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赏析

2021-11-01 13:54黄德灿刘海佳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琵琶行有情琵琶

黄德灿 刘海佳

导 语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重要古文,诗人白居易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的人生遭际和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课本要求我们在学习这首长篇乐府诗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的人生感悟,重点欣赏诗中对音乐描写的精妙手法。笔者通过对诗歌环境描写、情乐交融和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分析,对本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解读。

原 文 阅 读

琵琶行

唐.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把序言作为故事梗概。有背景,有动机,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此景令人伤感,有烘托气氛之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见义,一味喝酒更添伤悲。】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悲伤后的感觉犹如茫茫江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故事峰回路转。】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声音不一般,琵琶声中有故事。】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急切的心情,无法形容,通过一系列动作透露出值得品味的信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有悬念,吸引读者探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琴技高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为后文故事作铺垫。】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再次铺垫。】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诗人通音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琵琶声由激越雄壮到舒徐流畅再到间歇停顿进而逐渐沉咽。声音大小、徐急、高亢、低沉,错落有致。诗人把抽象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形象可感,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充斥读者的听觉和视觉,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妙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震撼人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有无穷韵味。】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暗示身世坎坷。】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出身不一般。】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技艺超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很受欢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命运急转直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处境令人同情。】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感触良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心灵的觉醒。】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同身受。】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又有一番新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皆掩泣”比前文“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选自湖北九通电子音像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高中古诗文读本(必修上册)》,主编黄德灿,有删改)

阅 读 发 现

音樂本是无形之物,《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被誉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诗人白居易通过深厚的音乐修养和语言功底,将琵琶的音乐声写得丰富多变且有层次感,使那缥缈易逝的光影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并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音乐的微妙变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人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声的动听和演奏者高超的技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此景令人伤悲,有烘托气氛之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见义,一味喝酒更添伤悲。在这相对无言的凄戚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于是“主人忘归客不发。”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础。当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被邀请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游船画舫上的人们停止说话,凝神倾听乐声,四下一片寂静,只有江心映照的明月静静地泛着清辉,人们都被这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吸引住了,沉醉在令人神往的美妙音乐之中。当歌女再次弹奏后,诗人用“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的环境描写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打动人心,引人共鸣。最后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收束全文,用设问句表现诗人的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结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通篇燃烧着诗人炽烈的感情之火,这在古代叙事诗中是极少见的。诗从开头“秋瑟瑟”的抑郁悲凉之情,到结尾的“青衫湿”的悲愤伤感之情,“情”贯穿全篇。写琵琶女,倾注了无限同情;写乐曲演奏,“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听曲者,更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真挚感情,从而给描写的每一个场景,都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中还用同样浸透着感情色彩的景物,作为环境背景来烘托人的感情,更是相得益彰。例如用“枫叶荻花”的秋夜渲染悲凉的惜别之意,用“门前冷落”映衬怅惘失意之情,用“别时茫茫江浸月”隐喻心境的抑郁低沉,用“唯见江心秋月白”暗示沉浸在音乐境界里的听众神态,用“绕船月明江水寒”衬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寂寞,用“黄芦苦竹绕宅生”衬托诗人卧病浔阳的凄苦寂寞。浓厚的感情色彩描写把人物、事件和环境紧紧地联系起来,从而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意欲表达的核心思想。

诗人对音樂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人,更重要的是诗人将音乐与琵琶女的飘零身世以及诗人的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描写,又用音乐将诗人的生平际遇与现实联系起来,真正做到了以声传情,情乐交融。“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未成曲调,仅仅“三两声”“转轴拨弦”,就“先有情”,我们看到,琵琶女平静的表面之下暗藏的情绪。接着,她“低眉信手续续弹”,诉说着她的“平生不得志”,那琵琶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是琵琶女心绪起伏、无限哀怨的心情的直接反映。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出了乐声的幽咽回旋,体现了琵琶女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悲怨情绪。最终,这种难言的悲怨变成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继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最后“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表现了琵琶女对人生遭际既哀又愤、起伏不平的痛苦心情。

诗人出神入化地描写琵琶的韵律之美,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首先,通过变化无穷的乐声,显示琵琶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弹奏技巧,说明她不是个凡俗的女子;其次,那丰富多变的琴声,就是演奏者多愁善感复杂心情的写照。琴弦切切,细语丝丝,映照出琵琶女情意绵绵的神态;琴弦冷涩、乐声幽咽,好像琵琶女在伤心地哭泣。弹奏到最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演奏者的情绪挥洒到极点,一时间,她的千愁万绪及对命运不公的怨怼,如波涛汹涌,奔泻而来。乐曲在高昂激越中骤然收束,“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听着这急促凄厉的声音,仿佛看到琵琶女撕裂布帛的激烈动作,感受到她激动的神情和不甘心忍受屈辱命运的心声。

音乐是无形的艺术,诗人借助了多种描写手法将其表现出来。第一,借助双音节词、象声词、叠韵词的使用手法,给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词语;第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清人刘熙载《艺概》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诗人笔下的琵琶声由激越雄壮到舒徐流畅再到间歇停顿进而逐渐沉咽。声音大小、徐急、高亢、低沉,错落有致。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第三, 动词的运用。“转轴拨弦”是调试琴音,是最初的准备阶段;“低眉信手续续弹”,“低”“信”“续续”勾画出琵琶女柔美轻缓的弹奏姿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乐声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最后在沉咽暂歇后,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又戛然而止:“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些动词的使用,传神地描绘出了音乐的层次感,也使琵琶女的形象更加丰满;第四,直接议论。如“未成曲调先有情”,直接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表现演奏者的情绪饱满、水平高超。

《琵琶行(并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为数不多的描写音乐的佳作之一。它的写作手法、它将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以及它对音乐的精准描述,对我们的文学创作都起到了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琵琶行有情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吕楠作品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疫情无情人有情
红色警报——煤炭
朋友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琵琶”和“枇杷”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