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锡聪
一、问题来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9页例3“解决问题”
二、问题描述
“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事物,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空间观念的重要表现之一。可一直以来,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低年级表现为二维与三维图形沟通转化不到位。例如,在这节“观察物体”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感性经验与思维表象契合性的缺失,导致学生依据正方形视图逆向联想相应立体图形时,除了正方体就难以寻得其它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了;操作时机与顺序的把握不准,导致了学生空间思维断层,阻碍了空间观念的建立;逻辑分析推理的缺位,导致二维与三维图形的沟通转化浅层化,感性经验难以上升为理性空间思维。
三、问题分析
小学阶段人教版《观察物体》相关教材内容编排呈螺旋递进的特点(如图1所示)。
所观察的物体从实物个体到单个几何体,再到几何组合体,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根据图形判断单一物体到判断组合物体,体现对想象、推理要求的逐步提高。聚焦观察物体(一)单元内容,与例1相比,例2从观察物体到观察立体图形,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三维向二维的转化是其共同点;例3由单个平面图形联想到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化,侧重于推理进行的沟通转化。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感性经验和表象的支撑。依据正方形视图猜测立体图形的环节中,绝大部分学生只具备调用正方体的表象进行猜测,而对于其它特殊立体图形(长方体、圆柱)的感性经验和表象,学生是缺乏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却忽视猜测所需的思维支撑,导致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经验的运用和表象思维基础,最终无法寻得完整结果。
2.缺乏对操作时机和次序的关注。本节课重点是空间观念的发展,当中自然离不开直观操作的辅助。但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直观操作,忽视对“何时”引导学生操作,以“何种次序”展开操作的思考,导致学生缺失抽象、想象的契机,进而造成空间思维浅层化、紊乱化。
3.缺乏分析推理逻辑的引导。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知悉与平面视图对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往往采用直观操作演示(或引导学生自主操作)为学生寻得答案,导致了学生空间思维始终只停留在例1要求的“操作观察”感性层面上。
四、思考与建议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组织开展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沟通转化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亲历问题的发生、发展、解决过程,从而建立空间观念。
(一)观察想象,沟通二维与三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获得不同维空间的相互转换能力,是学生空间观念建立的标志。其中二维与三维图形的相互转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其实现途径有:一是看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看平面图形,想立体图形。
1.换位观察:看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实现三维向二维的转换
本课教学难点是依据立体图形某个面的视图,推理与视图对应的立体图形。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是寻求一个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为解决这一难点,需唤醒学生观察实物的感性经验,提取脑中相关表象。可分两个层次组织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对熟悉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并画出相应视图(如图2、图3所示)。
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标准长方体演变成特殊长方体(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标准圆柱(长长的)演变成特殊圆柱(矮矮的)的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标准”到“非标准”的观察想象,把立体图形引入平面图形,再由平面图形复位到立体图形,深化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关系的认识。
2.猜测想象:看平面图形,想立体图形,实现二维向三维的转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空间观念描述提到的“想象”一词非常重要,而二维向三维的转换,是对空间思维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一层次:基于正方形视图,想象正方体
学生对不同二维视图与三维图形之间对应关系的表象中,要数“正方形——正方体”这一对关系最为深刻。教师只需通过问题:“看到正方形,你脑海里第一时间会浮现出什么立体图形?”的引导,便能引出与之对应的“正方体”,“请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表达出:正方体方方正正,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实现二维与三维的转换。
第二层次:基于正方形视图,想象长方体、圆柱
追问:除了正方体,还可能是别的立体图形吗?激发相关感性经验与立体图形表象的回忆与提取。其思维逻辑如图4所示。
(二)操作验证:沟通二维与三维的联系,提升空间观念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但其实施要注意把握时机和次序。在“看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和“看平面图形,想立体图形”活动后是实践操作开展的重要时机,借助实物操作对所“画”所“想”进行验证。如采用“转物观察法”从正面、左面、上面依次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进行观察,并以所画图形与实物对比验证;采用“轉物观察法”按正方体、标准长方体、非标准长方体、标准圆柱、非标准圆柱、球的顺序观察,并以图片与实物对比验证。在亲历观察、对比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验证思维成果的正确性,沟通二维与三维的对应关系,实现空间观念的提升。
(三)分析推理:沟通二维与三维的联系,深化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深化,离不开分析推理。开展理据分析、逻辑推理是实现二维与三维沟通、转换的必由路径。在“看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环节中,当学生完成了不同方位的视图后,引导观察表格,分析推理:如果视图是正方形,与之对应的立体图形可能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如果视图是长方形,与之对应的立体图形可能是长方体、圆柱;如果视图是圆形,与之对应的立体图形可能是圆柱、球(如图5所示)。
在依据正方形视图推测与之对应的立体图形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如下逻辑推理过程:以视图作为分析推理起点——以立体图形外形特征为推理依据——以视图和立体图形转换为推理过程——得到推理结论,过程如图6所示。
总之,要实现空间观念发展这一目标,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起点,有序组织学生亲历观察想象、操作推理、沟通转化等深度学习的过程,是行之有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