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伟 王东
摘要:鞍山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业相对发达,挖掘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旅游价值,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保护和传承,将会对鞍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会对省内其它城市的旅游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模范作用,從而促进辽宁省的非遗保护及旅游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
根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在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文化融合的利与弊
(一)现代旅游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现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衰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其无法与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没有市场,濒临绝迹。而地方旅游正是以体验地方特色及不同文化为主要动机的活动方式,开发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性,就重新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及社会价值。比如,鞍山的千山寺庙音乐随着千山旅游文化的发展,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从濒危的边缘起死回生;岫岩的玉雕和剪纸随着岫岩特色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成为岫岩旅游文化的代表,游客购买玉雕及剪纸纪念册,作为旅游记忆的留念。这一方面丰富了地方旅游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意义的是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看到传统文化在发展地方旅游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会从经济发展的高度研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给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更高的重视和安排。
(二)旅游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间的矛盾
旅游活动容易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舞台化、庸俗化,旅游的发展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旅游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最喜爱的文化生活之一,特别是那些蕴藏深刻文化内涵在内的景点更加受到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家长的欢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能为地方旅游增加文化内涵,人们喜欢看什么就表演什么,甚至不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民俗风俗等方面的特殊性,而过度的包装、扭曲,根据“旅游需求”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失去了其原本保护开发的意义。
三、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潜力
(一)注重合理开发,强调可持续性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鞍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掌握和调查,了解鞍山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环境及存续情况,这是合理开发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和基础信息。通过掌握情况,普查筛选一些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有开发潜力的非遗项目,加以合理利用,例如:千山寺庙音乐、岫岩玉雕、海城高跷等,这些项目具有可观赏性,也容易依托在旅游项目中,像千山每年都有大批海内外游客到此游玩,他们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看到具有千山文化特色的表演,而千山寺庙音乐释道同源,佛道教文化融于一山,这是千山特有的文化特色。合理利用开发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鞍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大有益处。但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项目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减少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破坏性。
(二)保持原真性,选择适合开发模式
鞍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及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开发模式。可以借助鞍山良好的旅游业基础,整合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保持原真性为基础,贯彻体验性原则,开发出多种体验性强、参与感强的旅游模式,提升游客的旅游质量。
四、结语
时下,旅游业在不断发展,正确对待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利弊关系,至关重要。而对于旅游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绝非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长期坚持,最终使其达到“共赢”。
★基金项目: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编号:X202010146789。
参考文献:
[1]林龙飞,唐峰陵.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分析——以韶山位例.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张瑛,高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行政管理研究——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贵州民族研究
[3]关于鞍山民间音乐文化保护的研究与策略——以鞍山音乐寺庙为例
作者简介:王俊伟(2000.5--),男,汉族,山西晋中人,本科在读,专业:动画设计研究。
通讯作者:王东(1973.9--),男,汉族,辽宁辽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与国粹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