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通
摘要:本文以莫言作品《蛙》的葛浩文译本为研究对象,列出多个译例对葛浩文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文化现象的处理进行分析,分析其词汇选择的出发点以及优劣之处。最后对整个译本进行赏析,分析其中能够借鉴之处。
关键词:《蛙》;翻译策略;方言;归化异化
一.原文简介
《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是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的魔幻现实主义长篇小说。2011年8月,莫言凭借《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辞中说:“莫言的《蛙》以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体现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著的创新精神。”
二.译文简介
葛浩文在《蛙》译本中,大量使用归化,面向广大英美读者对原文进行了大量的改写。使用功能性翻译的方式,同时又对文化负载词采用了异化即一一对应的直译。葛浩文的这种既忠诚又背叛的翻译实践兼顾了分属东西方不同文化圈的作者与读者的目标需求,实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向西方学界介绍中国作家以及向中国作家群体引介西方学术体制的中介作用,在中国作家与追求普遍意义人文精神的世界性文学之间架设出了一座桥梁。
三.译本赏析
在《蛙》中,莫言对乡土生活进行了充分的细节描述,使用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以及表达方式,即文化负载词。葛浩文在处理这些表达时,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利用直译、意译、加注等方法,对《蛙》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了翻译,例句如下:
例1.
瞎子点灯—白费蜡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 just wasting wax.
例2.
天无绝人之路。
Heaven always leaves a door open.
葛浩文在翻译例1、例2中的谚语时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并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内涵,英语国家虽然没有这种表达,但葛浩文使用直译的方法把这一俗语再现出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这一文化习俗。
例3.
这还用你提醒?父亲道,公社里那些人贼精贼精的,……
They didn't need you to point that out, Father said. Those people from the commune knew what they were doing.
“贼精贼精”属于山东高密当地的俚语,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此时葛浩文选择使用意译的方法,用knew what they were doing暗含“公社里那些人”不需要提醒。在本例中,葛浩文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舍弃了形式上的统一,而使用意译,将原文的真正内涵传达给了读者。
例4.
陈鼻的父亲陈额,字天庭,是我们村里唯一拥有两个老婆的人。
His father, Chen E(Forehead), with the style name Tianting(Middle of the Forehead),was the only man in the village with two wives.
姑姑生于公历1937年6月13日,农历五月初五。
She was born on 13 June 1937,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which is Duanyang,the day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葛浩文运用了加注法以及文内明示法将父亲的名字“额”、“天庭”与中国的农历传统节日解释给读者。文内明示法结合了直译法和意译法,先将五月初五直译出来,再在其后加以解释,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阳节增补出来,解决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承载着历史。葛浩文在《蛙》的翻译过程中巧妙运用了多种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使晦涩难懂的文化负载词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既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又使读者不至于有太大的阅读负担,对于文化相关作品的翻译以及赏析具有较大的学习借鉴意义。
例5.
他端茶倒水, 满脸堆笑, 给我灌了半天米汤。
He poured tea, smiled, and laid it on thick.
原文中的“灌米湯”含义是恭维对方,姑姑瞧不起其上司玩弄女孩的行为,因此这句话包含了姑姑对上司的轻蔑。英文中没有与“灌米汤”直接相对应的表达,葛浩文在翻译这一方言时使用了英文自有的俗语“lay it on thick”,这个俗语的实际含义为过度称赞或责备某人。葛浩文在处理例中句子时采用了归化的方法,把源语言的文化现象抹去,而用目的语的俗语代替,增加了可读性,但没能将源语言的文化现象呈现给读者。这一选择与葛浩文自身政治立场以及主流的翻译规范有关。
四.译本分析
通过本文的若干例子,可以发现归化的翻译方法贯穿整个译本。葛浩文认为翻译文本的目的是“让人看”[4],所以他倾向于使译文更好地被读者接受,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背叛和重写,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他更重视可接受性而适当牺牲原文。这种倾向也归功于葛浩文的立场,他的目标读者是英语国家的民众,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较低,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走出去”但事实毕竟是英语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并且并不想花过多的时间去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因此出于商业目的葛浩文不得不把译本的可读性放在首位。可能由于语言障碍或是其他原因,译本中也存在一些误译,如把“叶子哗哗”误以为是树叶落地的声音从而翻译为“fell to the ground”,但是纵观整个译本,笔者认为葛浩文的《蛙》译本整体质量很高,可读性强,在对作品的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言 (Mo Yan) . (2015) .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Goldblatt, H. (2014) .Frog[M].Hamish Hamilton.
[3]邢杰,陈俊娜.场域理论视阈下葛译《蛙》翻译策略解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43(02):59-67.
[4]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 [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