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论坛、短视频、微博等虚拟载体成为承载教学信息的新工具。高校须对互联网时代下衍生的新思想和新文化,将其科学渗入传统的语言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中,深度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多载体育人。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社会延伸和渗透,对既往活动载体的维度进行拓展;做好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积极引入传媒载体,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迈入“微时代”。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2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需以载体为媒介。失去载体,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之间将无法建立关系,更不能产生交互和反馈。载体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传导、媒介、枢纽、连接的作用,需跟随外界客观世界和事物的变化逐渐丰富和扩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需将网络载体、传媒载体等合理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更加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学模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核心内涵
(一)承载育人方向、宗旨、原则、内容和模式等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包含教育方向、教育宗旨、教育原则、教学信息、教学模式等重要信息和因素。教师需处理好负载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利用合理媒介和有效方法,将其进行密切相连和相互作用。而教育载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承载和传播教学内容。教育工作者需具备控制、拓展、创新载体的能力和意识,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思想成长态势,即时优化承载内容和教学信息呈现的方法。
(二)教育主体和客体密切相连的教育形式
思想政治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信息双向流通的过程、师生思想交流的过程、学生思想产生变化的过程,更是主体和客体深度交互的过程。教师需利用载体将优质信息输送给教育主体,并能通过他们的反馈和行动,了解和判断其学习和掌握知识内容的质量和效果[1]。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一定的物质属性,不以个人主观意识而变化。载体依存物质而展现和发挥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形式,不是教师和管理者臆想之物。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要类型
(一)语言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都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知识内容的输入和输出。语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介质,发挥记录和传播的作用。而文化的形成需借助语言传播的作用,并基于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以语言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以书面和口头形式达到讲授和传播知识、文化的目的。借助语言,教师将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个人观点、政治立场等传输给学生。语言既是教育教学中的载体,还是社会成员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对教育领域来说,语言是重要的教育载体,是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的媒介,对学生思想成长与价值观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二)网络载体
网络载体是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产物,教育工作者应最大程度地迎合学生认知基础,以网络为载体承载教学内容。基于网络平台,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线上、线下自由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教师可将蕴含思政元素的电影、歌曲、电子书等发送给学生,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接收、下载、存储、学习相应内容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嫁接网络载体,可极大丰富教育资源,并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进行有效创新。相较于统一的课本,网络中的知识信息量是巨大和丰富的。因此,教师需将网络载体科学地引进思想政治教学中,打破传统教学形态,构建开放、广阔、无信息边界的教学空间。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策略
(一)深度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新旧观点产生巨大激荡,西方思潮和亚健康文化对学生认知社会与世界格局产生消极影响。高校应从问题的根源着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与拓展。教师须对传统课堂载体进行延伸,深度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2]。以网络载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对传统的语言载体、文化载体进行有效拓展。教师可采用互联网+课堂的形式,多渠道和多样式的输出先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以互联网为新的教学载体,将课本中的文化精髓与网络中传播的时事政治进行科学融合,开拓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引导他们多维度、辩证地审视社会发展和世界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可安排学生结合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或是围绕当下热议的政治事件头脑风暴。由此,以“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跨平臺、多载体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仅极大丰富输入和输出教学信息,还可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依托开放、有趣、立体的教学空间,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利于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社会延伸和渗透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感知受负面网络文化影响,对就业和婚姻产生消极思想和认知[3]。为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社会延伸和渗透,引导大学生对真实的文化氛围建立正确的认识。教师应将社会文化、政治文化、校园文化进行有效联结,构筑一个客观、多元、多形态的教育形态,促使大学生的思维获得有效拓展,建立良好的辨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高校应组织学生深度和长期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对学生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以抗疫防疫为关键,设计具有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教育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疫情引发的各类网络谣言和不实报道,教师组织学生进入现实情境中自我体验、体悟,从思想深处改变学生的偏误思想。教师对传统的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载体进行拓展,延伸至现实社会中。在真实案例和客观现实面前,大学生会对自我、社会、个体与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理解,以此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做好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深度融合
文化载体和语言载体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基本人生理念、人生目标的树立将产生深远影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稳固最基本和关键的教育阵地。在课堂、校园,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载体的创新,常态化、一贯化、长期化、动态化地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比如,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对文化载体和语言载体进行有效拓展。高校不应局限在健康和积极文化的传播中,应将复杂网络文化引入校园。面向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大学生,教师需注重培育和强化他们的信息甄别能力、是非判断能力。若单一输入优质、健康的文化,学生将对亚健康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就无法完善和优化其辩证思想。客观、理性的文化对比和学习,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吸收优质文化、理性和摈弃消极文化。基于这样的思路,教师需巧妙发挥网络文化作用,引领大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人格,客观看待事物的一体两面[4]。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全面迈入“微时代”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教育工作者需主动引进新载体。对文化载体、语言载体、活动载体、网络载体进行创新应用的同时,应对传媒载体的介入建立新的认识。短视频和互联网直播时代下,高校应积极、主动、全面迈入“微时代”。借助新媒体载体丰富教学形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新思潮提供多种路径和方法。高校可在互联网平台开通官方微博、抖音、哔哩哔哩账号,安排政治素养高、理论基础扎实的人员,定期更新账号内容。即以网络大环境的政治动态和国家政策实施情况为参照,高校需及时生产和发布具有拓展性和映照性的网络信息。除了完成基本和核心的思想政治教学任务外,引导学生关注各新媒体平台的官方账号,以实现对教学内容及时扩充和更新的目的,促使学生的知识层次不断丰富,并能全面和深入了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资讯。基于微博、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将承载不同目标、任务、宗旨的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需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和思想成长情况建立正确的认识。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素养缺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不单一地追求“新”和“多”,应以适合的方式介入新载体,为学生构建健康、多样、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参考文献:
[1]皮琼.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J].长江丛刊,2020(36):187-188.
[2]王利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路径[J].吕梁学院学报,2020(6):56-59.
[3]赵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体系探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0(12):108-109.
[4]熊霖,张琼.以互联网为载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11):35-38.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