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乃器:鲜为人知的中国征信业开拓者和书法家收藏家

2021-11-01 09:48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俞 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因为它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所以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是迈入改革开放年代,直至走进新时代,人们都始终满腔热情地高歌此曲。然而,这首歌的歌词最初却并非如此,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经“七君子”1之一的章乃器提议,在歌词中增加了一个“新”字,改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见章立凡1984年《人物》杂志第一期《先父章乃器先生往事闻见录》。。这个“新”字,既表明了“新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腐朽没落的“旧中国”,又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翻身解放、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如今章乃器在人们的印象里多为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金融家。

章乃器(1897—1977),原名埏,字子伟,又字金锋,别名嘉生,浙江青田东源人,近代政治活动家、经济学家、金融家、企业家、书法家、文物收藏家;1945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部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著有《资本主义国际与中国》、《章乃器论文选》、《章乃器论文集》、《中国货币制度往那里去》(合著)、《中国货币金融问题》、《激流集》等。

章乃器出生于浙江青田县小塬乡一个书香门第,幼读私塾,后进本县敬业小学。辛亥革命后,他受大哥章培影响,投笔从戎,到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属下的飞行营当兵,次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毕业后被推荐到上海浙江实业银行当练习生,不久离沪北上,入北京通州京兆农工银行,后进北京中美实业公司任会计主任,没多久便辞职回沪,1922年再度进入浙江实业银行任营业员。因其在工作之余潜心钻研经济、金融理论,且数年如一日,理论实务相成并长,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学术论文320世纪20—30年代,章乃器在上海《申报》《钱业月报》《银行周报》《社会经济月报》《东方杂志》《大众生活》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相继结集出版了《章乃器论文选》《中国货币金融问题》等论文集,并先后被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和上海国立商学院、上海光华大学聘任为教授。,并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诸多改革意见,声誉渐起,升任营业主任、副经理,直至副总经理。基于其在业内的声望,1927年他担任上海银行业工会领导工作,支持北伐战争。1936年5月,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他又当选为领导人之一,引起当局仇视,时任上海市市长胁迫浙江实业银行解除其副总经理职务,银行无奈之下拟出资安排他去英国留学,不想此好意竟被其回绝,并愤然辞职,离开了为之奋斗多年且颇有成就的金融界。

在其金融职业生涯中,倡议并组建成立中国征信所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众所周知,一家企业能否从银行融资,公司与公司间的交易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对方的信用状况。故对客户信用的准确评估至关重要。上世纪30年代初,伴随民族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在上海以江浙财团和北方财阀为背景的华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展开了激烈竞争。而当时国内的征信事业却完全被外国人控制,五家外资征信机构4日本人开设的上海兴信所、帝国兴信所与东京兴信所,以及美国人办的商务征信所和中国商务信托总局。垄断了沪上征信业务,且索费甚昂。章乃器认为征信工作涉及许多经济情报,不仅银行需要,而且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于是,1932年3月,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发起组织学术团体——中国兴信社,专门研究征信和信用调查问题。章乃器、祝仰辰、资耀华被选为干事。在此基础上,1932年6月6日,中国征信所5设于上海香港路4号银行公会内。正式成立,采取会员制并按级收费6中国征信所按照每年交纳费用的多寡将其服务对象分为甲、乙、丙三种普通会员,并提供不同的咨询服务。甲种会员每年交纳会费300元,征信所每年提供委调查托报告书在100份之内,每份收费1元,超过100份,每份收费2元;乙种会员每年交纳会费200元,征信所提供委托调查告书在50份之内,每份收费1元5角,超过50份,每份收费3元;丙种会员每年交纳会费100元,征信所提供委托调查报告书在20份之内,每份收费2元,超过20份,每份收费5元。对于非会员单位的委托调查,则规定提供中文报告书每份收费10元,英文报告书每份收费10两银子。,主要业务是信用调查,包括工商企业、个人的身家、事业、财产和信誉情况等,并整理成文以报告或出版物形式供会员和委托人参考。章乃器作为该所主持人之一71935年5月,该所改制为股份公司时被推选为董事长。,主张积极开拓事业,认为“优美的工作成绩是事业的生命”,并为征信所制定了“真善美”的工作原则,即:“审慎以求真”“忠实公正以求善”“详尽明晰以求美”;主张调查工作应分为调查、复查、审查三个步骤,且采取保密原则;调查内容则主张多叙事实,少下批评与判断。开业仅一年,就有基本会员29家,普通会员67家,固定服务对象近100家,并吸引吸收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怡和洋行等一批著名外资银行和企业入会。到1936年7月,累计发出调查报告3万份,一跃成为当时上海最主要的信用调查机构,外资机构反而渐渐销声匿迹了。

尽管章乃器有很多身份“标签”,但其骨子就是个读书人。他的祖父章楷8章楷,字式典,号质敷,青田东源村人(今为小源),后迁居县城司下街校场巷。他自幼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强,少时习新学,长时博通经史,谙悉哲艺律法及天文地理,文章书法等,名噪一时,人人皆称“章楷先生”,也是近代青田县一位老幼皆知,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治九年(1870年),登举人,又任山东省府秘书,及二任卷师,青田县教谕,至老仍自称“处士”。光绪元年(1875年)应聘编撰《青田县志》,为主要编撰之一。,是清同治九年举人,擅诗文书法,为浙东名士,故家庭熏陶、耳濡目染是少不了的。章乃器作为一名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文人,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凡能见到的墨迹却无一不是精品。因为在那个人人都用毛笔写字的时代,写不好毛笔字的读书人反而是少数,更何况当时的旧学教育、科举考试乃至诸多行业选人用人,一手好书法至关重要甚至是首要条件。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很多近现代名人美妙与超群的书法不足为奇。这也是民国时期的政要、文人和笔者长期关注的经济金融界人士其书法远胜于今日专业书家的重要原因。

章乃器早在蒙学时期就对颜、柳、欧、赵诸体下过苦功,故其书法有古帖之风,传统经典的影子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种“古韵气华”的特质也是当今书家普遍缺失的。其小楷,效法晋唐,融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十三行》和钟繇《宣示表》及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了一种端庄秀丽、温润精妙的自家风貌:刚健清雅,笔画婉转,节奏缓和,特别是起笔圆润,运笔轻缓,收笔凝重,可谓严谨中显生动,刚强中见柔顺,温婉中露锐气。其实,小楷写工整易写活难。因为,楷书每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之内,最易束缚书写者的创作灵性,使之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但凡高手大多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广窄、奇正、疏密、开合、伸缩等变化,竭尽各字之自然姿态,力求在参差中里齐平,于错落中见匀称,以弥补章法的束缚。当然,一幅好的小楷作品,除了每个字的内部结构中有骨、有筋、有血、有肉,还有通篇的意蕴与精神。章乃器小楷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不仅仅是运笔的到位和用墨的标准,更值得关注与欣赏的是其笔下通篇的流畅气息与高古神韵。也就是说,其小楷不仅仅注意到了“起、行、收”的运势,更注意到了通篇的精整度,在气韵与手法上达到了一种冰清玉骨之感。欣赏他的小楷信札,可见字距较紧,行距稍开,通篇布局,既齐整匀称,有人工攒翦之美;又形势错落,行间茂密,风致萧远,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减之不成,如天成铸就。在所见章乃器的楷书作品中,最精彩的无疑是其题写的《救亡漫画》之刊名,四个字中“救”与“漫”取纵势,“亡”与“画”取横势,相互交错,彼此映衬,尤其是“画”字因势而变,大胆采用减笔处理,与“亡”字形成呼应,给人以平正通达之中又有迷离变化之妙,非常人所能驾驭。

张怀瓘《书断》曰:“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楷书的“速写”。所以,从一个人的行书往往可见其楷书的影子。而章乃器的楷书与行书却大相径庭,判若两人。前者规矩有加、精妙绝伦,而后者却笔姿跳跃,八面出锋,潇洒至极。笔者以为,其行书肇于“二王”,受米芾影响颇深,时见刷笔,且在不经意间掺入了清代画家蒲华的笔意。如其代表作《直节虚怀》,在书写时略带随意落笔之姿态,十分洒脱,撇捺之笔犹如画竹添叶,与书写内容暗合。这幅字还有个故事。当时,“七君子”逮捕入狱,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电(信)如雪片般飞进监狱,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支持和敬意。李公朴的岳父、花鸟画家张小楼9张小楼(1876—1950),原名张柟,字小楼,江苏江阴人,与华亭诗家许幻园、宝山文人袁希濂、津门才子李叔同、江湾儒医蔡小香并称“天涯五友”。一次探监时,带去一幅自己画的墨竹。画面上,一枝新篁,劲节挺拔,叶似利箭,直指长天,并题写了“新篁解箨”等几个字。“箨”是竹笋的外壳,“解箨”暗喻七君子能早日脱离牢狱之灾,亦勉励七君子要像竹子一样,保持坚贞高洁、宁折不弯的节操。七君子深为其用意所感动,见画面上方有大片留白,有人便提议在上面题词明志,大家纷纷响应。于是,章乃器也挥笔写下这“直节虚怀”四个大字,表示做人如竹,既要有正直的气节,又要有若谷的心态。后来,其家人从那幅画的照片上把这四个字连落款一同截取下来,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行书佳作。

既然谈到书法,就离不开汉字。章乃器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喜欢用白话文写作,1935年2月他与蔡元培、邵力子、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等200位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发起提倡手头字(简体字)运动10手头字运动的观点和起因是:中国文字,具有许多优点,然而笔画过于繁多,手写体与印刷品不一样,认一个字须得认两种以上的形状,成了民众教育的阻力。,还和朋友们一道先选出手头常用的三百个字铸成铜模浇出铅字,用于排印书本,以后逐渐加添,直至手头字跟印刷体一样为止。时光如梭,二十七年后,他再一次对汉字简化发表自己的观点。1962年11月,章乃器收到文字改革委员会发来的《对汉字简化方案的修改意见》111955年7月,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次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并陆续在全国报刊、课本和一般书籍上使用。后,提笔在书眉上批道:“可以尽量兼顾文言文,翻印古书等等较少的特殊用途,但不能因此减少简化字在语体文中的作用。特殊用途宁可任其用繁体字,作为例外。”这些建议三十八年后又被国家颁布的《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方言、繁体字和异体字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并允许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认定,而在当时提出这样的观点与建议是需要胆识和智慧的。

章乃器的书艺学养还得益于他的艺术收藏。其一生过眼文物无数,那些青铜器、铜镜、玉器、陶瓷、印(章)谱、漆器、宗教法器、文房用具等上面的文字、书法和纹饰,对其书法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多有裨益。早在东北时期他就开始搜集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定居北京之后,公余之暇常到隆福寺、琉璃厂和东大地等 “淘宝”。当然,他也看走过眼,缴过不少“学费”。为提高自己的眼力,他结识了不少鉴定专家和收藏家,如古玩行前辈孙瀛洲和收藏家叶恭绰、张伯驹、赵振经等。通过高人指点和自己琢磨,他的眼光愈来愈“毒”。到1954年向国家捐献文物前,他已积存了三个房间的文物,主要包括青铜器、陶瓷、铜镜、玉器等几大门类,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1954年初春,面对郑振铎从故宫派来的六位专家,他敞开橱柜任其挑选,最终有1192件藏品入选,其中宋龙泉窑五管瓶、宋邢窑瓶、周提梁卣、夔纹鼎等堪称精品。文物部门曾决定为他开一个捐献文物展览会,但他没有同意,翌年还捐给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一批文物,当时甚至连数目都未清点。这种“变家传之宝为国传之宝”的义举和爱国情怀至今仍被人们称颂。

往事并不如烟。近五年来,面对浩如烟海的近现代金融与艺术史料,与章乃器等一大批置身金融又倾情艺术且兼济天下的精英们日相过从,写下的是金融与艺术交融的故事,揭示的却是这一群降生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历史关隘者的执着、担当和得失……其无论哪方面的成就和经验都影响了后世中国,亦是时代留与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遗产。这也是笔者开启艺术金融写作的最初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