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法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2021-10-31 13:49段麟闫羨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段麟 闫羨文

摘 要: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书法艺术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国本土艺术的生命力。通过分析传统语境下的书法艺术,论述了现代书法艺术的审美发展,探讨了传统书法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以进一步解读传统书法对于中国汉字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书法;现代语境;传承;创新

一、传统语境下的书法艺术

“书,心画也。”这里的“书”是书籍之意,而非书法。但事实上,书法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人的性情与心境,使观者体会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书法作品中,观者就能够探寻到创作者的心迹,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可见,书法艺术作品的存在即是“人”与“精神”的存在。

在人类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字的发展朝着符号拼音的方向渐行渐远,而中国文字则是来源于“六书造字法”。秦朝统一后,为了促进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实行了“书同文”政策。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汉字在书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下我们最常用的书体便是楷书(简体字)。“以‘永字八法为例,应该是更废事、更难,但是从古至今论书皆言‘便捷,且振振有词。”如今,经过一系列的文字改革,许多简体字已与最初的字形相去甚远全非。我们只有翻阅《说文解字》,才能够了解古人造字的精髓。

“中国人写的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从这句话中可知,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也是最具抽象性的艺术,能够表达人的心境与性灵。中国书法也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只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成为能够表达美感的工具。

自古书家习惯于从风格特征的角度来概括不同时代的书风面貌,如“魏晋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等。这种说法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书家的书风面貌的笼统概括,对于我们对书法进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忽视了书法所具有的多面性的特点。在书体的变化和突破上前人已下足功夫,当下人们所提到的最多的是五体书风,其又是以何种面貌示人呢?

无论在任何时代,书法艺术都会受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影响。从鸦片战争到清王朝的灭亡,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们也开始更加积极地探讨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等诸多问题。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美术领域出现的 “85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将书法艺术现代化呢?如今,人们常常把艺术看作观念的附属与解说,又一次片面地将艺术的内容局限在“猎奇的泥潭之中”。破是为了立,而立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传统艺术进行传承、创新以及发展的落脚点。

二、现代书法艺术的审美发展

正如意大利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中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书法艺术不应只停留在表达的层面,而应进一步上升到对自由与净化灵魂的追求层面。例如,史载唐代草书大家张旭醉后“以头濡墨而书”,水墨画画家王洽作画时“拳脚相加”。在当时,大家都认为他们这种绘画方式是不入流的,而以现在的审美观念来看,这种绘画方式却是超前的。此外,邓石如、怀素、王铎等书法家能够打破常规,在前人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写方式,其所书写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神韵与气势。

在现代书法的发展中,陈振濂提出了“学院派”书法的观念,包括三个原则,分别是“主题先行”“形式至上”“技术本位”。其中,技术是基础,但基础再好而形式不新颖、主题不明确也不行。从这一层面来看,现代书法的审美转型是在时代的变化中求不变的神韵,也是在不断地追求创新中求更新奇的形式变化。同时期的王冬龄提到:“新世纪的书法界知识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重复以往的道路,传统文化的修养也不可同日而语,并且书法的功力从时间上无法与古人相比……传统书法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传统书法在今天发展出了两个脉络,一种是对传统的延续,另一种是符合现代特色的新发展,即在技术基础上、形式上或主题上更加新颖的书法艺术。

当前,书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第一类是以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为基础的风格发展,第二类是融入了现代艺术语言的书法艺术风格发展,第三类则是源自书法的艺术(脱离汉字字义本身的艺术风格)。第四类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是由汉字衍生出的艺术品,其已脱离了汉字的本身,但并未对书法本身造成破坏与冲击,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三、传统书法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全球化趨势的不断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日趋深远,给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下,很多现代书法家都在根据自己的个性来建立自己的书学观念,希望能够在抽象的、装置的、巨幅的、组合的、解构的方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林散之(1898年—1989年),“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享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曾这样讲到:“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是由于他出名很晚,才实现了厚积薄发。数十年的寒窗苦读,滋养了林散之书法的气、韵、意、趣,使其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林散之不仅在书学方面造诣颇深,还在诗画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现代少有的传统书家。

由邱振中创作的《最初的四个系统》,包括“新诗系列”“语词系列”“众生系列”“待考文字系列”,与当时传统书学的形式、章法、空间等有很大不同。其尝试入古出新,对传统书法的章法、形式、空间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

1988年,徐冰的《天书·析世鉴》进行了首次展出,受到了国内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后来被称为“徐冰现象”的讨论。《天书·析世鉴》是以古代卷轴的形式装裱而成,而且尺幅巨大,制作极为考究。该作品气势逼人的装置让人敬畏,而上面的文字是在我们现有认知范围之外的自创体,使观赏者无法从中读出什么内容。在中国传统书法形式方面,徐冰创造了新书体,让人眼前一亮。他提出自己的创作目的不在于作品的装置或形式,而在于引起观赏者对语言文化的思考。

井上有一作为日本现代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从25岁开始便学习书法,将文字与书写融为一体,而后自成一派。井上有一曾说:“写书法就好比人从高处跳下来,如果被摔得粉身碎骨,那这幅字就是好作品。”他时常会一个字写上很多年。在不断地书写探索中,井上有一逐渐领悟到“艺术是心灵的表现,技术只是手段”的深意。

当代书法艺术家对书法艺术现代视觉效果的不断追求,是其不甘寂寞的表现,也是书法艺术走向新的发展的时代选择。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书法创作模式,而是更注重利用书法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性情,用幅式、材料、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来制造特殊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笔者立足于现实,对书法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的传统书法,如何实现文化输出的问题。

在时代、地区、受众及历史文化都不同的情况下,人们的艺术审美标准也迥然不同。在进行现代书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书法家应学会融会贯通,利用书法作品来抒发性灵。学者姜寿田曾对当代书法的发展目标发表了相关看法,他认为:“无论取哪一种形式,都需要在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相关历史文化与文本语境中,以‘博观为手段,以‘圆照为态度,以‘见异为能事,以‘鉴奥为鹄的,实实在在作出一点有助于‘识器‘晓声的工作。”当下,大多数人陷入了“内卷”的焦虑中,静下心来写字似乎成为一件特别奢侈的事。而临摹书法不仅能够使我们静下心来与古人进行对话,体悟自身,还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书法。我们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

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来看,其形式越来越多样,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但其实用价值却日趋降低。当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书法艺术品来寻找精神上的慰籍以及情感上的寄托。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人们只有不满足现有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不断地突破自我、突破傳统,追求创新性与原创性,才能使得现代产生各种形式的书法创作。但就书法本身而言,其已有了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是前人不断地突破自我,对书体风格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的结果。因此,现代艺术的发展对传统书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们应找到符合时代特征的笔墨语言,构建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时代书风。我们应将书法作为美育的基础,而不应该仅仅追求写字的熟练与技法的纯熟。书法创作与书法学习是永不落幕的课题。我们既要深耕于传统,静心欣赏经典,体悟古人的智慧,也要勇于书写时代之风,书写民族自信。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2]孙晓云.书法有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濮列平,郭燕平.中国现代书法到汉字艺术简史[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9.

[4]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林散之.林散之笔谈书法[M].陆衡,整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4.

[6]胡自信.黑格尔与海德格尔[M].北京:中华书局,1990.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