一者,此剧倡撰者、演述对象——宋广业及其族人乃备受清朝宠眷的忠孝之人。乃祖宋学朱虽抗清被杀,但因其忠烈风节颇彰,及次子德宜归化新朝、位高权重,而屡得清朝封赠。乃仲叔宋德宜备受康熙帝器重,历任多部尚书,晋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谥文恪。广业同辈九人,除三人早殇外,余皆仕清,多任知县及以上官职。宋氏祖孙备受清朝宠眷、仕途顺达,使广业对清朝感恩戴德,极欲借此剧彰扬自家忠孝门风以赞翊清朝德政;而黄氏受宋氏委托,其本人亦为向清文士,剧中隐伏向清抑明的情感态度,就不足为奇了。再者,清朝建立后至康熙后期,力倡儒学、教化四方,已有鼓舞人心之影响,“兴废系乎时序,文变染乎世情”(44)(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675页。,反映到戏曲创作中,即是故国哀思渐趋消退、忠君孝亲的伦理观念得以加强。此际丁耀亢《表忠记》、裘琏《集翠裘》《女昆仑》等剧已始为清朝德政传音,《忠孝福》正是此种戏曲情志的具体体现。

作为伦理教化剧,《忠孝福》在戏曲史上承先启后的意义也值得关注。自高明《琵琶记》、丘濬《伍伦全备记》和沈龄《冯京三元记》等伦理剧深入人心后,入清以来伴随着理学复盛,着意表彰道德典范、教忠教孝的伦理剧亦蔚为大观。其中,夏纶《惺斋新曲六种》、董榕《芝龛记》、瞿颉《鹤归来》《雁门秋》等,即为代表。而黄之隽《忠孝福》以史入戏的编创策略,表彰教化德政的时事指向,实为清中期伦理剧的先驱。

猜你喜欢
黄氏长洲原型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赞船工
包裹的一切
狐生子
选拔赛
长洲水利枢纽建成“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太平清醮
南安中宪第建造者郑运锦之妻黄氏墓志铭浅谈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