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洁
摘要:在当前的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移动支付模式正在被普遍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领域。移动支付模式具有快捷与简便的优势特征,然而同时也会埋下用户资金财产丢失的风险因素。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技术实现思路与要点。
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实现要点
一、移动支付的基本含义与表现形式
(一)移动支付的基本含义特征
移动支付的基本含义就是移动终端用户借助移动设施来完成快捷化的资金支付,现阶段使用频率较高的移动支付手段应当包含支付宝、微信与银联云闪付的快捷支付模式。与传统的支付模式方法进行对比,移动支付模式在根本上实现了支付地点、支付交易时间以及支付手段的全面突破创新,支持各种不同移动终端的用户运用实时性的支付交易手段来完成交易过程。因此从根本上来讲,移动支付模式对于原有的单一支付方法进行了创新与改变,有益于降低支付交易成本、节约交易时间资源、保证支付过程的准确性。
移动支付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第三方平台参与支付服务的全面开展过程,移动终端用户以及收款方之间的交易连接纽带就是第三方平台。在快捷化与精准化的全新移动支付开展实施模式下,参与网络线上交易的买卖双方主体可以经由虚拟支付平台来达到各自目的,进而完成转移资金的效果。由此可见,移动支付手段本身表现为快捷性、实时性以及精确性的明显技术优势,对于交易支付的单一表现形式进行了有效转化。
(二)移动支付的常见表现形式
在目前的现状下,移动支付的常见表现形式应当包含远程性的移动支付、近距离的移动支付两种类型。具体针对远程性的移动支付模式而言,交易双方主体的实际间隔距离较远,因此必须要经由网络平台来实现互动连接目标。支付方对于特定数目金额的资金应当经由第三方平台来进行支出,将支付金额转移至卖方账户。远程支付的交易参与双方务必需要全面核对支付交易信息,谨慎预防远程支付中的资金财产损失。
与之相比,近距离的移动支付模式重点表现为二维码支付、验证身份支付等方式手段,交易双方通过进行当面支付交易的方法来完成资金转移过程,借助移动性的网络支付终端来实现以上的资金转移目的。例如对于支付宝的扫码付款、微信收付款、网银收付款的典型移动支付手段来讲,上述各种移动支付的方法手段都可以被用作近距离的移动支付交易过程。支付宝等快捷支付模式也可被用来实现远程支付操作,对于降低移动交易成本具有不可忽视的支撑促进作用。
二、移动支付模式下的安全风险因素
(一)泄露用户个人隐私信息
用户个人隐私牵涉较为广泛的数据信息内容,其中关键包含了用户个人的基本身份信息、账户支付密码及卡号信息、用户财产数额等信息。移动支付模式达到了便于用户随时进行快捷付款的目标,然而同时也显著增加了终端网络用户的个人数据信息丢失可能性。这是由于,很多不法分子善于将移动支付平台作为窃取用户隐私数据的媒介手段,进而达到转移用户资产资金的不法行为目的。在此种情况下,用户个人资产就会遭受程度较为明显的侵害,导致用户资产丢失的后果。用户在不慎泄露个人财产数据时,不法分子就会将其作为侵害用户财产权益的重要途径。
盗用网络存储数据与信息的行为将会给移动支付主体增加明显损失,其中关键体现在用户资金与财产层面损失。不法人员对于移动支付主体提供的交易账号信息、户名信息以及银行卡密码信息在恶意窃取的情况下,不法分子就可以借机盗取用户资金,从而给支付主体带来总额较高的经济利益损失。在情形严重时,盗用移动支付平台数据与信息将会被纳入犯罪行为,不法行为人将会遭到刑法制裁。因此,严格保护移动支付用户的个人基本数据信息安全,此项措施目前必须要置于移动支付监管工作的核心地位。
(二)威脅用户财产安全
网络黑客在擅自侵入移动支付网络系统的情况下,黑客对于移动终端的用户支付账号以及用户密码数据就可以进行查看,进而达到非法转移用户金额财产的目的。某些移动支付用户针对个人支付密码以及支付卡号信息未能妥善加以保管,那么将会给移动支付用户增添资产丢失的潜在隐患因素。例如用户在管理移动支付宝的过程中,对于支付密码设置为简单的数据组合排列,或者运用身份证号以及电话号码来设置移动支付密码,那么将会增加网络黑客窃取用户支付密码的概率。除此以外,存在安全防护漏洞的移动支付网络本身也会增加资金丢失风险,根源主要体现在移动支付的网络监管工作存在开展力度薄弱的缺陷。
(三)导致移动支付系统运行瘫痪
移动支付系统如果被植入了网络病毒,那么移动支付网络就会突然发生运行瘫痪现象,导致用户资金发生大规模的丢失后果。网络黑客在违法更改与拦截用户正常支付数据的情况下,黑客就可以侵入到支付网络终端,进而造成支付网络的整体瘫痪后果。移动支付网络表现为开放性的基本特征,网络支付过程本身存在数据被窃取的安全隐患因素,甚至导致篡改移动支付密码以及其他关键数据的现象。欠缺完善性以及科学性的移动支付体系布局设计方式将会增加资产丢失风险,导致开放性的移动网络环境充满了资金丢失隐患因素。
例如,电子商务网络如果遭到人为的恶意毁坏,那么整个网络体系将会突然陷入无法正常运行的状态中,进而造成电子商务用户的宝贵数据资源丢失。现阶段电子商务网络存在较高的人为破坏风险概率,人为破坏因素在干扰电子商务交易正常开展的过程中占据较大比例。虚假网络数据也会误导电子商务的参与双方主体,电子商务的线上交易总体实施目标无法达成。具有线上交易特征的电子商务开展运行过程能否达到双方预期效益,在根本上决定于网络交易的空间环境安全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交易参与主体的计算机系统被植入了病毒,因此就会造成快速扩散与蔓延的网络病毒侵害后果。计算机系统如果被植入了威胁程度较高的计算机病毒,那么整个虚拟化的在线交易过程将会持续表现为瘫痪状况,电子商务企业的预期经济利润无法得到体现。
三、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技术实现措施要点
网络信息化的第三方平台促进了移动支付的全新模式诞生,达到了方便交易双方主体进行快捷支付的效果。然而与此同时,建立在移动支付平台之上的虚拟化交易支付方式本身包含多种风险漏洞,那么将会造成移动支付用户承担自身资金损失。移动支付平台如果被恶意的不法分子侵入,那么移动支付的虚拟网络体系有可能会突然陷入瘫痪,严重侵害了用户财产安全。
因此在现阶段的具体实践中,合理完善优化移动支付模式重点体现为如下的安全保障技术手段要点:
(一)支付软件的安全管理技术
支付软件如果本身存在支付安全漏洞,那么软件固有漏洞将会导致支付数据泄露,进而给用户带来明显的资金财产侵害损失后果。移动支付用户目前针对支付软件平台应当定期展开严格检测操作,运用智能化检测的途径方法来判断移动支付软件是否存在固有安全漏洞。在此基础上,移动支付用户以及网络安全监管的机构负责人员都要切实增加软件平台的安全管控工作开展力度,结合动态性的身份访问验证手段、病毒查杀手段、数据加密手段来保障用户的支付过程安全。
检测非法入侵的重要技术手段应当被推广运用于移动支付交易领域,技术人员针对非法入侵人员只有运用专门软件系统来进行辨别与测试,才能保证得到全面以及完整的非法入侵身份数据信息。目前检测非法入侵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日益得到进步,非法入侵人员不再具有随意侵入线上交易系统的机会。技术人员以及个体用户都要认真展开全面的非法入侵判断测试过程,从而达到杜绝遗漏的目的。非法入侵在线网络系统的人员应当被阻隔在交易系统之外,同时也可以达到阻隔网络病毒植入系统的目的,对于线上支付的运行空间环境安全给予了更多保障。
(二)运用安全芯片来保证用户财产完整性
现阶段的安全芯片模式已经日益得到网络安全监管部门重视,因为安全芯片模式在本质上突破了虚拟网络支付的传统监管做法,运用经过安全测评的芯片装置来分隔网络CPU,据此实现了严格保障与维护网络支付安全的目的。现阶段的安全芯片规格与种类正在日益表现为多样化趋向,芯片生产厂商针对安全芯片应当全面运用于消除网络支付过程隐患因素,增强移动支付用户防范与控制网络支付风险的实践操作能力。用户财产安全牵涉多个层面的隐私数据内容,网络安全芯片可以被充分用来阻隔网络黑客入侵。
安全芯片除了具有阻隔网络CPU的重要实践功能以外,还能支持移动终端用户自主设置与更改支付口令,同时增设了智能化与自动式的解锁用户指纹功能。作为关键性的移动支付安全防护载体而言,移动安全芯片可以被安装在各种型号的用户智能手机上,或者被用来再次设置用户支付中的加密口令信息。网络支付用户只要购买了安全芯片,则可以将安全芯片安装在移动终端的各种软件上,充分发挥了安全芯片的财产信息安全防控监管作用。
(三)谨慎扫描支付二维码
移動支付用户针对支付二维码应当进行准确的判断,然后才能完成二维码的自动化扫描操作。否则用户如果未能做到正确识别支付二维码的合法性以及准确性,那么用户非常容易遭到某些非法网站或者钓鱼网站的侵害。经由官方认证的支付二维码可以被用户扫描,对于用户自身的财产隐私安全能够给予切实的防护。但是与此同时,现阶段的移动支付领域仍存在较多非法二维码,用户如果不慎扫描了非法的支付二维码,那么用户财产数据与信息就会在短时间里被泄露,进而成为黑客盗取用户资金的媒介手段。
因此在目前的现状下,移动支付用户务必做到谨慎判断与查看支付二维码。用户对于未经官方正式认证认可的二维码不要随意进行扫描,更不要轻易点击完成资金支付的操作过程。移动终端用户本身需要树立牢固的财产安全管控与保护意识,正确应对网络黑客以及其他不法分子的威胁侵害。移动支付用户在遭遇资金丢失以及人身安全威胁的情况下,应当保持镇定与冷静态度,及时寻求公安机关人员的帮助。
(四)网银认证与身份认证技术
网银认证的智能化技术手段重点表现在优盾认证、电子密码认证等,银行机构部门针对申请从事汇款业务以及转账业务的用户都会给予网银认证处理。银行金融机构在网银认证手段的支撑下,应当可以做到准确识别业务申请人员的真实身份,防止某些不法分子盗用申请人员身份来从事非法转账行为。由此可见,网银认证的专业技术手段有益于维护财产资源安全,用户对于指纹按键以及输入动态密码等操作过程应当积极进行配合,准确查找移动支付的风险隐患根源。
身份认证技术构成了非常关键的移动支付安全监管手段,身份认证的技术手段目前已经达到普遍存在程度,有益于移动支付用户实现严格管控资产安全的目的。近些年以来,身份认证的自动化处理技术正在逐步获得更新与发展,进而诞生了录入生物感官数据信息、刷脸认证以及指纹识别身份等全新认证模式。例如在刷脸认证的技术手段支撑下,移动支付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支付用户的面部基本特征,经由数据对比过程来确认用户身份。
四、移动支付的安全监管工作未来发展趋势
在目前的情况下,移动支付重要实践领域的安全监管防控工作正在着眼于深入推行,切实体现了移动支付安全监管举措的必要性。但是从总体角度来讲,网络支付领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并未达到最为完善程度,因此就会造成移动支付的交易平台用户面临资金安全风险。未来在实践中,网络安全监管的机构负责人员针对移动网络环境应当严格展开安全排查工作,确保移动支付网络中的各种隐患因素都会得到彻底清理,增加针对移动支付终端以及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防控力度。
作为移动支付的平台终端用户本身而言,移动支付用户必须要形成更为强烈的安全警惕意识,谨慎选择移动支付的各种终端平台方式。移动支付用户针对支付密码等关键数据信息都要定期进行更换处理,降低支付密码数据以及个人身份信息丢失的隐患发生概率。移动支付用户针对移动支付网络应当展开严格的监测维护工作,综合运用网络杀毒手段、防火墙手段以及访问验证手段来消除移动支付风险,切实维护虚拟化平台中的交易参与双方安全。用户对于不明来源的支付二维码应当谨慎进行扫描,降低移动支付网络瘫痪与中毒的概率。
例如近些年以来,具有预先防护特征的PDRR移动支付监管保护模型正在被普遍适用于移动支付监管工作领域。网络监管的技术人员针对移动支付的虚拟网络检测、网络安全防护、网络系统修复、网络支付响应等各个典型环节都要全面纳入到PDRR监管模型平台范围,充分实现了预先防范不法分子入侵以及消除支付网络漏洞的目标。在科学监测的技术手段保障支撑下,网络监管人员就可以全面实现针对整个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运维管理目标,有效确保了移动支付的整体运行环境安全。
结束语:
经过分析可见,移动支付的技术方法手段不可缺少支付安全保障,移动支付用户目前有必要增强财产安全监管的防控意识,牢固树立针对移动支付中的财产安全风险因素警惕心理。移动支付模式下的安全保障专业技术手段包含多种组成部分,用户有必要通过网银认证、支付身份认证以及其他的安全访问措施来严格保障财产安全,构建移动支付的安全监管保障机制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天红.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09):135-136.
[2]魏想明,袁也.阿里巴巴支付平台安全问题研究——以支付宝为例[J].河南科技,2020(07):17-20.
[3]黄钦炎.交通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及标准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9(04):229-230.
[4]夏平,杨明.无现金时代的移动支付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09):135-136.
[5]杨沛儒.移动支付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7(12):132.
[6]张绍明.移动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术保障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16(08):19.
[7]郝文江,武捷.移动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术保障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9(09):19-22.
[8]崔媛媛.手机数字签名: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保障[J].电信网技术,2020(02):8-12.