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伟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和思考教材内外的文本中所蕴藏的思想和智慧,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时光,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更认真、积极、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文學作品集中出现对生命的感叹和思考,主要从东汉末开始,即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所谓文学的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其自身价值,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这种独立和自觉,一方面表现在各种文学理论著作的出现,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自觉”的思考,如《古诗十九首》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所遇无故物,焉能不速老”等。在那样的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礼坏乐崩的时代,人们开始感叹并思考自己的生命为何如此脆弱和短暂、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实现,并将这些思考形诸笔端,形诸诗,形诸文。
《短歌行》中,曹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人生如朝露”,是古诗文中最精妙的比喻之一。《汉书·苏武传》中李陵就对苏武说过:“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汉乐府《薤上露》更为精妙:“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人生如朝露?还不如朝露。朝露尚可复返,人的生命却只是一张单程票。《短歌行》以此开篇,体现了曹操对这个命题的深入思考,不同于之前多数人的悲观无奈,曹操的诗写出了慷慨的英雄气,写出了建安风骨。人生苦短,我们如何度过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些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啊,我这里有高枝可依,我会热情诚挚地迎接你们,来和我一起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对百姓有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的悲悯,对天下有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明本志令》)的担当,他的这个答案,很是振奋人心,建百世功,立千秋业,成万代名,大丈夫生当如此。
然而他的儿子曹丕,却有不同的看法。《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作为一个皇帝,当时没有人比曹丕更有资格发表这样的看法,生命终将逝去,荣华富贵终究会随生命的逝去而终结,真正不朽的、无穷的,是文章。生命有限,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创造出不朽的东西,如诗、文、字、画,从另一个层面延续自己有限的生命,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对此深表认同的,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结尾一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说明了自己在四美具、二难并的美好场景中悄然生悲的原因,是他对生命的洞见,让他知道生命是短暂的,快乐是短暂的,今天的快乐或成为明天的痛苦,人们逃脱不了终期于尽的宿命,想到这些,如何不悲?文章最后的那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看似轻描淡写,只是一个常规的序文结尾,细读之,感慨万千。我们今天,仍在有感于斯文,感慨于其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情感,感慨于其书文双绝,此之谓不朽!生命可逝,精神不朽,文学不朽,艺术不朽。
不得不提的还有苏轼的《前赤壁赋》。相比于《后赤壁赋》的随意和真实,《前赤壁赋》更像是有意而为之的文章,集中体现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思想变化和对人生苦短这个问题的思考。当文中的“客”于饮酒乐甚之时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之声“托遗响于悲风”,“哀吾生之须臾”之后,苏子对答如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人生短吗?不短。长与短只是相对的,永恒可以是瞬间,瞬间亦可以是永恒。“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生苦吗?不苦。“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闲题》)天地间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只要你有闲适的心境,即可尽情享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说什么苦楚呢?如果说前人思考的大多是“人生苦短,该如何度过”,那么苏轼以其独有的睿智和豁达,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命题,或者说给了这个问题一个最好的答案。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敬畏。在上述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前人诗文中不仅仅是对生命宝贵的珍惜和感叹,还有可贵的思考和回答。更要使学生在认识生命宝贵的同时,积极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以自身的努力实现志向、提升境界,形成积极正确的生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