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中为例浅谈新时代基层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2021-11-01 02:40李雪梅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新形势现状

李雪梅

摘要:一直以来,国内众多基层石窟保护单位因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多重因素限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仍然是困难重重。本文以巴中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为例,探讨当前该地区的基层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并为相关基层保护管理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巴中石窟;保护研究;现状;对策建议

一、巴中石窟分布状况

巴中为四川省地级市,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境内现存石窟造像22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175处。除零星分布在兴文、三江、恩阳、化城、麻石、三汇乡、、来龙、玉井、曾口、甘泉等乡镇的田野外,巴中城区周边还集中分布了南龛、北龛、西龛、石门寺、及水宁寺等5处国保级石窟,是名副其实的石窟分布大市。

二、巴中石窟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一)巴中石窟造像历史悠久。巴中石窟中最早出现的一龛造像为隋大业五年所造的西龛石窟21号龛,造像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龛左壁有前蜀永平三年院主僧傅芝留下的“检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佛像”题记一则。龛楣所刻的异兽、宝塔及龛侧壁力士所戴的项圈、璎珞均有北朝遗风,结合题记和造像特点,该龛造像当为隋代造像;另有刻于南龛石窟云屏石上的《严武奏表》也印证了巴中石窟造像的悠久历史。唐乾元二年,巴州刺史严武在上书唐肃宗皇帝请求为南龛古寺赐名“光福寺”的奏表中陈述:“州南二里有前件古佛龛一所,旧石壁镌刻500余铺。划开诸龛,化出众像,前佛后佛、大身小身,琢磨至坚、雕饰甚妙,属岁月绵远、仪形亏缺”。西龛、南龛的这两则题记都提到了在当时就被定义为“古”的前件古佛龛和前件古佛像,《严武奏表》中“岁月绵远、仪形亏缺”两词更加说明了南龛摩崖造像因岁月剥蚀留下的残缺,结合石质文物的耐侵蚀性特征,在760年就被定义为“古”的佛像至少也有部分龛窟在此之前的一两百年便已成像,据此,巴中石窟造像最早的年代基本可以确定是在隋代甚至更早时期。巴中石窟的各处造像龛窟间隙之间至今保留有“开元”“天宝”“上元”“永泰”“会昌”“乾符”“光启”“永平”等多个造像纪年,是古巴州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上同北方及中原地区同频共振的体现。

(二)巴中石窟造像内容丰富。巴中石窟多为唐代造像,包括释迦佛、三世佛、弥勒佛、菩提瑞像、千佛、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阿弥陀佛与观音和地藏、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毗沙门天王、鬼子母及经幢、墓塔等丰富的造像题材。龛窟形制多为双层帐型龛,内龛龛楣、龛柱、龛内壁都雕刻了多种精美的花草、悬帐、垂铃等饰物。内龛外供养人、香炉、石狮一应俱全,龛口二力士威武护法,整个龛窟既有佛教造像仪轨“标配”的鲜明印记,也有川东北地区建筑元素和服饰特征的个性化展示,蕴含了大量的与造像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服饰信息,是研究巴中历史不可或缺的实物史料。

(三)巴中石窟造像技艺精湛

巴中唐代石窟造像的形象真实生动,佛像表情温和慈祥、庄严镇定,菩萨像眉眼修长、双唇丰润、薄衣贴体、形体曲线婀娜,天王威严、力士刚健。还有独具魅力的“双头瑞佛”“草鞋天王”、“珂利谛母”、“飞天”及装饰精美、富丽豪华的龛楣。1999年,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石刻专家段文杰在考察巴中石窟造像后由衷题词赞叹:“巴中石窟国之瑰宝,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三、巴中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现状

(一)保护工作现状。截止目前,巴中全市县级以上文保单位的石窟寺全部依法划定了保护范围、建立了记录档案、明确了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树立了保护标志牌,完善了“四有”档案。其中,南龛石窟设立了南龛石窟研究院作为专门的保护研究机构,境内其他石窟的保护管理工作主要由各县区县文物保护中心负責。五处国保单位全部完成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十二五”以来,先后在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等石窟实施了局部危岩体加固和防风化处理、渗排水治理等一批抢救性保护工程和安防设施工程,在南龛设置了气象数据监测装置,对水宁寺石窟和北龛庙宇外的摩崖造像修建了悬挑框架结构窟檐对造像予以保护。

(二)研究工作现状。从巴中石窟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比较系统的有:《巴中石窟研究》《巴中石窟总录》《巴中石窟》《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及《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第三卷)等著作,这些著作对巴中石窟的分布情况和数量均有明确统计,并对巴中石窟造像进行了断代与分期。据四川省文物局关于石窟寺专项调查最新数据显示,巴中至今仍存石刻造像7000多身。可以说,巴中石窟的“家底”是比较清楚的。

四、巴中石窟保护研究工作存在的差距

(一)保护性设施覆盖率低。巴中的200多处石窟大部分处于荒郊野外,日晒夜露,保护基础薄弱,工作难度较大。除国保级石窟以外,其余石窟造像区域均普遍缺乏必要的安技防设施和围墙保护等基础性设施,自然和人为损害情况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二)抢救性保护措施实施处在初级保护阶段。总体来讲,巴中石窟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才基本完成国保单位的危岩体、渗排水等基本保护项目。预防性保护、石窟寺的勘测、检测和监测等工作还没有全面开展。

(三)石窟寺保护的专业人才缺乏。巴中石窟寺管理单位的在岗人员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不具备文物保护与研究的专业知识,仅能满足于岗位上的一些日常管理工作和日常安全工作,无法胜任对一些基本信息的记录、保存状态的观察、存在问题的分析等一些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前期工作。涉及使用国家专项资金实施的保护项目,无论是项目的储备、编报还是实施过程的监管都需要外聘其他专业机构人员来帮助完成,基层石窟保护单位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四)巴中石窟造像研究深度不足。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巴中石窟造像研究更多在于调查、统计和对整体内容、题材、特征的描述,无论是对一些重要龛窟、大型龛窟单尊造像的研究或是者将巴中出现的某一类型像题材纳入整个石窟造像艺术体系的深入研究,还是从佛教美术的角度对巴中石窟造像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方面,巴中石窟的学术成果都相对较少,石窟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缺乏力度,深入研究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

五、差距成因分析

(一)在城市形象定位中,石窟文化分量不足。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素有“红军之乡”“川东北氧吧”之称。近年来,随着巴中旅游业的发展,通江王坪烈士陵园、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恩阳古镇等景区景点在巴中众多旅游资源中迅速崛起,“红色”“人文”和“康养”成为巴中城市形象定位的主打词,由于石窟文化的专业性大于趣味性,多少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因此承载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巴中石窟在提升巴中城市形象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还不足。

(二)在文化内涵发掘中,石窟背后故事的吸引力不大。巴中石窟虽然分布众多,但留下的造像铭文较少,加之捐资造像的功德主多为当时社会的中下层官员和平民百姓,深入挖掘造像背后的故事有一定难度。比如:在唐代捐资造像的化成县尉党守止、化成县主簿张令该、巴州刺史严武、巴郡太守荥阳人郑公、户部大臣张祎,宋代的巴南太守杨概等官员,除严武、张祎的官阶稍微高一些,能查证一些翔实史料,其余均无史料有详细记载;与造像相比,在巴中石窟中留下装彩记的功德主虽然多,但也大多是一些中下层官员、商人、僧人及本地乡绅或家境殷实的信众,他们做功德的愿望无非就是为保自身禄位、家门清吉、子嗣安康,或为亡灵祈祷,或为父母祈福,背后的故事对大众来讲并没有太多吸引力。

(三)在保护研究工作中,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在巴中石窟保护与研究领域的现有本土专业人才极少,具有副研究员职称的仅仅2人,且都处于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状态,研究员职称至今还未实现零的突破,石窟寺保护与研究的专业人才即将出现断代现象。同时,巴中作为全国的中小型城市,由于受到基层单位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上的限制,一些专人才更愿意选择留在大城市或大的古迹遗址保护单位而不愿意报考基层岗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筑好了“巢”也没能引来“凤”。目前,全市现从事石窟保护工作的人员中,毕业于文物、考古专业院校的人员数量极少,仅占7%,还有部分基层保护单位没有“科班”人才。

(四)在保护措施实施中,经费缺乏成硬伤

巴中属于老、边、山、穷地区,地方财政极度困难,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市县级石窟的保护仍停留在防止盗窃、毁坏,或应对较小自然灾害等基础保护上。即便是国保级石窟寺,财政在每年的预算中列入的文物保护经费也都十分有限,仅够用于一般基础性保护设施的维修维护。对于中央财政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的项目,地方财政的配套经费常被压缩,造成项目前期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实现如期启动。

六、工作对策建议

(一)抓住机遇,融入文物保护新体系。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是当前和未来指导我国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迎来了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春天。我们应抓住新机遇,依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省考古院、大足石刻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主动深度融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等团体,共同推进石窟保护工作,提升巴中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水平。

(二)整合资源,将保护研究机构做大做强。将巴中市城市周边的多处石窟资源和巴中市南龛石窟研究院、巴州区文物保护中心的管理人员充分整合,成立巴中石窟研究院,提升单位级别,加强人才引进、组建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合理利用现有普通管理人员,有序开展对巴中石窟的考古工作和基础研究及抢救性、预防性保护,不断提升巴中石窟的保护研究水平。

(三)合理利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巴中石窟中的南龛、北龛、西龛和水宁寺石窟都位于城市周边,最远的距离城区不足40公里,是巴中重要的旅游资源。目前,南龛、北龛两处石窟已具备对外接待能力,西龛石窟和水宁寺石窟赋存环境还有待提升。如果能将巴中南龛、北龛、西龛、水宁寺几处石窟资源整合,对周边环境集中升级打造,把几个石窟点位串珠成链,深挖巴中石窟文化资源隐藏的巨大潜能,开发巴中石窟主题体验游览线路,让游客对巴中石窟的全貌与价值有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感受巴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巴中石窟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相得益彰,互推互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的现实价值。

(三)借智借力,深入推进合作机制。要高效推进巴中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工作,仅靠基层文保单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科研院所、高校团队等专业化、尖端化平台和力量,以开展合作为导向,借智借力。一是与高等院校合作,提升研究工作水平。巴中石窟造像是川渝地区甚至中国南方唐代造像比较集中的地方,具有唐代造像的鲜明特征,蕴含了丰富的佛教、美术、建筑及众多人文信息,是相关学科理想的现场教学基地,在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新时代,巴中石窟保护单位必须主动作为,争取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多个学科的现场教学基地,并积极参与现场学习,科学设定研究课题,掌握研究方法,破解对研究工作无从下手的难题;二是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项目实施。大胆尝试与石窟保护科研院所或专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根据项目情况,定期选派业务人员前往学习,并参与相应项目编报与实施的实际工作中,在实干中培养本土人才。

(四)提高待遇,增强专业人才获得感。对于引进人才,根据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可考虑打破工资中的“饭龄”成分,可创新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办法,激发特聘人才创新创业的工作活力,解决人才留住难的问题。

结语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巴中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既有清晰的家底,也有基础性的保护设施和范围,还陆续实施了一些抢救性保护措施,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相比,巴中石窟的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只有认清差距,充分整合境内石窟文化资源,深入发掘石窟文化内涵,吸收培养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才能逐步实现基层石窟保护单位由“看护”到保护与研究并重的职能转变,才能让巴中石窟这颗深山明珠走出深山,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雷玉华.巴中石窟总录.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2]玉华、罗晓春、王建平. 《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 甘肃教育出版社;

[3]胡文和、胡文成 《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 巴蜀书社。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新形势现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