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琴
摘 要:国家逐渐重视素质教育,人们的健康状况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国家在这几年采取了各种方式多方位地来评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并且根据评估内容进行体质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而学生的心肺能力和耐力占据下降前榜。本文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其体质健康的建议和措施,完善改进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校园;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人们追求的生活也更加精致,对自身身体健康也逐渐重视起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备受关注,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如何加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值得人们探究的。目前,虽然各校不断完善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检测结果来看,依旧存在问题,如学校设置的体育课在学生毕业后并不能很好地被利用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受的體育教育方式,增强学生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积极性、自律性和主动性,把锻炼当作生活中的必修课,才能让大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
一、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意义
青年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实行国民健身大业的重中之重。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就业压力增加,各级毕业生的压力全方面增大,这也对大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因为大学生体质的提高仅通过体育课是难有效果的。大学的体育课时长短暂,仅能作为提升技能、培养兴趣的主要方法,只有将体育课和课外生活中的体育锻炼结合起来才可能有效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维持大学生课余生活中的体育健身习惯,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1]。
二、当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一)身体形态
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是一个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评价的指标,测评过程中将结合个人的身高、体重以及身体综合素质来确定。从目前的学生身体指标来看,我国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处于不平衡状态,其中因为过度饮食、不积极参加运动健身导致的身体肥胖是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肥胖率正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因为追求好身材而过度减肥引起的身体瘦弱是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另一个问题,不恰当的减肥方法会给学生的生长发育等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人们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身体。
(二)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含身体的各方面,是一项综合指标,包括速度、耐力、爆发力等方面,因此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也要从不同的方面寻找原因。其中速度以及爆发力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这两项可以通过50米或者100米短道运动来提高,耐力可以通过长跑来锻炼提升。总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呈下降趋势,学校要通过相应的运动锻炼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方面的指标以及素质都不达标,主要原因还是大学生缺少运动精神、缺乏体育锻炼,因此在今后的教育中,学校要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
(一)大学的不良生活习惯
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了严格的管束,就养成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部分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打游戏、看电影等,这样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作息,长期下去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学生的饮食不规律,有些大学生不按时间吃饭,经常点外卖,吃一些油炸类的垃圾食品,还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而减少吃饭的量甚至根本不吃饭。诸如此类的饮食会导致学生的身体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综合以上因素再加之当代大学生的运动时间缩减就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二)大学校园中体育文化氛围不浓
虽说人们一直在说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当今社会对于德、智的追求远远高于体育。大学之前学生的体育锻炼可能仅限于学校的体育课,而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是一周一节,每天的课间运动也是应付了事,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进入大学后,课余时间变多了,但是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等条件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学校体育社团人数少、规模小,无法积极开展相关的体育锻炼活动,调动大学生的运动热情。此外大部分大学都没有组织课间跑步等环节,也没有组织相应的体育锻炼,因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下降。
(三)体育教师没能对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进行很好地激发
大学期间的体育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由于学校对体育课还不够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促进作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甚至还有的教师在课上消极应付。目前大学体育课都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基础教学,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反而会使其丧失对此类运动的兴趣。因此大学体育教师要积极授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改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互联网、App等方式规范锻炼指标
大学阶段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价值体系与建设意识,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未成熟,当面对一些没有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时,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性,有时需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来监督他们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提升[1]。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等来设计科学的运动规范,让学生的体育运动与学科成绩甚至是毕业学分直接关联。例如,利用手机上的定位功能,在App上设计相应的长跑路程,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定的公里数跑步锻炼,监督学生每天进行运动。一旦学生没能在学期末完成运动项目,经核实后会使其体育科目不合格。如此一来,学生的身体锻炼直接与体育成绩挂钩,能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运动竞赛
一般而言,大规模体育赛事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让整个校园的体育训练气氛急速高涨。但是这种大型的校园运动会需要学校多方面配合才能顺利开展。此外,还需要投入大量财务资金与人员设备等,如果对质量要求高的话,更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准备。因此,大多高校校运动会只是一年举办一次,在这种频率下,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让校园绝大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达到标准。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多种小型的运动赛事,在校运动会举办的空白期,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煉的需求,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更多不同主题的运动乐趣[1],让校园文化生活更加多元。
(三)专项训练结合体质素质培养
专项训练是针对学生的身体机能与运动兴趣开展的特别项目训练,这种体育训练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找到生活的更多乐趣,同时也让身体机能得到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学习工作效率紧密相关,因此,在确保学生按照健康教育要求的体育锻炼上增加专项培养项目,能够让学生的体质健康培养得到深化,训练出具备更高体能素质的学生。从长远来看,学生在校的体质训练,能够影响其终身健康,专项训练的意义十分重大。
(四)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寻求助力
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按照理论上的结构大致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制度管理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师生心理文化。首先,在构建基础设备文化时,需要考虑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在涉及体育锻炼方面,多设置一些宣传标语与海报,为体育运动项目多建设场地与用具。在制度文化构建方面,以国外体育大学为例,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强调人性发展的核心,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以及奖惩制度,让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更能够在行动上去监督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让学生的体质发展与知识积累成正比。在心理文化建设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关的。多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不仅能够拥有健康的体质,在生活中也能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因此,要强化运动对思想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精神生活与体质健康都能够得到保障。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在校园时期会面临各种压力,这只是向社会生活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学生的体质健康训练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多种方式作用。首先需要良好的运动环境,让学生在强烈的运动氛围中生活,有可能激发其锻炼积极性。其次,需要拥有合理的体育运动规范,让学生接触到科学的运动方法,保证身体健康。当然,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就必须采取一些强制措施,让一部分疲于运动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张二伟.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路径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8):205-206.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