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加强自身的廉政文化建设才能够将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放在育人方面,從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育人效果。在新时期加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够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思考与探究
引言
廉政文化建设是进行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文化价值取向。在高职院校中建设廉政文化,应当以校园作为主要阵地,以院校领导和教师作为文化建设的主导,以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主体,领导全员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并且以廉洁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的思想成长。因此,在高职院校建设廉政文化对于促进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落实廉政文化建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发展。十九大以后,我党在进行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更是加大了整治力度,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党内营造良好的生态,引导党员干部才能够从思想上防微杜渐,培养良好的文化。基于这样的党内实践,在高职院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能够引导高职院校的党委党组织在校园内培养清正廉洁的文化风气,使清风正气能够在高职院校得到弘扬,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使高职院校将发展的重点放在育人方面,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成长。
(二)落实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能够在校园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廉政舆论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舆论引导,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在这样的舆论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落实廉政文化对于师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通过扎实的廉政文化建设能够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来使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加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利观,提高党员干部的执行力,使之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更好的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落实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路径选择
(一)建立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建设廉政文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短期建设难以看到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来督促廉政文化建设的形成,并且进一步促使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应当使高职院校在党委领导下,形成以纪检委监督执行,宣传部门和高职院校思政教学部门共同配合的机制,这样才能够将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各项日常工作中,形成各级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参与到工作中来,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高职院校落实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在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践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理念,不断强化自己的师风建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高职院校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只有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这样才能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本身不仅要具备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理念,更要加强自身行为规范,避免学术不端、玩忽职守等各种不良现象。
(三)丰富校园活动
在高职院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应当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这样才能够以高职院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以社团活动,各种校园或二级学院举办的活动为依托,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以廉政文化作为指导理念,要求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廉政文化对自身思想的指导,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好的落实廉政文化的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长效机制,以廉政文化建设为核心打造领导班子和相关工作主体。同时,还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廉政文化建设做保障,更要依托高职院校的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更好的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文哲.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20(05):111-112.
[2]吴小磊.加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究[J].商业文化,2021 (05):130-131.
作者简介
(1976.06.02-),女、汉族,浙江义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