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探究字理

2021-10-31 02:50李英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6期

李英娟

【摘要】识字写字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出现错字别字是普遍和常见的问题。在日常識字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汉字字源、字理的探究和渗透,依托字理,引导学生对形近字、同音字进行辨析,对构字部件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学生准确掌握汉字音形义,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

【关键词】小学识字;字根;同音异形字;形近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调查发现,传统的识字教学多关注汉字的工具性,强调会读其音、会认会写其形,教学多用训练的方法,忽略了汉字的字理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知识、文化内涵。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是,识字教学枯燥、乏味、不仅缺少趣味性,更缺少文化内涵,学生对识字不感兴趣,生字掌握不扎实,错字别字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探究字理,追本溯源,研究汉字背后的字理,并依托字理进行辨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正确区分和使用汉字。以下就是笔者在生字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与各位同仁分享交流。

一、抓字根,整合同部首字

生字教学中要重视构成汉字的部首及构字部件,特别是100多个构字能力很强的万能字根,力求透彻精准地解读这些万能字根,系统整合同部首生字。强调字理教学,能充分把握汉字构字规律,引导学生顺藤摸瓜,从而“学一个,识一串”,事半功倍地掌握基础字。比如,在学习“清”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声旁表音的形声字规律去识记,再加上体现字形字义特点的谜语:“有水清见底,有日天晴朗,有心好心情,有言真客气,有虫是蜻蜓,有目眼睛亮……”这样,学生很快区别掌握了一串同字根的字。

再比如,“衤”和“礻”是学生常常混淆用错的两个部首,也可以从字理、字源方面引导学生探究和区别。“” 是祭台,“”是衣服。“衤”上面的“—”是祭品,中间的“——”是祭台,下面的“小”表示祭祀的人,而“礻”是“示”的变形。这个字是把古人在祭拜时的场景用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所以,带有“礻”或“示”的字,都与“祭祀”有关。如,“礼、社、福、祝、祉、祈、祷、祖、祠、祥、禅、禄、宗、祭、 察、禁、崇……”而“衤”是“衣”的变形,表示衣物,由它构成的字常与衣物有关,如“衮、衾、袋、裁、装……”

像这样,在理解字根的基础上理解字义,既新鲜有趣,启发学生思考,又把汉字的字理渗透给了学生,从而有效杜绝了错别字的产生。

二、循字理,区别同音字

通过探究字理识记会意字、指事字。这类字中,有些同音异形字,因为音同的干扰,使学生容易搞混,造成“别字”。比如,“工”与“公”。“工”甲骨文为“”,像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尺,后简化为“工”,本义为矩,引申为各种工具。工具是人用的,引出“做手工”。而“公”的甲骨文为“”,是个会意字,下部的“口”是器皿,上部的“八”用两条相背的曲线表示分开之意,楷书写作“八”,所以“八”作偏旁的字多表示分开。“八”在器皿上,意为公平分配器皿里的东西。“公”的本义是平分,引申为公平无私。既然无私了,就不是个人,由此引申为大家共有的、国家的,如,“公园、公交、公务”。在古代,“公”也指爵位第一等(公侯伯子男),由爵位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包公、主公”,再引申为雄性。由此可见,同音异形字,讲清了各自的字源及其演变,学生就不难区别和运用了。

三、探字源,区分形近字

形近字,因为字形相近而容易混淆。针对形近字,引导学生发现其构字规律,构建字音、字形、字义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厘清它们的用法。以“副”和“幅”为例,“副”,从刀,畐声,本义为用刀剖开,籀文写法中间“刀”,左右各一个“畐”,明显看出是将一物剖开为两半之形。有剖开就有合成,合二为一,就组成一个整体。有纸张之前,古人常把契约类文字写在竹简上,然后用刀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以此为证,特别是借据,剖开后借出方持左边一半,借贷方持右边一半,还债时两半合为一体,数字便完整呈现,不能随意增减。后来,人们就把具有一分为二,且又能合二为一的特性称为“一副”。如,一副手套、一副笑脸、一副对联、一副球拍。“副”又引申为居第二位的,做辅助性工作的。

“幅”是形声字,从“巾”,畐声。本义是布帛的宽度,由此引申为一般物体的宽度,如,“幅度、篇幅”,现在常做量词使用,用于布帛或像布帛一样能铺展的字画,如,“一幅画、一幅景象”等。

再如,“近”与“进”,同音又形近,且都是形声字,意符“辶”表示走路。“进”的本义是向前移动,“近”的本义是空间距离短,怎样区分二者呢?这就需要探究字源。“进”的繁体字是“進”,是一个会意字,“隹”是鸟,鸟只前行不后退,所以用来表示前进,引申为由外进入内,“进门、进去”。讲清了“进”的字源和演变,学生就懂得区别运用这两字了。

总之,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分析汉字形与义的联系,从字理和汉字渊源入手,认识字理、体会字趣、领悟汉字文化内涵,形成一套有助于学生初步领悟汉字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法,使识字教学有理有据、有趣有法,让学生触类旁通,能更大程度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减少错别字,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逐步实现对文化、文明的认识和传承。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字理+心理=合理——凸显字理,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J].小学教学参考,2005(31):11-13.

[2]付继红.浅谈小学语文部编教材识字教学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7(292).

[3]王凤阳.汉字字形发展的辩证法[J].社会科学战线,1978(4).

[4]吴沙沙.巧用汉字文化,打造理趣相生的识字课堂[J].教育观察,2018,7(14):29-31.

[5]郭乐静.部编教材识字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53-55.

[6]黄亢美.文字学基础与字理教学[OL].https://www.docin.com/p-593864514.html.

[7]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