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军 朱旭光
摘要:“日积月累”板块的内容是学生课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指向语文知识的内化,丰厚且广博,具有系统性、多样性,在帮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积累增值、持续提升语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根据内容编排的性质及比重,该板块的内容主要分为诗词积累和词句积累两大块。诗词积累教学的策略有:借助插图,想象识记积累;强化诵读,体验情感积累。词句积累教学的策略有:发现特点,熟读成诵;创设语境,分辨差别;联系生活,恰当运用。
关键词:日积月累;诗词积累;词句积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积月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一至六年级。各单元的《语文园地》分散编排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是学生课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分的重要来源。“日积月累”由哪些内容构成,教学价值体现在哪里,如何实施教学,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编排特点
“日积月累”板块在内容上指向语文知识的内化,属于可见可测的知识性板块,丰厚且广博,具有系统性、多样性。
(一)系统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积累在课内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借助课文推进的阅读教学,二是借助“日积月累”推进的积累性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日积月累”和单元主题既有一定联系,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教材体系中形成独特的语言积累系统。比如,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内容(第五单元没有安排“日积月累”),除了第二单元安排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与单元主题关系不大之外,其余的均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第一单元积累的古诗《蝉》与本单元中的课文《白鹭》《珍珠鸟》具有同质性,且是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的诗歌表达形式;第三单元安排积累的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其内容写的就是本单元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第四单元安排积累的成语都与本单元的家国情怀有关;第六单元安排积累的诗句与修身养性有关,勾连本单元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的内容;第七单元安排积累的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描写美好的春景,与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相辅相成;第八单元安排积累的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与本单元谈读书学习的主题遥相呼应。
(二)多样性
对教材一至六年级“日积月累”的内容做了梳理后发现,教材在《语文园地》中有计划地安排了84 次“日积月累”,涉及古诗词、名言警句等九大类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内容类型和数量见表 1),根据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和词句两大类。编写时,编者根据教学价值、使用频率及人们对其重视的程度,在安排的数量上有较大悬殊。其中,诗词数量最多,六年共积累 41 首,占编入教材古诗词总量的36.6%;其次是名言警句和词语、成语;最少的是歇后语、楹联和蒙学读物,六个年级各安排一次。有些类别主题丰富,涉猎较广。以名言警句为例,全套教材共呈现了惜时、读书、励志、诚信、待人、改过、提问、勤学、爱国、勤俭、为人、鲁迅名言、传统美德、发展创新等,多达16个主题,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
二、教学价值
教材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日积月累”板块正是在这一编写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让学生内化一定数量的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料,帮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积累增值、持续提升语文素养。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民族文化的血脉。让学生从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积累丰富的语言,可以更好地在学生的心田培植精神发育的种子。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日积月累”板块依托通俗易懂的气象谚语、趣味盎然的文化常识、朗朗上口的数九歌、二十四节气歌等内容,使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常识;让学生通过熟读蒙学读物《弟子规》(节选)和主題丰富的名言警句等,体会古代先贤的人生哲理和智慧;让学生诵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诗词,感受汉语言的优美,培养文化自信,不断增加汉语言积累的厚度。
(二)实现文化积累的增值
语文积累的增值要靠实践。“日积月累”板块里的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敦促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自主识字、自主总结学习方法,逐渐培养文化积累的兴趣,养成日积月累和适时迁移运用的好习惯,实现文化积累的不断增值。如,积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描绘春天的词语,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并在识字一《春夏秋冬》的情境中迁移使用。再如,积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有关秋天的词语,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从天气、植物、丰收景象三个方面分类识记这些词语,并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又如,积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寓言类成语,教师启发学生以溯本源、讲故事、记成语等方式积累学习,然后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搜集更多的寓言成语故事和伙伴们分享,学生的眼界必能大开。如此循环跟进,日积月累,学生既积累了语言,又学到了方法,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文化积累是增值的。
(三)持续提升语文素养
教材中“日积月累”板块的内容均为汉语言的典范语料,有助于使学生的记忆、理解、运用均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进行。在此情境中,学生比较、分析、品鉴、整合,语感得到培养,思维获得发展,情趣得以濡染,文化理解力得到加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的黄金期,经过六年扎实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学生所积累的语料,或在识记中得到巩固、保持,或在运用中得到提取、再现,逐渐形成累加渐进式的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对当下及今后的语文学习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和迁移作用,语文素养也能由此得到提升。
三、教学建议
“日积月累”系统化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短时、高效、有情趣。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自主朗读、理解、背诵,通过自身的积累实践收获属于自己的积累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日积月累”内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表1就能看出,仅诗词积累就占了教材古诗词总量的36.6%,其他词语、成语、名言警句等虽然种类较多,但大多是以几组词、几个句子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本文将“日积月累”的内容主要分为诗词积累、词句积累两大块,并就此提出教学建议。
(一)诗词积累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强调:“低年级安排的古诗只要求巩固生字、写字,最重要的是能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中年级要求了解古诗句的意思,一般对诗人表达的情感不作要求;到了高年级,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学生的古诗词积累策略较多,根据“日积月累”板块的特点,主要推荐两种积累方式。
首先,借助插图,想象识记积累。
“日积月累”板块中的41首古诗词,均配有精美的中国画插图。这一幅幅动静相偕的山水画、 花鸟画、人物画栩栩如生,构成极具审美情趣的诗词“情境链”,成为复现古诗词情境的助学“支架群”。教学“日积月累”板块,有必要让学生充分用好这些插图,想象识记积累。低年级,可以出示插图,让学生将古诗与插图进行比照,将插图中展示的人物、景物、事物等与古诗内容关联起来,想象再现古诗想要表达的内容。以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日积月累”《舟夜书所见》为例,笔者让学生先读一读古诗,然后在教材提供的插图中找一找诗中包含的景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先后发现了“月黑”“渔船” “孤灯”“萤火”“细浪”“星星”等景物。笔者让他们以这些景物构成的图为支架,边读边想象本诗所展示的画面,诵读并记背古诗。脑海中轮番出现“月黑”“渔灯”“孤光”“萤火”“细浪”“河星”,学生很快就背会了古诗。教材中有些插图没有完全反映诗词中的景物和人物,对此,可以乘机让学生以“脑补”的形式补充插图中缺少的内容。如,带领学生积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风》时,教材提供的插图只展现了树枝上叶片被吹往某个方向或被吹落的情景,并未展现诗中提到的花、江、浪、竹等事物。此时,可以让学生仿照插图,试着画一画“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的情景,借文生象,借象背诗。凭借教材插图隐性展现的“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的场景,学生就能想象风吹过大江、吹过竹林时的场景。
到了中年级,可以让学生借助插图,通过看、听、闻、想、演等活动,插上想象之翼,理解诗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所见》为例,插图展现了大树下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在侧耳倾听的场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随着牧童的“歌声”在林间“穿越”,然后随着牧童一起聆听鸣蝉的声音;可以让学生模仿牧童的动作和神态,再现“骑”“歌”“捕”“闭”等动作,表现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从而体悟诗意,体会诗人喜爱田园风光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高年级学生的读图能力逐步增强,此时的古诗词积累教学就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插图意境,让学生通过“图说”的美学之妙,初步体味古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如,《过故人庄》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内容,是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过了解诗意熟读记背全诗,然后聚焦教材插图,深度体悟这首诗蕴含的丰富情感。学生从“故人”的行为出发,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想开去,看到了“绿树”“村边”“青山”“场圃”“桑麻”等清新恬静的田园景物,看到了诗人和朋友在草屋内把酒话家常的闲适恬淡,从诗人朴实无华、简朴亲切的语言感受到了清新隽永的意境,感受到了没有雕琢痕迹、感情真挚、诗意醇厚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其次,强化诵读,体验情感积累。
朱熹认为:“读诗之法,只有熟读涵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其妙处不可得而言。”这里的“熟读涵味”是指文学欣赏中的反复吟咏,整体感知。对于小学生而言,积累古诗词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自我陶醉、自由自在地诵读了。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主题的古诗词,运用读好语调和停连,借助听觉型、动觉型、视觉型等不同的策略充分練习。如,积累一年级上册的《咏鹅》、一年级下册的《寻隐者不遇》等动感画面较强的古诗,除了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记背外,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边读边做动作来获得对古诗初步的情感体验。再如,积累一年级下册的《春晓》、五年级下册的《游子吟》等被谱成歌曲的古诗,可以让学生采用诵读加吟唱的方式体验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诵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展示积累内容。如,在吃饭前给爸爸妈妈读一读《悯农(其二)》,赏月时给爷爷奶奶背一背《古朗月行》,梅花开放时为朋友诵一诵《梅花》《卜算子·咏梅》,外出旅游时应景吟诵颂扬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典诗句……总之,古典诗词中沉淀着中华民族思想情感的“基因”,作为中国人,就必然也必须接受和激活这些传统文化的“基因”。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 获得对古诗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词句积累教学
与古诗词“多读多背”的积累特点有所不同的是,“日积月累”板块的词句积累强调记忆、理解和运用的融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记诵得快与慢、多与少、正与误,更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能否完成词句的正确复现、意义理解与创造性运用。
首先,发现特点,熟读成诵。
要求学生乐于积累,能在熟读中大体理解词句的基本意思。如,积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动物类成语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先自己读一读,然后比较发现三列成语有什么不同,学生肯定能很快找出不同点:第一列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带有动物名称,第二列中的动物类成语都有一个“之”字,第三列成语含有一个“如”字。再让学生分类朗读,他们又会发现:第一列成语中的“吞咽”表示吃,“飞舞”意指姿态,“鸣吠”泛指叫声。在发现成语特点的基础上,师生、生生合作读、比赛读,分组背、展示背,把识生字、解词意、找特点、促感悟、共分享有机地融合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之中。
其次,创设语境,分辨差别。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的词句积累能够分辨词义、句意的细微差别,准确理解詞句的意思。如,在熟读理解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八字成语后,笔者创设了不同的成语语境让学生选择:
下列句子中对八字成语理解、运用恰当的一句是()
A.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
B.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家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啊!
C. 你说话的速度比奔跑的骏马还快,真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 做事如果有不当之处就很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是灾祸,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
这道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境中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和判断。为什么要把成语放在语境中让学生来辨析呢?因为到了四年级,学生积累词句贵在理解。理解并非是对词句意思的死记硬背,而是要把词句放在陌生的语境中,通过学生的分析与判断,检验学生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更准确,记忆更深刻。再如,理解与辨析四年级下册勤学主题的名言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语境:“小军同学读了‘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这两句名言时,认为在‘读书早与迟方面, 两句话存在矛盾之处,对此,你怎么看?”语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对两句名言的比较与讨论,继而总结出:“老来方知读书迟”是用老年和少年相比,“只要迈步总不迟”是拿读书与不读书相比。由此可见,通过创设语境来实现高质量的词句积累,是值得尝试的路径。
再次,联系生活,恰当运用。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积累能力,目的不单是内容的掌握与记忆的操练,而是能使学生面对真实的语言任务情境,有效表达自己的见解,实现交际与沟通。教师应顺应学生生长的规律,逐渐提升积累的要求,在基于记忆、依托理解的基础上,指向在复杂语境中对词句的恰当运用。“日积月累”板块中的词句产生于古人的生活与学习,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道理,体现了先贤的言语智慧。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这些内容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联系生活恰当运用。如,积累五年级上册“惜时”主题的名言时,笔者让学生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珍惜时光。积累五年级上册“勤俭节约”的名言时,笔者问学生:“学校餐厅要悬挂一幅与勤俭节约有关的标语,你认为哪一句合适?”“现在请给小伙伴做一张书签,上面写一句与勤俭节约相关的名言,你准备写什么呢?”“我的好朋友经常花钱大手大脚,吃穿住用行也喜欢讲排场,我可以用哪句话来劝勉他(她)?”当学生能将积累的词句巧妙灵活地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时,“日积月累”的教学价值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段宗平.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点创新[J].语文建设,2018(3).
[2]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6).
[4] 刘春.小学语文积累能力的内涵、分类与层级描述[J].教学与管理,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